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十二章》德育思想及其德育教育价值
摘要
关键词
《<论语>十二章》、德育教育、当代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而《论语》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其所蕴含的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当今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瑰宝,是我们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提升中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新时代“君子”人格的有效资源。《<论语>十二章》更是精选了《论语》中的精华,是儒学“仁、义、礼、智、信”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论语>十二章》的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顺、读通、读懂文本,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德育思想,引导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论语>十二章》中的德育思想
(一)以“仁”立德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慧”即为仁。恭,即对人对事都要怀有恭敬之心。宽,即怀有宽容之念。《<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诫我们要宽容他人的过失和误解,怀有一颗包容之心。信,即怀有诚信之念。《<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将“忠”、“信”、“习”作为每日需要反省的内容。敏,即怀有勤劳、聪慧之法。《<论语>十二章》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明确指出了不断学习与思考充实自己,仁德就在这其中。慧,即物质层面的劳动的奖励与动力。
“仁”代表一种思想、一种德行,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立“德”之本。
(二)以“义”砥德
孔子并不反对对财富的追求,他认为富与贵都是“人之所欲也”。 但他对“利”与“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肯定追求财富的同时,对不“义”之“利”是鄙夷的。《<论语>十二章》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将“义”作为“君子”的修身原则和为人处世的标准。
孔子不吝赞扬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在简陋的物质生活中却不坠青云之志,在他人不堪忍受的艰苦条件下也不改其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至今仍闪烁着无尽光辉。
“义”讲究做人做事要合乎道德标准,受内心道德的约束,是砥砺德行的关键。
(三)以“礼”正德
“礼”是儒家重要的德育条目,“礼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大流行,春秋时的贵族不仅相信礼可以维护政治秩序,而且相信礼是合理人生和合理世界的根据。”儒家将“礼”作为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不仅自己处处依礼行事,还教育他人要知礼、懂礼、行礼。《<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十五立志好好学习,“三十而立”(立于礼)成就了后来的“不惑”、“知天命”、“耳顺”,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
尽管现代社会没有两千年前那么注重阶级化礼节,但我们仍需要继承礼德的精神,在“礼”的规范下,匡正行为,以“礼”正德。
(四)以“智”显德
孔子一生注重学习,自言“学不厌”,其超凡的智慧也来自于他不断地学习。《<论语>十二章》中精选了很多关于“学”的语录,开篇第一章就提出了“学”的核心理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使人高兴的事情,孔子还将学习者分为了三个层次,最低层的是“知之者”,即知道怎么学的人,第二层是“好之者”,即喜欢学习的人,最高层是“乐之者”,即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人。此外,从学习到获得智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不断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习之后,还需要反复温习,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此外,惜时也是获得大智慧的要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流水,我们要利用一切时间努力学习。
学习还需要笃志。《<论语>十二章》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夺志即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不管处于什么环境和条件,都要坚持自己立下的志向才能获得成功。
不断学习是获得智慧的前提。通过学习的积累,再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最后才能内化为智慧。“智”作为学和思的成果,是德的外在显现。
(五)以“信”束德
孔子提出“人无信不立”,十分看重诚信。《<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提出:“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将事君主的“忠”、待朋友的“信”、对待知识的“习”作为每日需要反省的内容。此外,《<论语>十二章》还论述了交友之原则。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在修德进仁的路上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与朋友交往又离不开言而有信。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君子之交也离不开“信”的约束。“信”在内体现为对自身修身的要求,在外表现为对人言行的约束。
二、《<论语>十二章》德育思想对于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价值
《论语》作为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蕴含着无限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其中的德育思想更是以修身为本,以处世为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德育思想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学习是初中生的本职任务,《<论语>十二章》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学习及学习方法、态度的见解,不管是循序渐进地不断学习,还是不断自我反省、惜时、笃志都对初中生学会学习借鉴价值,激励着他们积极进取、发奋图强。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外界诱惑数不胜数,初中生也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形成了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论语>十二章》中赞扬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义利观、提高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能走多远关键在于其守诚信的态度与决心。诚信不仅是对个人德行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民族不可或缺的品质。 《<论语>十二章》中的品德要求是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
总之,《<论语>十二章》中包含的德育思想是都是培养新时代“君子”必不可少的德育资源。不管是为人处世的容人之度,还是交友之原则,亦或是告诫后人要自立自强,都对中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自我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飞.《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
[2]张行满.挖之无尽的《〈论语〉十二章》立德树人传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5):14-15.
[3]颜世安.原始儒学中礼观念神圣性价值的起源——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说起[J].中国哲学史,2005(4).
[4]金红菊.部编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君子人格与立德树人探微[J].读写月报,2020(18):26-2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