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金凤庭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十八中学 154000

摘要

近几年来,社会高速发展,我国在教育领域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指导理念。在素质教育推行下,初中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本职的传授知识的工作,也需深入关切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中学生正在处于青春期的重要时期,思维活跃,易受到外界或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心理出现变化,从而使得自身价值观有所改变。对于班主任来讲,关注班级内部每一名同学的生活及学习情况,是责任也是义务。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班主任更要关心学生心理否出现问题,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增进学生的抗击挫折能力以及较强的个人生存能力。基于此,本文核心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进行整体化的探究,以期更好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班主任工作;渗透

正文


引言:

如今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显得尤为关键,当前教学理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心理与生理方面的整体健康性。特别是就目前来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有部分初中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从而改变自身想法,导致心理扭曲的不良问题产生。在这一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初中生健康成长,同时也降低了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希望,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思想。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久的群体,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多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聆听与真正感受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每一位学生心理需求,同时根据当前阶段的年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提高学生内在素养,确保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就实际而言,有部分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及时做好对这些问题的优化,整体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推动学生的良性化成长。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还需要其健康协调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认知和思想还未成熟,很容易被周围一些事物所感染,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家长或教师的及时引导,那么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逆反心理,这极其不利于学生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心理建康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这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当前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要以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断完善方法,总结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异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身心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阶段,其身心健康也正是积淀雏形的发展阶段,在日常学习中,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心理的变化。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久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所以,班主任必须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内在修养,在言行举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正确的行为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此促进初中生健康发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班主任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而设计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就目前来讲,部分初中生存在厌学心理。产生这一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学业压力过大,种种压力让初中生喘不过气,使得青春期的学生无法释放负面情绪,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第二,家长和教师施加的压力,虽然在素质教育下要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仍然有部分家长和教师坚持“分数理论”,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些情况下,导致初中生压力巨大,无法对学习产生积极性。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初中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容易导致学生厌恶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能表现出自信。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变化以及心理问题,主动与沟通,了解学生想法,从而制定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只有全部落实到位,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保证其教育方式具有渗透性。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他们对于某些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为浅显,教师若采用一贯的说教方式,只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甚至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倦,最后使心理健康教育适得其反。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必须要以学生的年龄为切入点,分析其年龄特征以及性格特征,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做好教育设计,也可以开展适当的团体游戏开展教育,让学生在放松状态去理解心理健康,改变自身错误想法。只有做好教育的渗透,深入每一位学生脑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其次,班主任需以身作则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也是最了解学生状态的教师。在很多时候,其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因此,为保证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班主任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提高个人道德、职业素养,以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必须要微笑面对学生,要给予他们关心与爱,为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班主任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发挥出教育的最大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这种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学习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状态,需要适当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整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班主任长期努力坚持。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各方面问题之后,再根据问题合理设计出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在恰当的时候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有效渗透

1、做好健康宣传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他们可能面临着来自学习、家庭、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由于年龄和心智尚未全面成熟,学生们往往不懂得如何去化解和解决,久而久之情况会持续恶化。故此,班主任可在日常工作中渗透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知识以有趣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得他们掌握一定的自我排解能力,并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将其重视起来。比如班主任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段,设计一系列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借助先进便捷的互联网数字媒体,助力中学生去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知识,以及化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以多媒体、视频、访谈、动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帮助学生去掌握和理解,避免长篇大论刻板说教。

2、切实关注学生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师可提供或开设心理咨询渠道,积极与学生们定期交流,关注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伸出援手进行有效疏导,维持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班主任可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咨询信箱、课后定期心理辅导、班级聊天室。这样一来,班主任可以更加及时地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当发现学生行为、举止有异常情况时,应当与他们展开积极沟通,主动和学生们谈心,了解他们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供帮助,及情绪和心理层面的疏导。

3、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实践活动是提高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的途径,班主任还可利用班会、节庆活动、校园文化节、心理宣传周等契机,开展一些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科普、宣传为目标,采用有趣丰富的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营造班级健康绿色氛围,引领学生形成健康健全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班主任可以在开班会时加入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游戏,例如“一个千纸鹤”,学生可以将自己近期遇到的一些问题、矛盾、困难匿名写在纸上,折成千纸鹤,然后装进教师特制的许愿瓶中,由教师随机选择几封读出来,邀请所有学生为千纸鹤的主人解答困惑、提出建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学生们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教育任务。

结语:

总而言之,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领航员,班主任既要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统筹、组织工作,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将其与工作融为一体、充分渗透。在班级内部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打造绿色、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积极拓展教育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为加强初中生整体心理素质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宋鑫.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研究[J]. 好日子, 2021(22):1.

[2] 杨青凌.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 求知导刊, 2020(3):2.

[3] 万双. 刍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开展中的渗透途径[J]. 速读(下旬), 2017, 000(01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