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正文
前言:图形与几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学生进行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深入的理解等,会影响到它的作用的发挥。在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之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我们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
一、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教学问题
(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机会较少
从现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对于新知识和新观念的接受程度较高,所以在这一阶段,有必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培养。因为年龄的原因,学生们在课余生活中,尽管他们会对魔方等玩具进行研究,并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缺少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相关的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他们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种种困难[2]。除此之外,因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为了提高教学速度,向学生解释更多的数学知识,老师经常会取消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操作环节,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也会对学生对图形和几何的有关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产生不利影响。
(二)学生的思维定式
我国的教育界受到了严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应试教育制度的缺陷,让学生们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刻板的思维方式,而且往往会被束缚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很难跳出。与此同时,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们还处在智力能力发育的阶段,所以他们对于外界知识的获取和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依赖于老师和父母来完成的。因为他们本身的自学能力比较差,所以他们缺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图形和几何知识的时候出现问题。在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下,一部分学生可以理解所教的内容,也可以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然而,更多的学生因为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教学的内容,再加上一些老师很难有足够的耐心,去指导每一名学生,并对问题展开一个又一个的、全面的证明和推理。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对图形与几何的有关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于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因为缺少创造性时,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图形和几何时,很难对问题进行综合的思考,很难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策
(一)做好课前导入,启发学生兴趣
要想顺利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就必须要有一份好的课前引入工作。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与教师的课前引入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课前导入工作可以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产生有利影响,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到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从而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创造高效课堂有所帮助。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做好良好的课前导入工作。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在课前引入时,要尽可能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对有关的数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就拿《三角形》来说,为了引入这一节课的知识,老师可以在讲授之前,用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首先,老师可以在教室里用多媒体把他们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放到教室里,然后让学生辨认出含有三角形的图片,然后问他们有关的问题,“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是无处不在的,在什么地方能找到?”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三角形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对所学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帮助提高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找教学切入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同学们,你们画三角形的依据是什么?”“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等。用问题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已经通过画图来了解到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为了促进学生们对三角形的性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记忆,老师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各种各样的图形,并要求学生们在其中选择出一个三角形,用问题来让学生们展开相应的分析,比如:“为什么那些图形不是三角形?有何根据?”,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地分析三角形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将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一阶段,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向学生进行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生活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处理相应的问题,从而让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扩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在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老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向学生提问相关的问题,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用激励他们进行讨论,激发他们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的热情,比如:“在生活中,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事物有哪些?”“这两者有什么比较显著的差别?”,利用问题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对两者的特性进行深刻的理解。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数学应用问题,比如:“结合现实生活,想一想,在不给出有关数据的情况下,怎样判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可以利用“乌鸦饮水”来测定相应的容积。该过程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
(三)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对于目前阶段的学生而言,图形与几何的有关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在目前阶段,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缺少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构思能力比较差。
以《圆柱与圆锥》中的“圆柱”一节为例,分析了这一节的内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和展开图,然而,单纯的屏幕展示对于目前阶段的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圆柱体,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橡皮泥等工具自制圆柱体,然后使用塑制小刀对圆柱进行切割,从而感知圆柱的有关特性。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纸绕笔转一圈的方法来感受圆筒的成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圆筒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领悟能力相对来说是很受限的,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为了防止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出现太大的变化,老师们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基础,来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能让他们感受到的生活化元素,并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中心来组织他们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熟悉感和代入感。当以图形与几何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活动时,老师们要把对学生的空间概念的培养作为最根本的目的,尽可能地运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构建一个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自主感悟,深入体味,从而使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顺畅转变。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设定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设计师,来进行停车位的图形的设计。有些同学认为停车场应该是一个矩形,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在现实中所见过的停车场应该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讨论,并综合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差别及特点。在完成了基础的作业后,学生将会发现,平行线式停车场的设计更为合理,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方便的停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与生本思想相一致,它可以帮助学生切实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让他们逐渐养成一个好的空间概念,并最终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技能。
(五)重视教学互动,提升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老师采取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在说,同学们在听,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此外,很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不牢固,也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改善的策略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技术,采取提问的方式,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地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两个问题:一是教学活动的方式要灵活,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其次,要按照课程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而且,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更多的充实,教学方式也得到了革新,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给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比如,在“观察物体”一章中,老师要求同学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几何体组合在一起,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门课的难点在于对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等方面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一个对象的多个角度的影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有条件的地方,老师也可以利用 DV与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实景观察。为确保课堂纪律性,还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观察、分析、演示、总结。这样,教师既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等,为学生今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
总结:想要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尽量避免急于求成,要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课堂表现相结合,一步一步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将各种教学方式进行融合,对教学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对教学观念进行优化,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体验,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构建现代化的课堂。使学生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稳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兆勇.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3):77-78.
[2]李建丽.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247.
[3]童海燕.核心素养时代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127-128.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2023年度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一般课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一体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GZSX2023-04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