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渗透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劳动品质;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保证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快乐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学校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劳动教育力度,重点对他们的劳动素养进行提高,让他们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劳动习惯,学会乐观热情的态度,并主动参加到劳动实践中去。在此期间,我们必须以自己的学识来丰富自我,以自己的才智来完成自我的价值。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有足够的了解,并主动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劳动素养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1.从中国传统伦理出发谈对小学生的劳动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将语言视为一种“工具”,并以此来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已成为我国新一轮新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在这一发展潮流下,老师们可以把语文和劳动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语文中获取知识。另外,“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都是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优良的教学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率。
在讲课时,老师可能会先提出一些问题:“你对哪些地点有印象?”也有人觉得,他们被这位班长坑了,连鱼骨头都吃完了,他却在后面吃,实在是让人感动。有人说:“我费尽心机去找吃的,真让人感动。”也有人觉得,或许这位老人,一直都没有吃东西,便把这颗种子,当做了一种寄托。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总是和“食物”有关:比如,食品短缺,食品难寻,食品是人体能源的源泉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珍惜粮食,浪费粮食”这个游戏,让学生从自己的劳动角度去想:“为了获得粮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当年,全国上下都是生产率低,食物匮乏,现在,全国上下都是生产率高,食物多了,怎么能发扬节俭的美德?回想起你平时的生活,为了得到食品,你是如何工作的?你认为如何?藉由学习,可以让同学明白,农夫是怎样种田的,他们是怎样辛勤劳作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的食品生产形势,以及人们对"节约食品、节约能源"这一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堂课把同学的工作经历和自己的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表达出对工作结果的喜悦之情。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农民的劳动的价值、对食物的重视以及对“爱惜粮食”这一传统道德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劳动教育的题目之下,老师可以介绍一些其他的读物,让同学们对「爱护食物,暴殄天物」这一传统美德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阅读《悯农》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夫的赞美。文中虽未描绘出农夫辛勤耕作的情景,却也反映出当时农夫饥寒交迫的状况。老师可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虽然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劳动生产力仍然是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怎样让自己成为劳动生产的一员,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当他们对劳动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之后,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劳动生产与生活中去,并且能够独立地创造出自己的劳动价值。
2.突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也是老师们必须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当老师在语文课堂中推动劳动教育的时候,可以突出一种特定的文化色,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气氛之中,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课文中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并积极地用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就拿“北京的春节”一节来说,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人们过春节”的录像,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新年文化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进入到中国新年的文化环境中去。
基于这一点,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进行反思:“我们在过春节的时候,大人们都会比较忙碌,他们会忙着去准备各种东西,让自己的家人过个热闹、喜庆的春节,那么家中的小大人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呢?在过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劳动结果,会不会更有成就感和喜悦感呢?”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可以从课文中圈出自己能做的几个劳动项目。例如,在一篇文章中,曾说过“除夕夜前必须进行大扫除一次”,那么,学生就可以列举出自己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具体包括了扫地、擦桌椅、擦窗户、倒垃圾、整理杂物等等。年代久远,打扫卫生是人们的一项传统工作,也是人们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学生们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和自己的家庭一起做一次“大清洁”。再例如,在课文中还提及了“贴对联”、贴年画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春节活动,而小学生们也可以和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起贴对联、贴年画,把自己的家布置得充满喜庆气氛。在这篇文章中也有“鞭炮的纸面”这个讯息,同学们可以在过年之后做“鞭炮的纸面清理”这个-家务劳动。
老师们应当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家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员,他们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为家长们分担一些家庭的劳务压力,并在家庭劳务工作中,对自己的劳动技巧进行了磨炼,提升了自己的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出了一个好的工作习惯。
3.提倡小组研讨,激发他们的劳动能力
合作讨论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敏捷的思维,使他们进行合作型的双向互动交流的有效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围绕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小组为基本形式,进行激烈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增强劳动技能的重要性,并主动了解自己可以学习哪些劳动技能。就拿“鲁滨孙漂流(节选)”一节来说,其中有一段关于鲁滨孙的话:“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如何生活?”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鲁滨孙到底去了哪里?铲生为何如此担忧鲁滨孙?那鲁滨孙呢?”根据课文内容,可以了解到鲁滨孙曾经生活在一座荒岛上,那里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岩石和杂草,很难御寒,而且很容易饥饿。不过,鲁滨孙也曾做过很多事情,比如制作木筏,在船舱里寻找食物,寻找水源,寻找栖身之所,搭建帐篷,打猎,钓鱼,种植小麦,放牧绵羊,晒葡萄干等等,老师可以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如果你是一个人,意外地来到这个荒岛,你认为你应该学会什么工作技巧来维持生活?”在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研讨之后,同学们根据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分成了有材料和没有材料和工具两种情形。所以每一个小队的队长,都会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分配。有些同学要按照“材料齐全,工具齐全”的条件,来分析自己应该学什么工作技术,以求活命。而其他的同学,则是按照“没有物资、没有现成工具”的情况,进行探讨,列出自己需要学习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老师可以要求每一组选出一名学生,并在他们结束共同研究后,向他们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每一组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原因,对荒岛进行评估,最终选择出最优的存活计划。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融入自己的角色中,认识到自己所应掌握的工作技巧。与此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人都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自己的工作技巧,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加强自己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4.抓住文中几条主线,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在短文中有许多隐含的线索,透过这些线索,可以让同学对短文有更深的了解。要挖掘课文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与劳动相关的文本线索,在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一个周日》一节为例,作者从一个侧面描写了母亲在工作中忙碌的一面。这三句之后,开头的一句是:“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这句话不但描述了作者当时早晨的经历,也是"妈妈"早晨起床,洗漱,做饭的一个方面。接着,作者用“等”“藏”等词语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期望。只见母亲提着菜篮,出门采购了一些食材,回到家里后,便在行李箱里找了起来。作者以“看见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另一件事”来表达自己因等待时间过长而感到的失落,并进一步描写了忙碌的场景。然后作者说,他打了个盹,醒来看见母亲在洗衣服。教师可以通过“母亲的忙碌”这条线索,来引导学生发现母亲身上所具备的勤劳品质。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妈妈里发现我们自己的妈妈?”每当学生们回忆自己在家里的日子,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妈妈忙碌的身影:在厨房里、在客厅里、在庭院里、在蔬菜地里,妈妈的身影无处不在。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使学生产生情感,必须发现语篇中的情感冲突,并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阐释。比如,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很多笔墨,描绘了母亲洗衣服时的场景。在描写母亲洗衣服的时候,作者不仅描写母亲洗衣服的分量,而且描写母亲洗衣服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描写,引导学生找到情感冲突的问题:“文章中的妈妈要洗一大堆衣服,作者从中午一直到黄昏,妈妈还没有把东西洗好。”在对这样的场景的描写中,主要是一种预期被挫败的恼怒。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该如何热爱自己的母亲呢?你学会洗衣服了吗?是不是想让妈妈少操心?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自己洗衣服,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妈妈不用为自己担心,也可以给妈妈减轻家里的负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手工洗衣服的劳动经验,让尚未学会洗衣服的同学们去学,树立一个好的劳动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地做些家务,有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5.借助交际活动分享劳动乐趣
小学生是自我意识发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别人的肯定与称赞对他们的行动起到了导向与动力的作用。因此,在把劳动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中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肯定和称赞,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又可以降低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在交流中,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工作经历与别人一起分享,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出语言的“人文性”与“情感性”的双重价值,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劳逸结合”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各种类型的实践为小学生参加劳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来传播劳动快乐,从而营造出一个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的环境与气氛。
结语:
为此,在我国,劳动教育已被纳入学校和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中,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劳动教育当作一种主要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教育功能,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程中推进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劳动素养。老师应该把这项教学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要调动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增加他们对劳动的参与性,使他们在努力地学习语言的时候,提倡劳动,培育他们的劳动精神,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善于用劳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发扬他们的优良的劳动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译方.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分析与建议[J].基础教育论坛,2021 (29) :97-99.
[2]苏桂清.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融合研究[J].少男少女,2021,5 (15) :17-18.
[3]刘良强王丽霞如何把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1 (30) :58-59-60.
[4]张晶晶.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文渊(小学版) ,2021 (9) :3597-3598.
[5]余燕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技能培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上) ,2021 (11) :8-10.
[6]叶茂,邓正琴洪晔新时代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J].教育文汇,2022(8):41-44,52.
[7]叶茂洪晔,邓正琴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建构与路径J.中学语文,2022(20):3-6.
[8]刘艳芳.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读写算,2021(27):12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