“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核心素养新要求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对策
正文
1、“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核心素养新要求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的核心素养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减轻课程负担和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空间的需要,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具备高效的教学管理能力,包括灵活的课堂组织、时间管理、资源整合和学生学习跟踪等。他们应能有效地管理学时,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学生有效地参与和积极地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掌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包括讨论、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实践操作等。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针对新的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其中的精神和要求。他们需要熟悉新课程标准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初中物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他们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具备科技教育能力和素养。他们应熟悉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在线教育平台,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学习环境。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初中物理教师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他们应该持续关注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的最新动态,参加专业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调整。
2、物理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物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体现物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推动力。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来讲,核心素养包含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到物理学科,则包含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物理观念是指学生可以从物理学的视角来研究物质,包括对物理的运动、物质的能量等有正确的认识,指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提炼水平。比方在学生学习了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概念之后,能够认识到物质都是由微观的粒子形成的,并且可以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解释花香的传播等现象,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科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分析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理性的思维,通过推理、分析数据等方式来得到相关的物理规律,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够产生合理的质疑或者猜想。比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在亲眼观察琴弦的振动等场景中,产生与声音的产生和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理解,说明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可以在物理学习中,结合自己掌握的科学原理来对物理现象做出猜想,并且使用适合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在设计实验、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等活动中获取知识。在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主要包括理想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累计法、定量分析法、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学生可以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到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两面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带着社会责任感去学习物理知识。
3、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3.1重视课前预习
很多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存在跟不上教师节奏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教师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无法为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深化做好准备,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并且保证学生真正达到预习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解决自己感到好奇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预习学案,让学生按照学案的内容来完成预习活动。任务一:准备一把尺子,将尺子紧压在桌子的边上,用手拨弄尺子,使尺子发生振动,分析问题:当尺子伸出桌外的长度是四分之一时、三分之一时、二分之一时,尺子发出的声音会存在哪些差别?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任务二:同样使用尺子,将尺子的二分之一伸出桌外,一次使用比较大的力气来让尺子振动发声,一次使用比较小的力气来让尺子振动发声,你可以从尺子的振动幅度和发声情况中发现什么?任务三:了解音色的概念,使用网络来调查不同乐器的音色,思考音色不同的原因。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线上沟通的渠道,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之后,及时地通过线上的方式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反馈给教师。如此,不仅能够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而且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结合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方案,从而设计出重点更加突出的教学活动。
3.2完善错题管理
通过让学生主动了解自己在错题中的解题思路,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逻辑推理机制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诊断,让学生将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错题管理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初中学生的错题管理能力还不强,并且学生的耐心不够充分,很难静下心来分析自己已经做过的习题,认为自己只要知道解题方法即可,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新的习题。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会积累下越来越多的错误逻辑,从而给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题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地学会自己去整理错题。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来整理错题:
第一步:对自己出现的错题进行分析,在保留错题结论和解题思路的前提下摘抄或者裁剪粘贴到错题本上。第二步:对自己错题的过程进行分析,在错题本上写下自己做错的原因,包括审题不清、没有正确理解题意、计算失误、依赖经验去填写答案、对概念理解错误等。这个步骤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自我诊断,从而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第三步:在错题本上将正确的问题解决步骤以及答案记录下来。第四步:在错题所在位置写下自己的反思。学生在制作错题本的过程中可以按照错题对应的知识所在章节、错题类型等来对错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从而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资料,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学习能力上的进步。
3.3注重质疑探究
在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学生要改变过去教学中一味只听教师安排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地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素养上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经验,应用质疑、猜想、推导、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形成更加完善的认识。比如,在教学《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结合自己提出的猜想来设计对应的实验验证方案。如此,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掌握到的科学探究知识进行整合,转化成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用猜想、假设、实验等方式来学习新知识的良好习惯,逐渐摆脱心理上对教师的依赖性,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3.4关注知识过程,训练科学思维
学生科学思维的产生需要学生能够摆脱直觉、感觉的影响,学会运用推理、探究等科学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客观事物中蕴含的物理规律。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精心设计充满思维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在教学《科学探究:摩擦力》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正式探究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大小影响因素等重点知识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个小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小油瓶,让学生合作去思考,怎样才可以打开这个油瓶的盖子。这样的趣味小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最快速地变得活跃起来。有的学生会想到让小组内力气比较大的学生来直接拧开盖子,还有的学生会想到将瓶子上面的油擦干净,之后隔着比较粗糙的纸或者布来拧开……如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从而让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实际体验来进行猜想,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发展。
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对启发性教学手段的使用。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启发性教学的使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很低,只能够去解决一些简单套用公式的问题。而借助启发性教学的使用,则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发散性、自主性以及创新性,并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力的平衡》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对下面的问题展开探究: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书会保持静止不动,这个时候书都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一辆汽车行驶在笔直的道路上,这个时候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两个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假设一个物体是静止不动的,这个物体是否一定不受力的作用?如此,能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力的平衡这一知识展开由浅入深的思考,形成比较准确和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受启发中获得科学思维上的成长。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倡导自主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思维发散空间,让学生逐渐获得更加优秀的物理知识思考方式,形成比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逐渐形成。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对习题训练方式的优化,给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习题,让学生可以在有质量题目的探索中获得思维方式上的优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5优化教学资源,塑造科学态度与责任
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正式接触物理知识的学 习,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 现有的科学探究水平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引 导学生去展开适合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是在对现实生活的长期观察和认识中逐渐形成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意识到物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增强学生对科技的关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也是在与时俱进的,从而让学生获得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开放的教育目标,不能将目光局限在内容有限的教材上,而是要探索更多和物理文化有关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此外,教师也要注重让物理知识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展示物理文化当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让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从而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得到升华。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测量电功率》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各种电器的耗电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电以及确保用电安全,又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噪声的标准,思考噪声对生活的危害,并且思考如何减少噪声带来的危害。如此,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懂得物理学习的重要价值,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结论
在新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要深入解读课标的理念,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找出物理核心素养和物理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制订灵活有效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发展物理核心素养,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让初中物理教学符合课标以及时代的要求。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优化教与学,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让物理核心素养真正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来,体现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施文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11-13.
[2]王永鹏,陈健.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作业分层管理策略[J].学周刊,2023(3):61-63.
[3]钟根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探究[J].考试周刊,2022(51):129-132.
[4]陈思颖.基于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