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艺术中的材料创作
摘要
关键词
公共艺术;城市空间;材料创作
正文
引言
纤维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大多留给人们的是壁上装饰流于“精美、柔和、平面化”的刻板印象。但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促使纤维材料的拓展与新艺术思潮的涌现,现代纤维艺术也慢慢走出“舒适区”,试图完成与当代艺术的“合谋”,向公共艺术领域进行创作延伸。这使得纤维艺术以不可忽视的姿态登上“公共空间”的创作舞台,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创作“转型”。
1、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1.1材料的概念
材料,英文译为“materials”,是指构成物体的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它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始末,无处不在,可以说材料是所有物质文化体现的承载者。事实上,材料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至于它们的名字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
1.2材料的分类
材料可以根据其物理和化学特性,或根据其地质来源或生物功能进行分类。本文将将材料分为硬质材料和软质材料。
1.2.1.硬质材料
在公共艺术创造的材料中,石材是使用最广泛的,其种类、形式、工艺及代表作品数量众多。它具有抗拉伸、抗压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优点,是与建筑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最佳材料之一。
金属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和加工性能,能承受比较大的外力重量,不仅材质坚硬,还能承受一定范围内的变形和弯曲。不会轻易破裂、折断,安全性较高。金属材料还具有较高的熔点,这使它们能够承受热量而不熔化。当到底一定的热量时,金属材料可以被有目的进行弯曲和成型,以此来形成独特的形状。
塑料作为一种合成材料,被广泛用于生态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它能效高、易加工、相对便宜,是能在常温下保持物体形状不变的材料。缺点是其耐热性低。塑料的特性可以被用来创作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1.2.2.软质材料
软质材料主要体现在“软”上,通常用石化或者植物纤维制成,它应对的是材料内部的组织松弛并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容易改变其状态。
软质材料不仅包括纤维类材料人工制作的织物,也包括沙粒、水、土壤、植物等天然材料,还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纸、塑料等现成品材料。因软质材料无法抵抗风雨,因此常用于室内空间中,在户外空间中的应用较少,即便运用在户外空间也只是临时展示。
纤维是常见的构成软质材料基础材料。软质材料在室内空间的应用的典型案例是以埃内斯托·内托在苏黎世火车总站大厅中的临时艺术装置作品《盖亚母树》为例。该作品完全是用手工制作,由棉麻纤维制成的条状物,用天然染料染色,然后用手工编织打结,编织成一个巨大的树状透明雕塑。在熙熙攘攘的车站空间创造了一个多重语义的装置艺术作品,游客可以在内外互动体验,作品鼓励观者触摸和体验其物理形态。该作品不仅提供了视觉体验和触觉体验,也刺激了观者的嗅觉:垂下的水滴状元素充满了香料,在车站大厅中留下迷人的气味。内托认为,这些气味可以带来一种轻松地感觉,使匆忙来访的游客得以喘息。
2、公共艺术中纤维艺术材料创作的发展策略
对于纤维艺术的“公共性”构建发展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纤维艺术需要考虑到公共环境的特殊性,以确保其与环境和谐一致;其次,纤维艺术还需要考虑到作品传达的情感思想对公众产生共鸣等方面的需求和反应;此外,“公共性”的建设要面对大众,面向社会。但这并不是说要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放弃设计的原则,而是要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众艺术的传播和教育功能,给予公众以精神、情感的熏陶,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纤维艺术走向公共艺术不仅需要技术和工艺方面的改进,还需要创作者与观者情感的互动以及价值观的引导。只有在此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的公共艺术作品。
2.1开放空间,协调环境
公共空间场域下的设计给当代纤维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也发展为艺术的一部分,作品无论是二维的壁面形态还是三维的空间形态展示,只要以存在于公共空间为前提,并与公众产生联系,就必须要注重与空间的协调性,注意作品的造型、装饰、材质等因素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艺术家要学会从中去平衡协调,使观者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能够直接接收到创作者给予作品本身的美感,让观者由衷感到,空间环境是作品的加分项,空间成就了艺术,艺术丰富了空间,艺术与空间之间是协调的、舒适的,在互相辉映中营造升华了彼此,这样才能达到作品与空间的整体协调美。
2.1.1.艺术造型的协调性
艺术造型的协调性是构成艺术整体空间协调性的重要部分。纤维艺术品的尺寸和形状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共艺术空间的协调。例如,在大型的公共空间中,体积较小的纤维作品就会出现比例失调、效果不佳等问题。同时,基于不同的空间环境,同样的纤维艺术造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反馈。
2.1.2.色彩装饰的协调性
现代纤维艺术装饰有着诸多的表现因素,然而色彩因素是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也是最能直观地展现出设计效果的因素。艺术家必须要充分考虑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色彩关系的对立与统一,达到既能表现出作品想要呈现的艺术效果,又能兼顾营造整体空间协调美的展示要求。纤维艺术作品的色彩效果呈现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和周围环境的色彩表现两方面共同完成的。艺术作品的色彩选择除了要重点表达艺术作品所想要传达的精神情感以外,也要考虑到其是否符合公共空间的整体艺术效果,要保持色彩与空间的整体协调度,切勿顾此失彼,导致出现展示效果突兀、不协调等问题。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之前进行场地空间环境的调研与考察,并在设计中适当添加环境色彩的对比色,同类色等,以达到整体艺术效果的协调美。
2.1.3.艺术氛围的协调性
现代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氛围表达到底能有多浪漫与委婉,纤维想表现光,可以通过线来营造光的氛围;纤维想表现风,可以通过摇曳的丝带来传递风吹浮动的氛围;纤维想表达爱,可以用妈妈织的温暖棉衣来述说爱的氛围……可以说纤维艺术能够以自身材料的特性在空间里通过营造艺术氛围表达特定的艺术对象,创作出具有氛围感的艺术作品。但是,基于此的前提是,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必须要与作品氛围相一致,将空间的氛围要素作为作品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空间中的纤维艺术想要表达特定的氛围,同时注重空间环境的氛围协调是必不可少的。
2.2贴合社会、引领观念
笔者认为,纤维艺术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公共领域,且具有公共艺术“公共性”意识的重要标志是:其设计以承载社会公众理想、寄托公众情感为设计的主要创作观念。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创作,不但要赋予艺术品内在的情感价值,还要结合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的审美趣味乃至意识观念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将设计创作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公共艺术能够为创建平等、包容、开放和良善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艺术家作为公共艺术创造环节中专家权力的代表,应充分尊重地域的历史文化和公众的价值取向,汲取民间的智慧,鼓励公众的积极参与,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高度价值的艺术作品。
2.3表达情感,产生互动
正如“关系美学”的提出者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所言:“艺术领域中对互动性的强调让艺术家开始探寻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纤维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不断转变其创作方式,并将材料、空间和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作品互动性的考量、对公众参与的重视,都是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下不断创作,并竭力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的最鲜明的艺术特征。经历了在公共空间中创作“转型”的纤维艺术,其创作表现更加趋于灵活与多样,而物质与技术的通达,使以纤维与软质材质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具有空前的渗透能力。因此,怎样与公众产生共鸣,怎样通过艺术创作陶冶公众的审美与情操,就成了纤维艺术能否与公共艺术真正融为一体的关键所在。艺术与公众的互动,可以从感官到行为,甚至到心灵。而纤维艺术正是通过材质和创作手法的改变,才将这种行为、情感互动变为可能。“互动”的发生依托于观众身体作为媒介,包括知觉感知、心理变化与身体力行等多个方面。曼迪·格里尔的作品通过观众的身体动作,将他们的意志传递到了作品中,从而在作品中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并影响到了作品的最终表现,同时,也让作品的创作内涵得到了充实。
3、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担负着城市审美和大众传播的责任,是两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也应积极向公共艺术进行创作“转型”,注重创作的“公共性”体现,拓宽空间维度,与公众进行情感的互动沟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进一步加强公众的参与度,丰富互动的形式,甚至直接让公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正是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不断发展前进的助推器,也是艺术创作公共精神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杨非凡.当代纤维艺术的“空间”维度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22.
[2]常维静.作为社区艺术的纤维艺术实践方法探析[D].中国美术学院,2022.
[3]韩璐.软雕塑艺术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4]陈威.“织造空间”—编织与建筑形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22.
[5]白雪皎.我国公共空间中纤维艺术的创作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1.
[6]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7]宋晓辉.公共环境中纤维艺术的应用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20.
[8]余琪.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J].城市规划汇刊,2019(06):49-56+65.
[9]王绍增,李敏.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生态机理研究(上)[J].中国园林,2021(04):5-9.
[10]王晓俊,王建国.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优先的思考[J].中国园林,2020(03):5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