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导学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鹏越

施甸县第二完全中学 云南省 保山市 678200

摘要

随着2020年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实施,面对基础薄弱的高中学生,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准确落实信息技术新课标立德树人目标,成了欠发达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基于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的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两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导学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导学案 课程思政元素

正文


一、“导学案+思政”的初心

2017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基本理念[1]2020年9月云南省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实施新课标的第一年20217月云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方式(学业水平考试)也随之由传统的上机测试转变为纸笔测试。这对一直习惯了以上机测试为评价目标,以上机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为主课堂的欠发达地区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立足于欠发达地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现状,结合全面落实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思政”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思政元素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的理念,本文以备受一线教师青睐的导学案为切入点,探究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

二、“导学案+思政”的设计原则

1.注重导学案“生本”教学理念原则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构建知识,完成学习目标所设计编写的,师生共同运用于课前预习,课上探究,课后回顾不同环节的一种学习方案。该理论定位的是学生,强调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比较强,相比于单纯的说教和满堂灌输,他们更喜欢有趣的学习活动,更愿意相对自主地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另外,学习的主动性,这也非常契合教育部当前提出的 “构建大思政体系”理念。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对于高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养成及价值观的引导具有极积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各个环节都应充分正视和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导学案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备教材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利用学科自身优势将知识与技能、课程思政元素有机整合到导学案中来。

2.价值取向“同向同行”原则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导学案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时,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价值取向与国家课程思政的发展理念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高中教学的一部分,为了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贴近高中学生的基础和心理,在设计信息技术导学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应当以国家课程政治理念为统领,从政治认同、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网络道德、唯物辩证、个性品质等多个维度与课程思政的育人观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再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梳理与重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本学科自身的价值取向与国家课程思政体系的导向相向而行,潜移默化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3.适度原则

导学案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技术导学案的设计也不是每次课都要有,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确定是否需要设计导学案。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用于指导各学科教学在不影响本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本学科教学之中。课程思政也并不一定要做到每次信息技术导学案设计都要融入“育人故事、做人的道理”。如果因为做“导学案+思政”,唯模式而模式,为了融入而融入,改变了课程的属性,那就是走了偏差,甚至会起到负面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适度原则,即不“刻意追求”也不能“视而不见”,而是真正让“导学案+思政”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锦上添花”。

三、“导学案+思政”的设计策略

1.结合学生实情,调整课时安排,重组教材结构

新课标实施以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变得繁杂,与欠发达地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衔接不是很友好。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程思政育人大背景下,立足新课标,聚集教材分析却不拘泥于教材本身,打破教材限制,对教材进行结构重组和教学课时重新调整。

例如,欠发达地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几乎不涉及编程内容,导致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编程基础,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默认学生已具备编程基础知识,因此笔者在浙教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实现》的教学时,将此章节教学课时增多,通过课前导学案中对python语法基础进行补充。考虑到学生刚接触python这一实情,为了让学生对python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体验,笔者将第三章开篇的turtle 库教学案例和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应用》里面的pandas库、matplotlib库、词云图的教学内容调整至第三章的python库这一节进行库的专项导学案设计。重组教材后的导学案,通过“百钱买百鸡”、“绘制五星红旗”、“制作二十大报告词云图”等教学案例,将相关的时政新闻、热点事件、焦点人物事迹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知识传授中体现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2.巧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设计信息技术导学案时,采用来源于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着眼于学生生活视野、对接时事热点创设问题导入情境,既可以使导学案教学立体、丰富、有灵魂,也可以使学生在自学环节不知不觉地、不留痕迹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既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在浙教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实现》的turtle库教学时,正值北京冬季奥运会结束之际,学生对冬奥会上呈现的种种事物、发生的种种事情正在津津乐道中。笔者抓住大家茶余饭后谈论冬奥会这一契机,利用大家都面临“一墩难求”的热点问题,在导学案课前案中提出“怎么利用python编程送你无数只冰墩墩?”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执着”于四处购买实物冰墩墩的学生眼前一亮,成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出turtle教学内容,意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同时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然后通过让学生回忆冬奥会赛场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国歌奏响、国旗升起,通过在导学案课前案中提出“绘制五星红旗的规范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习turtle相关知识,完成学科知识目标,同时也让学生对五星红旗产生敬畏之心,体会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通过“你眼中的2022北京冬奥会出现了哪些科技元素?”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科学精神”、感受科技的魅力、感受祖国的强大、感受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学科,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学习新技术。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因为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将生活中的热点现象作为切入点,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给枯燥的编程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魂,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色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紧扣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课后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融合情况见下图。

图片1.png

3. 形式灵活多样,丰富教学

在设计信息技术导学案融入思政元素,导学案并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要求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首先信息技术导学案并不拘泥于课前准备案,课堂探究案、课后巩固案也可以使用。其次导学案呈现的媒体并不局限于纸质学案,还可以使用电子学案,或是口头学案。再次导学案的设计主体并不一定非得是教师本人,还可以是教研组其他老师共同完成,或是让学生来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第3节《信息系统的应用》教学时,笔者根据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创新的能力的学情,提前一周通过口头案的形式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信息系统的应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选出总负责人(主持人)和组长,让学生自行组织分工、准备辩论材料,以辩论的形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这样的口头导学案,既简便又深受学生喜欢,通过辩论准备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到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分工合作的能力,讨论、辩论的过程亦是辩证思维、唯物辩证观得以发展的过程。

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三章《信息系统安全》的课前预习环节,笔者借助“问卷星”小程序,将课前学案以问卷的形式,发至班级群,让学生完成问卷。通过课前巧设问卷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动态,为上课做准备(部分问卷见下图)。

图片2.png 

到课后巩固案环节,笔者让信息技术课代表设计课后巩固案,课代表通过征求同学意见、讨论以后达成一致意见——围绕教材内容做一份以“信息安全保卫战”为主题的小报。最终,学生的作品有的从国家立法层面、行业自律层面、个人意识层面对信息安全娓娓道来,有的从信息泄露的危害和渠道方面呈现了身边精彩的案例,有的亲自回家给家长普及信息安全防诈骗……小报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行各业,各个层面。

学生自己确定复习主题、形式、制作小报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审美意识和网络道德,又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实现无痕育人。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成果展示。

 QQ图片20231022140111.png

四、“导学案+思政” 的实践意义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意见”里提出了“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着力形成思政工作整体合力。”明确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2]

笔者从2020年学年信息技术新课标开始实施时,尝试使用导学案并陆续挖掘教材、生活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第一学年5个教学班中,2个班级适当采用了“导学案+思政”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它3个班采用传统的方式,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显示,实践的2个班全部通过,另外的3个班均有1-2人未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第二学年5个教学班我都实践了“导学案+思政”的方式,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显示5个班学生全部通过,A率、B率明显高于上一学年的所有班级。

通对学生水平测试成绩的分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导学案+思政”的方式是确实可行的。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思政”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效率,促进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切实帮助学生达成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教育的作用的同时,也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利于国家层面大思政课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11/content_5726114.htm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