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 应用策略
正文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应试课程,更多人开始关注华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小学语文既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语文,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要注意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活化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语文是学科中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也提出了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方针,而生活化教学就很好地符合了这一要求。学习的思想来自生活,将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在学校中,对小学生进行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在自主学习能力和思想方面。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保证小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
(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导,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包含着老师的主观思想,学生学习时要跟随老师的思路,如果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就会脱离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难度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不少,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性还不强,而生活化教学则完全分散了语文的难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了生活化教育,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困难,还提高了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它的内容多种多样,同时还融入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多层面的发展过程。
(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位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是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逆转。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开动思维。
学生过分依靠老师的解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生活化教学完全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也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遇到问题和疑问时,教师在旁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构建价值
(一)激发学习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够建立起生活化的教学,那么就能够获得理想的激发兴趣的结果,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将现实生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活跃,更加主动,从而为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二)推动课程改革
在新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科书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内容设置上与现实生活更加密切。而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生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而生命教学的构建,则能够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从而帮助推进课程改革。
(三)符合心理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认知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在认知某些事物的时候,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抽象思维都是比较弱的。而构建生活化教学就能够在现实生活与教育教学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知识的展现更加地具体化,更加地直观,这符合小学生目前阶段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一些语文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内涵还没有充分理解,他们仅仅以为语文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没有发掘语文课程的其他教育价值,只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来进行,因而制约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虽然对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但对价值观和品格的培养更重要。其次,许多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只注重文本,并对文本中的知识进行解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就造成了文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最后,一些语文老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还忽略了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导致了教学工作变得单调、不能扩展文本的内容,不能体现文本的真实含义,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不利的。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正确的指导,对语文教学的真谛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四、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基于生活化视角设定教学目标
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教学理念在实施的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欠缺的问题,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调整,并以生活化视角为基础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保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宗旨[2]。在教学目标中体现生活化教学,可以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观念,逐渐加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防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被课本上的知识所束缚,死记硬背。就拿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来说,文章的作者就是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描述了一个在贫穷和困难的日子里,为了让“我”能够继续读书而节衣缩食的母亲,来表现出对孩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孩子的尊敬。对于学生来说,父母之爱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亲情,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一种切身的体会。老师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引入课堂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文章中有很多关于“母亲”这个人物的外貌,语文,动作的描述,老师们可以根据作者的描述视角,通过语文来描述自己的家人。这一过程是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以学生身边的人物为出发点,使他们掌握了塑造人物的技巧,提高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在语文情感教育中,“生活”教学则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例如,对教材中作者的情感故事进行机械朗读,并进行知识点拆解,通过回忆生活经验来寻找情感共鸣的方法,这更有利于形成小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二)结合生活案例,融入语文知识
一方面,老师要帮助小学生巩固学习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以良好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有效的联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效率。另一方面,老师要注意选择生活案例,以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选择与小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有关案例,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到学习的经验。
例如,在讲授《白鹭》一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们有没有见过真的白鹭,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在动物园里看到过白鹭,那么就可以根据课文的描写,引导学生们详细地分析白鹭的特点,把课文分成不同的章节,从羽毛、生活状态和鸣叫三个角度来分层地讲授。但是,如果是没有见过真正的白鹭的学生,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使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对文章中所描写的白鹭的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利用生活中与白鹭类似的鸟类,来引起小学生们的注意,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动因
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适时地为学生创造一种生活情景,这种情景具有积极的情绪,符合学生的认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并能通过与这种生活情景的互动,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古诗《小池》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清泉,树木,荷花,蜻蜓”的意境联系起来,用文字来描述:让我们共同闭目,面对着窗户,感受着暖洋洋的微风,暖洋洋的太阳,让我们放松下来,让我们忘记所有的烦恼,想一想,泉水从泉眼中汩汩而出,树木的影子在水面上反射,如同一面镜子,池塘中的荷叶正在缓缓地生长,而顽皮的蜻蜓早已跃跃欲试,在幼嫩的荷叶上跳舞。然后,老师让他们睁大眼睛,说出他们脑海中的景象。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很兴奋,都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用语文来描绘情景的时候,不需要使用太过花哨的词藻,而是需要与诗歌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借着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绪。
(四)立足于现实生活深挖教学素材
为了加强学生的生活化学习体验,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材料,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素材,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得到更多地充实。将生活素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关系,培养他们对待客观生活的开放态度。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课本第7单元中,《我们的奇妙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从近景和远景两个方面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在平凡中找到无限的美好,这就是在单元教学中,老师应该向学生传递的价值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主题,来填充生活素材,如日出日落、明月繁星、校园春色等等,从学生身边出发,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美景。“生命”教学的意义不应仅限于“一堂课”,而应从长期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这样一种自觉地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的导向,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构建出一种植根于生活的语文学习理念。在整个社会都在对应试教育中的机械死板之危害进行反思的现实情况中,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将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完全地展现出来。
(五)开展情感教育,让学生领悟生活情感
在小学教育中,情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亲情和友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去关爱和帮助别人。在小学语文中运用情感教育,要求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可贵。
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对三种情绪进行了介绍,分别是爱花之情、思乡之情和归心似箭之情,在这一堂课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花儿的爱之情,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桂花的香味,把自己所知道的桂花和文中所描述的桂花香味、爱花之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很自然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本文主要描写的是一种意境情调,文章以母亲对家乡桂花的芳香和美丽为线索,引出了怀乡之情的情感体验。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家乡情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情感升华环节,学生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从更深的层面上,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家举家离家,远走他乡,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离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梦境中的记忆,这份离别和思念,在他的心底形成了一种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将这份愿望升华为整篇文章的主题。
结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打下好的基础会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而生活教学是教育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把生活与课本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运用生活化教学,全面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楚楚.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01):4.
[2]周露芳.生活化教学引导下的小学部编版语文教学策略探讨[J].智力,2020(03):137-138.
[3]吴燕云.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0(01):8-9.
[4]钱丽娜.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