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正文
1、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认同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公民行为的依据;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成长为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的基础。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广泛,涵盖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整合道德、法治、公民等多个学科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道德教育方面,课程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在法治教育方面,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使他们具备遵纪守法的行为底线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在公民教育方面,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共关怀和社会参与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积极参与者。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知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1.2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下,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还十分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并做出明智的道德和法律选择。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促进深层学习真正发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获得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打好根基。
1.3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为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社会关怀和多元文化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多元文化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并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实践参与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开发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原则
2.1以学生为主体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要想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必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唯有如此,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2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对其进行合理设计与利用,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思考和总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现实,而且可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3.1科学创设教学情境,降低知识点理解难度
众所周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包含大量与社会相关的真实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真实案例当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确保学生在思想层面、精神层面得到解放。为实现这一目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展开深度分析与综合性考量,引入生活化元素,搭配案例科学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确保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场景当中,开展高效学习、探究式学习,充分感悟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力学生形成与之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技能迁移能力。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为学生播放网络时代当中的某个经典片段,并且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请问视频当中呈现了什么内容?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由于教学视频将抽象性的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带来多重感官刺激,因此学生可以结合视频内容直接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目前社会已经顺利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购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顺利进入到熟悉的生活场景当中,敞开心扉,与教师开展平等互动、平等交流,并且在集体发言环节及小组讨论环节,发表自身的见解与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方式与恰当的时机,对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引导,鼓励学生回忆日常生活当中的真实事物。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网购时所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之下,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讨论环节发表自身的见解与想法。某个小组学生结合双十一购物节现象开展讨论,最终得出双十一期间很多东西都是先涨价后降价,因此表面上买到了便宜的物品,其实很多东西甚至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当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入本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以理性的角度看待各种生活现象。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回忆日常生活当中的真实经历,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以客观的角度看待各种事物,并且借助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入生活化元素以及真实案例,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鼓励学生针对知识点展开深度探究,助力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2科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展开分析,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确保学生可以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与意识。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并且注重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做守法的公民》教学环节,教师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要求学生在自主预习环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具备基础认知。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以教材当中所呈现的案例为基础,鼓励学生开展知识探索与深入探究,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结合本课案例展开分析,重点体现以下内容:“赵某是一名17岁的初中生,他由于持刀抢劫小学生,因此被判了刑。”结合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针对知识展开深度探究:“同学们,你们认为赵某的行为是否合理?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们会怎么做呢?那么你们知道赵某触犯了哪些法律呢?那么他将受到哪些刑罚呢?”在以上问题的科学引导之下,学生顺利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对案例当中的知识点展开深度探究,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点总结,最终得出:“赵某虽然是一名初中生,但他这一行为严重触犯了我国刑法,因此会被判处刑罚;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向身边警察叔叔求助,或者拨打110报警电话。”随后教师需要趁热打铁,顺势提升问题难度:“同学们都知道遇到此类问题可以向警察叔叔求助,那么倘若我们遇到碰瓷的人呢?若是碰瓷的人向你索赔的金额比较少,而你又比较赶时间,你们会选择把钱给他吗?”此时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碰瓷的人虽然要的钱比较少,但也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不应把钱给他。”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场景当中,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合理用于其中,助力学生完成知识内化与技能迁移。通过此种方式,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充分意识到法律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由此可见,教师科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确保学生借助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顺利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
3.3科学开展德育工作
品德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得到教育人员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强化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德育水平。例如,在《诚实守信》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就需要强化课程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引入与诚实守信相关的真实案例,确保学生针对案例展开深度探究,体会案例当中主人公所呈现出的宝贵精神品质。在完成案例讲解任务后,教师可以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身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不良行为,并且分析一系列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之下,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举例说明,在关爱他人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爱孤寡老人,给予身边人必要的关怀与关注,为孤儿院以及敬老院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形成社会发展所需的道德品质。
4、结语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改革十分重要,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为其改革提供了支持与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个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课程价值进行把握,从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媒体情境、开展探究教学活动、联系实际生活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深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改革效果,进而助力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凤铃.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探讨[J].考试周刊,2020,(43):101-102.
[2]郑永忠.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1):102.
[3]郑力免.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实践[J].速读(下旬),2019,(7):203-204.
[4]邱钢松.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2023(07):70-72.
[5]李爱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13):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