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教学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钟思凡

安远县天心镇中心小学 邮编:342100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建构自主学习的形式。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践行课改精神,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课堂。针对这一现状,本论文以数学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实践

正文


课改的春风已经悄然吹入了教育领域,随着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社会各界对全面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生已经有了浅显的自主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落脚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愉悦的学习模式,进而促使学生在自主分析中逐步获得成长。

一、自主学习法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在新时期背景下,一味的题海战术已经不适用学生的综合发展。自新课改推行以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求。这个阶段的学生渐渐开始呈现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雏形,识记类教学模式极易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自主实践型数学课堂模式要求学生学会独立用数学角度思考问题,不但突出了学生的思维参与,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氛围,这样一来,自主实践型课堂将会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学生将会乐于享受自主探索知识、发现新知的过程。

(二)助力教师完善自我

自主型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向下,教师需要从数学教材中提取“实践”元素并创建适合学生的自主型活动,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全程细致观察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而依照实际学情在每个阶段做出良性调整。这样一来,教师便会在“学习理论—实践教学—调整提升”的节奏中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会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活跃思维,从而逐渐呈现出更为灵动的数学课堂。

二、基于自主学习法的课堂实践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鲜活

(一)打造新关系:教学相长,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

纵观以往的教学模式,部分数学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以主导者的角色强制性要求学生“接收”。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则是开启自主型课堂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数学教师应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进而使其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

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钉子版上的多边形》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钉子版上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其充分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感知数学规律的奇妙。那么,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基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走向探究主线。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借助课件出示一组图形:,之后引导学生在答出“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上归类出“多边形”。接着,教师便可以引出课题———研究钉子版上的多边形。与此同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点子画道具,并向学生说明“每点之间的距离为1cm”。紧接着,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每个图形边上的点子数,同时要求学生自主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在师生的通力合作下,每个图形边上的点子数和面积已经被算出具体数值,学生也能初步感受到面积大小与围多边形用的点子数有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点子数增加后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顺利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实践项目。之后,教师继续以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将数出的点子数和算出的多边形的面积整理成表格形式,进而驱动学生直观发现“多边形的面积=多边形上的点子数÷2”。经过前期的师生配合,学生将会打破自身对教师的畏惧,并主动提出“如何使这一规律更加简洁地表示出来”,面对学生的提问与质疑,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此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的想法。此后,教师提示学生回顾“面积的字母表示”。在大家说出“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再借此契机提出“用字母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点子数”,由此便顺利整合出“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之间的规律(S=n÷2)”。紧接着,教师把握学生沉浸在找规律的契机,顺势提出探索“多边形的面积与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的任务,并把接下来的实践时间完全交给学生,使其亲自操作和验证,由此高效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融入新思维: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习惯

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是有所关联的。因此,教师便可以将自主探究作为教学途径,以提问驱动学生调取自身的知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展开讨论交流,进而使其在开放的氛围中完成自主学习,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以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树叶中的比》为例,本节课类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师在组织本场操作型实践活动时可以借助问题导学法指引学生的探究方向,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得到充分应用。教师将本次活动划分为三个栏目:提问互动、探索实践、回顾反思。首先,在“提问互动”栏目中,教师借助课件展示多种树叶(柳树叶、桃树叶、桑树叶等),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树叶的大小和形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语言思维,所以大家将会纷纷表示“不同树的树叶形状、大小都不太相同”。此刻,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到“树叶”上,这时教师继续提问:“如何更好地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能否用数学的方式表示树叶之间的异同。”经过提示,学生很快便能将研究重点放在“不同树叶长宽的比较”上。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第一个栏目便可以明确接下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到“探索实践栏目”,同时出示研究主题———一种树叶长、宽的比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一种树的叶子大小肯定相同吗”,以此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后明确“测量一片树叶得到的长宽比值不具备参考性”。于是教师则可以引出任务:“大家到校园内采集树叶,要求每个人采集10片同一个品种的树叶,同时自主计算收集到的各片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由此以计算10个比值平均数的方式减少结论的误差。”这样一来,学生将会清晰把握实践活动的“来龙去脉”。在学生完成了树叶后,教师也要在大家自主实践时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深入保障实践结果的精准度。与此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借助表格整理10片树叶的长、宽、长与宽的比值,由此方便后期的数据分析。在学生陆续完成收集、测量、记录数据等环节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并指导学生自主观察数据里蕴藏的数学规律。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对本场实践中的数学规律做出归纳,进而引出“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长与宽的比值越大,树叶的形状越狭长;长与宽的比值越接近1,树叶越阔……”的结论。最后,在“回顾反思”栏目中,教师仍旧以连续性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总结:“1.本场实践活动研究了什么?2.得到了怎样的结论?3.你是如何发现这一结论的?4.通过本次实践你有什么收获……”问题的提出给予了学生总结的思路,进而将促使学生在回顾反思中加强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喜爱。

(三)实施新活动:合作竞争,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中,所以看待问题还处于浅层高度,相对片面。为了切实保证自主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差异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合作类项目,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自主素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将呈现出充满生机的活动模式。

以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球的反弹高度》为例,在学习本课之前,五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测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活动步骤。那么,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潜力倾向、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大家划分为水平相当的异质小组,由此保证各组实践的顺利进行。在分组结束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篮球和乒乓球,并向大家演示“篮球、乒乓球下落”。通过现场操作,教师要求各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篮球、乒乓球下落后的现象”。在学生说出“跳、速度快”等关键词,教师引出“反弹现象”的解释,同时指出研究主题———第一次反弹。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场实践活动的流程:“每个环节都有小组积分,积分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情况和合作探究的表现进行判断,最终积分最多的小组为获胜组,获胜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将获得一份小礼物。”竞争机制的引出能够有效激发每个学生的斗志。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刚刚的观察,篮球和乒乓球哪个反弹高一些?”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之间将会出现分歧。这时,教师则可以指出实践环节。之后,教师引导各组制作接下来的实践方案,由此为具体操作做好准备。在各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各组的设计方案,使学生的实验步骤得以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组思路会逐渐清晰,此后教师组织各组成员代表汇报组内的分工安排、实验工具、实验步骤、猜想等,并通过此环节选出表现最佳的成员代表,且为该组进行积分。这时,各组成员将会受到激励,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反复操作,测量球的下落高度、测量出球的反弹高度、算出所测结果的平均反弹高度等等)。经过实践,各组将会验证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实践体验结束后,教师继续点评各组的分工协调表现、遇到问题时的反映能力等,并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该环节表现最佳的小组,从而为该组进行相应积分。最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进入到数据汇总、知识总结阶段。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真切的操作体验将会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从而切实发展了学生的自主素养和合作精神。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尚未定型,因而在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上仍有所欠缺,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时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这方面的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意识到自身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人,多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会对教师产生较大的依赖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教学,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对待学习。其次,教师应注重细节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日常行为是习惯养成的基础,而很多的学习细节也藏在普通的日常学习中。为此,教师则可以从日常细节着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检查计算过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等。针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制度的方式去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于经常性违规的学生,教师需要予以相应的警示和惩罚,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关注学习细节,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自主学习理念为主线的课堂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将素质教育精神作为前提,设计了丰富多元的课堂实践模式,进而有效把握了新课标的风向标,促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式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乙鑫.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02):109-112.DOI:10.16020/j.

[2]林加富.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22(06):112-114.

[3]黄文宏.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对策[J].数据,2022(03):177-179.

[4]彭勇.浅谈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05):197-1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