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实施策略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翁晓玲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新小学第一附属幼儿园 518000)

摘要

在学前教育幼小衔接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在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特别是对老师而言,应该全方面开展好幼小衔接教育,如此才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帮助。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在开展幼小衔接教学的方法做探究,详细地阐述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方向、内容以及落实方式,期待可以为有关的教育工作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幼儿园;幼小衔接;内容

正文


众所周知,幼小衔接的核心就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过度的阶段,因为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幼小衔接教学活动的改善对于学生未来的不断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针对幼儿教学和小学教学的不同点,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从而来指导孩子全方面有序过度到小学教学环节中,唯有如此,才可以推动幼儿园幼小衔接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现实价值

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要以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前,学前教育和幼小衔接教育就对其教学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产生影响。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的范畴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唯有开展好幼小衔接教学工作,才可以使得孩子更从容地契合小学生活,让他们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的教育属于完全不一样的定义,学前教育阶段,孩子基本上以游戏作为教学核心,自由活动比较长,周围环境相对轻松,在学前教学过程中,幼儿老师一直都在注视着孩子,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可以迅速地了解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予正确地引导可是,小学教育和学前教学不同,到了小学阶段后,孩子就会存在要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注意力不能随便说话,而且因为整个班级的人数变多,学习的知识点也变多了老师无法一直注意所有学生情况更多的情况下,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处理在学习和生活上碰到的很多难题外部环境的巨大改变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差巨,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迅速地进行干预和正确的指导孩子就会对小学教育生活存在抗拒心理而且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才迈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充分地准备进入小学,对小学的教学方式比较陌生从内心深处就没有放弃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感。很多小孩在幼儿园受到老师的关注,可是在进入到小学之后,老师对他们的注意减少,从而内心产生非常大的落差感,慢慢地就会对小学学习生活不在感兴趣,更对自己没有多少信心。上述情况都展现出,实施幼小衔接教学工作是很关键的

 

二、目前幼小衔接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1、没有重视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导致幼小衔接教育比较单一,可是当前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效果不理想,而且老师对此也没有非常关注。由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生主要是系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比如语文、数学等,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老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会对上述知识有所涉及,可是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其中,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孩子迈入小学教学后,他们根本无法契合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学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还没适应小学学习的节奏,而造成成绩不理想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等,因此,必须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2家长教育思想落后,导致在落实幼小衔接工作时受到阻力。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家长教育思想保守,使得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开展的很多活动都无法顺利地进行,这是由于家长接受的教育和当前的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因此两者的教育思想也存在差异,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考试成绩并且他们看重地是孩子的成绩在班级排名是否靠前,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小学阶段的知识,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合理、不科学的学习方式,而且重视看重学生的成绩,因此,学生对这种学习比较抗拒,没有多少学习积极性。

 

三、幼儿园教育中的幼小衔接策略

(一)强化多方交流产生衔接教育合力

幼儿老师在强化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学的关联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朝着小学靠拢,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大班教学过程中,努力朝着小学教育方式进行靠拢。要是条件合适,老师可以组织孩子到小学学校进行参观,让他们更够提前对小学学习生活有一个感性且具体的了解,提前做好准备第二,应该与小学老师进行有效互动,共同探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构建幼小衔接互通的渠道最后,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和孩子家长保存沟通,了解孩子学习的状态,有目的性的设计幼小衔接的教学方案引导家长开导不适应的孩子,增强他们的适应力。比如,幼儿老师应该尽力指导家长更深层次的了解幼小衔接,借助于举办主题演讲以及家长会的方式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幼小衔接的价值,或者家长加入到幼儿园活动给他们讲解现代化的教学思维,优化家庭教育的模式,为孩子的发展和学习构建好的氛围,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

(二)进入教学一线,了解孩子身心特点

幼儿园在促进各方交流的时候,应该对外开放,迎接小学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到学前教育的一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走进小学的校园,去了解一年级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幼儿园教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孩子的学习情况怎么样,两者地内容是否可以有效衔接等。比如,幼儿老师可以邀请小学一线老师到幼儿园,共同对儿童的写字姿势、握笔方式,以儿童的视角探究合适的方式讨论实现教学认识的一致性。又比如,在儿童在课下休息时玩耍等问题,达成共同认识,应该进行疏导而不是阻止,因为运动和嬉闹儿童发泄心理压力和锻炼体能的核心方式,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儿童知道哪些区域能够玩耍,什么地方不可以玩闹更重要的是让儿童熟练地掌握合理的嬉戏方式而且,幼儿园老师在进行基础游戏的时候,应该找小学老师请教经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活动内容聆听彼此的意见,在充分掌握孩子的身心特点的同时,为他们给予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关注日常教育,促使孩子形成良好习惯

优秀的学习行为对于孩子以后是否可以更顺利的适应小学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对孩子之后的学生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假如儿童在学学前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就会给未来的教育消耗更多的精力,让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核心过程之一尽管,学前教育阶段的老师很关注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可是却没有关注孩子的表达习惯,造成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碰到了问题时就会去逃避或者放弃,这些就小学学习而言是非常不好的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老师借助于日常不同的教学活动强化孩子的表达能力比如,举办走进小学的主题活动举办大班孩子加入到我要大胆表达主题活动中促进他们敢于表达的积极性而且,与孩子沟通,指导孩子讲出不愿和其他人主动沟通的原因,支持他们更进一步的研究然后,实施对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孩子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不断增加交际的范围通过不断的实践,慢慢地形成勇于表达的好习惯。

而且这个时候重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优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实践。比如,改变孩子的午睡时间,由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通常午睡时间2小时,可是大多数情况下,小学事不存在午休时间,老师可以合理地减少孩子午休时间,在幼儿园大班可以将午休时间减少到1.5小时,最后一学期改为1小时,呈现可持续减少的状态减少孩子在迈入小学后由于午休时间减少而显得很不适应,学习效率因此而降低在学前教育阶段还需要让孩子形成不迟到的习惯可是在教学过程中举办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或者讨论会,让孩子讲述自己的作息状态,并开展有关作息时间的比赛,进行评比,并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这种持续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地形成比较好的作息习惯。

(四)增加幼小衔接师资力量,强化老师的专业能力

幼儿园老师事孩子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指导者,老师的教学思想和专业能力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该强化老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在幼小衔接教学中的师资能力。比如,幼儿园应该不定期开展学习,促进老师借助互联网学习一定的育儿知识和教学方式,多学习,多尝试,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一些民办机构也应该有相关的评价机制,定期对孩子做知识考评,以推动老师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和别的学校保持联系,支持不同园区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幼儿园还能够和小学开展合作,幼儿园老师和一二年级老师做交换,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幼儿园老师更清楚的知道小学的学习生活,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在迈入小学之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幼小衔接教学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老师持续地实践,可以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经验,更有助于幼儿园老师发现自身缺陷,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教学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落实幼小衔接工作事学前教育工作范围的增加,对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而言事一项不小的挑战。老师需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增强学前教育的效果。幼儿园应该不定期举办相关的研讨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强化和小学教学的融合和过渡方;老师还应该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开展符合孩子心身发展的教学活动;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效地开展幼小衔接教育要求多方合作,一起努力,开展好家园共建的进程,共同维护好孩子的发展环境孩子在从学前教育踏入小学,就是一次人生的转折,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孩子必然会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梅英.浅谈幼儿园语言与 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J].考试周刊,202105:39-40.

[2]王新平.幼儿园经典绘本游戏与语言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24.

[3]吴静涛.浅谈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