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班主任管理工作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正文
班主任通过开展班级管理各项工作,更好地落实学校方面的教育教学要求,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在全面落实“双减”的背景下,必须优化现有的班级管理,探索更科学、更有效、更创新的管理方法,让每一个班主任都能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成长导师,从而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和实效。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新要求
(一)减轻学生负担,缓解学生的压力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响应并抓住“双减”这一有效政策,帮助各个阶段学生减轻作业负担和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积极担当、主动作为,需要基于“双减”政策的认知,提升与优化自己班级管理工作的能力,并且协调好任课教师、学生家长,明确减负目标,制定提质的有效举措,尤其需要重点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变化,探索一条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实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
(二)强化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乃国家百年大计。小学是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思想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的发展关键时期,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班主任更需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渗透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班主任,在管理小学班级期间,应立足校情、生情、学情,积极设计和组织班会、道德与法治课以及课后服务等活动,以此加强学生课堂纪律、文明礼仪、安全意识、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落实学校“一心四环”德育模式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切实增强他们的价值感、获得感以及幸福感。
(三)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在教育中践行“减负提质”理念,“减”的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提”的是教师教学与管理效果,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小学班主任这一重要主体的积极引导。班主任必须把课堂管理向学校以外扩展,努力做好学生课外培训负担的减轻工作,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学习与成长的空间,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一方面,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不同活动,充分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和天赋;另一方面,班主任需要帮助学生在兴趣和学习这两方面做好平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能掌握一技之长,为之后的学业夯实良好基础。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困境
(一)对学生尊重意识不足,无法为学生减负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已在稳步推进,但目前仍有部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未能改变班级管理观念且非常固化,仍采用原有的强制式方法管理学生,认为自己就是整个班级的领导者,缺乏对班级学生必要的尊重。虽然有利于保持班主任身份的威严,提高学生的服从度,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在当前已经无法真正有效地使学生愿意服从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只是迫于班主任的威严下做出短暂性的顺从,内心却会产生对于班主任管理工作抵触甚至是厌恶的心理。
(二)德育意识不强,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不能够只是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形式上的约束,或者是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培养。但是,当前有许多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班主任不够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认为德育属于思想政治的范畴,即便组织德育方面的活动,其活动形式也较为枯燥、单调,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班主任最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成绩要求标准高,其他方面标准宽松。
(三)家校沟通和合作不足,班级管理工作存在阻碍
就当前来看,“双减”政策的提出与落实,虽然降低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但是并未减轻班主任、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没有减轻家长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其成长和发展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探寻一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家校沟通和合作之路,那么就会大大地降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的道路上,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家校合作模式的构建。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减负不减爱,用心关爱与尊重学生
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尽量多使用平语,以朋友的身份关爱学生。一般而言,在姓名后面最好添加“同学”作为后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师和学生对话的语境中。但是在一些单独谈话的场合,如果学生表现得比较拘谨,不愿意和班主任进行交流,那么可以称呼学生为“孩子”,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感,这样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有助于话的持续展开。除此之外,班主任也应该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多使用一些细节性的言语来鼓励学生,比如,在学生陈述的时候,可以适时用语气词“嗯”“对”“是的”“很棒”等,或者适时使用肢体语言,如点头、竖大拇指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表达。
其次,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保持同理心。班主任应该多站在班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当发现一向成绩较好且热爱学习的学生在某一学科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班主任不应该直接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应该私下和这位学生进行交流;或者有的学生比较内向,课堂上不敢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么班主任就需要和任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让任课教师多提问内向的学生,并多给予正向的激励与反馈,从而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想法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问题,保持一颗同理心,主动贴近学生,学生自然也会愿意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
最后,班主任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乐观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小学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价值观,因此常常会因为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而产生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进而无法调整。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适时把握各种教学活动及仪式,引领学生体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比如,田径运动比赛,让小学生积极参与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为班集体争取荣誉,让未参赛的所有班级成员组建啦啦队为参赛人员进行呐喊助威,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激烈的比赛竞争中,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向学生表达“别放弃”“你很棒”“加油”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也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感悟和意识,全面了解班集体的重要性,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缓解身心压力。
(二)积极贯彻“双减”理念,促进学生品德素养提升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班主任需要做到—“双减”,不减责任;“双减”,不减质量;“双减”,不减成长,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首先,言传身教,以情感情。对学生而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创造者,更是他们良好行为的模范,对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良好表率。具体而言,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责,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做出改变,在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比如,卫生问题,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将教室里的垃圾打扫干净,及时表扬擦黑板、做好值日的学生,奖励在校园里随手捡起垃圾的学生,等等。经过这样的行为感化,学生之间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当一部分学生做出影响卫生环境的行为时,会受到其他同学的谴责,从而也会自然而然地改正自己不好的习惯。其次,循序渐进,以情促情。“双减”政策颁布以来,班主任虽然可以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但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培养成的。为此班主任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担责、明辨是非的良好品质。如对于不小心犯错的学生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一顿责骂,而是要对学生不小心犯下的小错误表示一定的宽容,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责备,甚至上纲上线、大动干戈,而是应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有温度的交流和沟通,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告诉学生:人无完人,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改正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勇敢、主动承担犯错后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后,情境创设,互促成长。为全面提高“双减”教育实效,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感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评选道德文明标兵,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尊敬师长,与同学互帮互助,为班级内的其他同学树立道德模范,助力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
(三)积极促进家校沟通,全面推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
家庭教育作为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要求班主任在主动践行增效提质的基础上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与优化,注重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为学生学习与成长探索出一条家校合力育人的道路,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和改善班级管理工作的目的。
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就不能够只是从整体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学校制度的约束和管理,而是应该积极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具体来说:第一,通过家长会沟通达成教育共识。家长会作为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对学生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政策、教师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在校情况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可以结合“双减”政策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讲解课外辅导对学生心理带来的压力以及变相增负的严重性,然后努力讲解学校在为学生课余生活减负上所做出的改变,逐渐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要求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的一些重要表现做到积极的反馈。比如,班主任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微信群的平台发送学生在学校的一些日常状况,可以记录学生每节课堂是否积极地发言,是否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或者拍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的视频。第三,借助“家长学校”沟通平台,推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班主任可以通过沟通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去逐步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每天在家作业完成情况,完成及时反馈信息的任务。如果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完成某一科作业时间过长,存在诸多困难,这个时候班主任就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协商,对每天学生的作业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除,有效控制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和作业总量。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协同家长开展家庭式的朗诵比赛,让家长负责拍摄学生在家庭朗诵比赛中的表现,并且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赏,这样既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家校教育模式的构建。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真正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推进和落实“双减”政策,班主任有必要从解读“双减”政策本身入手,厘清“双减”政策对于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些新的要求,进而积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亚.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刍议[J].华夏教师,2022(20):33-35.DOI:10.16704/j.
[2]赫岩.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细节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4):196-198.DOI:10.16681/j.
[3]赵坤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效率[J].中国新通信,2021,23(24):139-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