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摘要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肺功能;不良反应
正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很有可能会随着疾病发展而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由于该病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长期单一用药治疗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故而现代临床多主张综合性治疗,比如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支气管扩张等等[1]。祖国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喘证”以及“肺胀”等疾病范畴,常见痰瘀阻肺证型,血瘀、痰浊不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还是关键的病理因素,二者互相作用,恶性循环,以致于该病迁延难愈[2]。故而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主张通络化瘀、清热化痰之治疗原则。葶苈大枣泻肺汤具有祛痰、化痰、涤痰以及止咳平喘泻肺之功效,与痰瘀阻肺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特点相符[3]。因此,本研究纳入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临床对象,特此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观察了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应用疗效,以供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于2019年01月--2020年12月,按抛掷硬币法,随机将其纳入参照组(n=43)、结合组(n=43),其中参照组25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48-79岁,均龄(63.62±8.92)岁。结合组23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47-80岁,均龄(63.61±8.99)岁。两组基础资料匹配度较高,可比性充分,检验结果P值>0.05。入组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5],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瘀阻肺证型,苔腻,舌黯,面色无华,脉弦滑;入组前2周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排除标准:肺部急慢性感染;心肝肾不全;支气管哮喘;胸腹部手术史;意识不清或智力残疾、聋哑、精神障碍而不能有效配合;中途因故突出或擅自更改用药方案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支持,每分钟吸氧流量2-3L,动态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体征。参照组43例予以西医治疗,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早晚各一次,1支/次;同时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静脉滴注,1次/d,1支/次;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2次/d,2支/次;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1次/d,1支/次。14d后观察疗效。
结合组43例予以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25g葶苈子、19g赤芍、12g茯苓、12g桃仁、12g桂枝、12g牡丹皮。若患者腹胀,则加9g木香;若患者胸闷咳喘,则加6g麻黄;若患者排便不畅,则加9g枳实。1剂/d,早晚各一次,每次温服150ml,14d后观察疗效。
1.3观察指标
(1)总有效率。肺功能恢复正常,相关典型症状彻底消退,纳入显效范畴;肺功能趋于正常,相关典型症状有所缓解,纳入有效范畴;肺功能以及相关典型症状无变化,或继续加重、恶化,纳入无效范畴。其中显效与有效之和占总例数比率,即为总有效率。(2)肺功能。治疗前、后使用肺功能测量仪给予测定,包括FVC(用力肺活量)、MVV(最大通气量)。(3)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疹、嗜睡、恶心等。
1.4数据统计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检验处理结合组与参照组的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其中以均数(Mean Value)加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形式描述FVC、MVV等定量资料,组间t检验;以例(n)、百分率(%)形式表述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等定性资料,组间x2检验;以P值描述组间数据检验结果,当P<0.05时,说明结果有差异意义。
2结果
2.1观察比较结合组与参照组总有效率 见表1
表1 结合组与参照组总有效率对比[n(%)]
小组 | 病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体疗效 |
结合组 | 43 | 32(74.42%) | 10(23.26%) | 1(2.33%) | 42(97.67%) |
参照组 | 43 | 23(53.49%) | 12(27.91%) | 8(18.60%) | 35(81.40%) |
x2 | - | 8.935 | |||
P | - | <0.05 |
2.2观察比较结合组与参照组FVC、MVV 见表2
表2 结合组与参照组FVC、MVV对比(,L)
小组 | 病例数 | FVC | MVV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结合组 | 43 | 1.87±0.35 | 2.97±0.311) | 52.99±1.95 | 66.53±3.241) |
参照组 | 43 | 1.88±0.32 | 2.36±0.331) | 52.96±1.96 | 58.96±2.791) |
t | - | 0.534 | 7.926 | 0.061 | 9.004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
2.3观察比较结合组与参照组不良反应 见表3
表3 结合组与参照组不良反应对比[n(%)]
小组 | 病例数 | 腹泻 | 皮疹 | 嗜睡 | 恶心 | 总发生率 |
结合组 | 43 | 1(2.33%) | 0 | 1(2.33%) | 2(4.65%) | 4(9.30%) |
参照组 | 43 | 3(6.98%) | 1(2.33%) | 2(4.65%) | 1(2.33%) | 7(16.28%) |
x2 | - | 0.159 | ||||
P | - | >0.05 |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故而尚无特效的根治措施,只能通过抗感染、吸氧、止咳平喘化痰、支气管扩张等多种措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6]。祖国医学认为肺脏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位,因为外感风寒热之邪,或者是年老体弱、先天不足等因素,以致于肺脏损伤,久而久之,累及心脏、脾脏、肾脏。肺脏受损情况下,则津液不布,阴阳失衡,升降紊乱,停聚生痰;加之肺气不足,则脾失健运,难以促使气血生化,久而久之,形成气滞血瘀,导致患者气虚无力,血瘀、痰浊互相作用,阻塞肺络,发为肺病[7]。
葶苈大枣泻肺汤具有消肿、通利、利水、止咳平喘之功效,其中葶苈子泻肺平喘,可以直接作用于肺经,调节肺气;同时还可以作用于膀胱经,去除痰浊,进而达到利水消肿之功效。桂枝化痰、通阳;茯苓祛痰、除湿,二者配伍可以增强通阳利水之功效。牡丹皮活血凉血、清热化痰;桃仁化痰止咳;赤芍除瘀滞、通肺络。全方共奏化痰除瘀、泻肺平喘之功效[8]。本研究中,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参照组81.40%(P<0.05)。肯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虽然西医治疗有一定作用,但是针对性不足,而中医治疗可以根据辩证论治理论,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加减治疗,故而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治疗后,两组FVC、MVV升高,且结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这可能与中西医协同效应有关。最后,结合组腹泻、皮疹、嗜睡、恶心等不良反应9.30%与参照组16.28%无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现代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临床疗效确切、显著,有利于患者肺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郭偏偏,白丽,陈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0,36(11):22-23+26.
[2]张新莉,陈丹敏,胡荣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痰热郁肺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20,38(08):77-79.
[3]陶银煜,袁卫东.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对肺脓肿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18,40(12):2640-2643.
[4]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4):10.
[6]徐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8):3878-3880.
[7]王东晓,孙杰.从痰瘀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J].中医临床研究,2017,9(09):53-54.
[8]李云飞.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辅助治疗社区中老年患者获得性肺炎效果及预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1):104+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