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谭纯青

广西柳州市第六中学 545005

摘要

信息技术学科和劳动教育已成为高中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本论文旨在探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如何与劳动教育相融合,通过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论文将从信息技术学科和劳动教育的相关性和融合潜力,重点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总结出实践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

高中教育 信息技术 劳动教育

正文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在传统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往往缺乏对实际应用和劳动实践的关注。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长发认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劳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1]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往往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实践能力的关注。

因此,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实现渗透和协同发展,是当前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助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际劳动做好准备。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和劳动教育有许多相关性和融合的潜力。2020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和技术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通过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大模块,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实际劳动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劳动教育看重的是劳动素养。[3]

信息技术学科提供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工具。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参与实际劳动实践并解决相关问题。劳动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掌握,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目标导向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应用和职业发展路径,促进职业规划和职业意识的形成。

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养和劳动素养的提升,助力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

1.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探究新知、自主建构个体经验的学习。[4]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明白“幸福都是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达成目标,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例如,让学生基于真实情境编写一个程序、进行一次调查研究、组建数字家庭网络等实践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掌握与实际工作中相关的各种软件以及信息管理、数据处理、编程等技能,拓展学习资源,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并掌握特定领域的固定技能,为未来工作需要做准备,提高未来工作竞争力。

2.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建议将项目整合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知识学习的掌控力、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5]比如,在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二单元数据处理与应用的讲解中,基于学生课堂犯困这一真实问题情境开展学生睡眠管理的调查研究,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调查问卷,使用在线调查组织开展现状、原因和建议的调查,通过信息检索的方法了解相应的对策,最终助力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基于现实生活情境设计问题,学生在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同时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实际劳动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社会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3.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多元知识体系的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了真实生活,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生活化的教育基本职能。[6]比如:我校建设“智能生态园”,“智能生态园”包含分区喷淋系统、水电路管理控制系统、种植系统、数字化采集管理系统,可远程监测园区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并实现远程控制喷淋系统。基于智能生态园开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供水、供电、数据采集传输、控制系统的反馈与控制等方面了解智慧农业的知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际案例和场景,让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意识。

4.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职业导向,助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科本身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职业;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应用和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实际体验和探索,学生可以获得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和决策。比如,在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单元认识信息社会的讲解中,通过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网络购物等具体事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力的提升,同时改变了职业结构,帮助学生认识在信息社会所需技能,提高未来职业就业竞争力。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实践探索,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积极的效果和意义。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综合能力和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未来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实践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加创新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与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相适应的实践活动;进一步研究加强高中信息技术和劳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促进教学的创新和多样性;积极探索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机制,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反馈和改进方向等。

 

参考文献

[1]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5-06(7)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刘次林.劳动作为一种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9

[4]堵琳琳,金雷.实践性学习活动:学生素养提升的突破口[N].人民教育.2022(11)

[5]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4-46

[6]邬冰,张梦路.跨学科视角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价值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