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正文
前言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变,在讲解新课程的时候,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进行了密切地结合,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生活化、具体化,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们还会对生活中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能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样就一定能够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
一、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背景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生物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既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又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在生物课程中,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基本构造,了解到人在生长中的生物性变化,还可以引起对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注意。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然而,就目前的生物教学而言,许多内容还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对生活知识的延伸较少,学生的社会体验和自然体验还不够。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在家庭中,大部分的家务活都是由家长和长辈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时间一长,一些学生就会变得五谷不分,手脚不勤。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很多同学在课余时间里都沉溺于网络世界,他们经常待在家里,缺少了必需的生活经验,对外界的社会问题也不过问,同时也与大自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就导致了他们不理解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运用生活化的方法,把生活中的生物知识整合进课堂,在课后给学生安排生活化的作业,给学生一个回归大自然的机会,将课上学习的东西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培养其对生物的兴趣,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充实生物学教学内容,提高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没有什么比兴趣更好的老师了。在初中阶段,由于生物并不是学生的主修课程,生物学科处于“副科”的边缘位置,使得这门学科在老师和学生中都不受关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缺乏对生物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动力,造成了一种机械地、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加强对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充实生物教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与单一的传授教育模式相比较,生命教学模式的构建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为构建高效的生物教学课堂打下基础。
(二)发展生物核心素养,促进生物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领域中一个比较热门的词汇。核心素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指导思想,它把“学生适应于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命观”“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感”四个概念。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候,老师们会着重强调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将真实的生活案例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导学生在生活案例的基础上,对生物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探究,寻找生活中的生物科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应试化的生物教育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建立起了生活教学模式,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推动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营造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情境,能深刻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生物更贴近生活。为此,中学生物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合理地创设课堂生活情境;常用的创作方法有:多媒体创作、交互式创作等。其中,多媒体创作能使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多角度和生动形象的优点,以弥补教学内容的乏味,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互动创设法需要老师和学生展开丰富而又有趣的互动和问答,通过提问和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就是与之相对应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生活因素纳入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不脱离生活现实。
比如,在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一节时,生物教师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在课前,应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仔细研究,要充分了解本节教学重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环境、特征”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选取适当的切入点,让教材内容更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接下来,教师提出了相关问题:“植物都具有哪些结构层次?”“植物都会开花结种子吗?”逐渐地,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课本中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平时都吃什么海藻?什么青苔?哪一种蕨类?有些学生会说,海带切丝很好吃,有些同学说,紫菜鸡蛋很好喝,也有同学说,发菜咸菜很好。对此,老师可以提供相应美食的图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之间的特性。
(二)以问题为依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欲望,必须转变以往的生物教育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因此,在生物学课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活化教育,并将学生熟知的生活与教学内容知识联系在一起。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要设计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其次再由课堂问题延伸至课外,并对课内知识进行拓展。《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以环境问题为主,通过对环境、人口等相关信息的查询,并通过 PPT、视频等方式向同学们展示。这段时间里,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到海洋的污染程度,认识到目前非洲仍然有食物短缺的问题。同学们在交流和讨论中,真正体会到了袁隆平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有效解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之后,老师以口头指导、分组交流的方式,将农作物产量与光合作用联系在一起,为同学们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做好相关铺垫工作。
(三)运用生活化实践教学法,为学生的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究式学习作为我国新课改的衍生品,其学习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们亲身验证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物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规定进行实验。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搭建的生物实践平台上崭露头角,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提前制作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视频,向同学们演示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人类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出来的,所以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观看各种形式的教学视频,从而了解光合作用实验效果。在进行生物实验室,老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实验,回答学生所碰到的各类问题,并对他们进行试验过程的指导,指导他们对光合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在讲授“膝跳反射”这个知识点时,如何让教学实践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老师要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并了解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这样才能确保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学生能够完全了解并掌握实验的目的。二是在进行实验之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和引导,让他们找到正确的膝关节反射部位,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又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运用生活技能。
(四)联系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现在的生物教材所涉及的理论内容,都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各类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之后,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处理各种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随时注意各种社会生活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物质变化,二是能量变化,因此老师要给学生们安排作业,让他们在网上搜索农作物的管理方式,并查询如何提高农作物的生产量。在了解物质变化方面,老师可以根据当今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问题,让学生研究如何增加粮食的收成,这时老师就会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光合作用,让他们了解到,农作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增加产量。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前查找的农田管理方法予以展示,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介绍能量转化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植物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化,让学生尝试如何解决当前人类能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将多余能量储存起来,并将其转换成有机物质。以此延伸出当前国家禁止农民焚烧秸秆的相关看法,有学生认为,农民焚烧秸秆不仅会对周围的土壤环境产生影响,还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的空气污染,还会消耗掉稻草中的能量,因此,一些同学建议,可以将秸秆做成纸张,或者熬制后,再用来灌溉农田,增加秸秆的能量使用率。
(五)科学设计作业结构促进知识应用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它的教学功能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也很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呼吸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在知识点应用迁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仍需要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对生活材料的使用,又要注意对作业的设计。而科学合理的作业结构,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巩固,还可以让学生不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结论上,更多地关注结论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传统的答题型作业外,还应进行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在这堂课上,老师先设计了三道多选题和五道填空,使学生能通过适当的试题巩固所学的知识。而设计探索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以“空气质量和健康”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些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设计有关「家的空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家的空气品质优化方法」这一知识点。这时学生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例如,经常地开窗通风,加快空气流通,提高空气质量,又如在较重种植一系列能够吸收苯与甲醛等有害气体的绿色植物,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等。实际上,学生们所说的方法,都是改善空气品质的常用方法。而通过对探索性问题的探索,学生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应的措施进行了解读,这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相应措施的进一步理解,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结束语
总体来说,教师要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关注,持续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进行突破,并积极地对其进行创新。在生物教学中,将生命化教学运用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之中,它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有帮助,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消极的学习状态向积极的学习状态转化,提高了他们在生物学方面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峥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2]李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J].快乐阅读, 2020(22).
[3] 薛强.生活化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