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情”理念在家庭亲子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艳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第一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江苏镇江 212002)

摘要

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人本主义、民主平等等思想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使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越来越认识到心力的培养优于智力的培养。共情理念中,成人能站在孩子立场上真正地理解、尊重孩子,有效回应孩子的行为和感受。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后,,会更积极地完善自我,更好地处理人--己、人--人、人--事的关系,从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亲子沟通在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亲子沟通中,家长们常常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由此,我们基于共情的理念探索在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中的有效实施路径,并以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沟通策略为例。


关键词

共情;亲子沟通;策略

正文


一、核心概念及提出背景

共情(同理心)原本是心理咨询中的概念,通俗地说,共情就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是我们与他人的所有关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是我们赖以生存、拥有幸福必须的能力;幼儿园教育规程中也指出:“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亲子沟通是看护者与子女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包含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涉及信息、态度、思想、观点等多方面。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幼儿良好人格养成,提升幼儿心理社会能力。

二、亲子沟通现状与问题

根据实践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在进餐习惯方面,家长反应出的在幼儿的进餐习惯间方面的亲子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偏食、挑食:只偏向吃某一类食物,如有的孩子只吃蔬菜,有的孩子只吃肉,有的孩子只吃米饭;挑食现象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东西;爱吃零食、喝饮料的不良习惯。

(二)食量过少或过多: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多吃得多一些,当看到孩子吃的少就很着急,有的幼儿甚至拒绝吃饭,少部分家长觉得孩子食量过大,特别存在于肥胖儿家庭中,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吃饭吃八分饱,不要吃太多。

(三)进餐速度:到饭点了,家长喊孩子来吃饭孩子总是拖拖拉拉,迟迟不来吃饭;吃饭时不能自主,左看右看,吃饭时间长,耽误接下来的活动如上幼儿园、睡觉等;孩子含饭不肯吞下去。

(四)进餐专注度:孩子在进餐时会有玩弄食物、玩勺子筷子的情况,只顾说话不吃饭。

(五)自主进餐:孩子不会自己吃饭,需要大人喂饭;孩子不会清洁,甚至弄得到处脏兮兮,需要父母帮助清理。

(六)清洁卫生:吃的太脏,嘴上、衣服上、地上都是食物;用手玩弄食物,或者用手抓着吃放进自己嘴里,手也脏,吃的也不干净。

对于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家长们采取的措施存在说教、贴标签、命令式、威胁式、包办代替等方式。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进餐习惯培养中的亲子沟通会经常出现的问题与冲突,主要原因源于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现状产生的差距,父母希望孩子以自己期待的方式进餐,可孩子的表现总是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孩子好像听不懂父母的话,做不到父母期待的那样,或者迫于父母威信暂时“妥协”。父母希望采取更和谐的方式,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在家长的教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方式出发点多事来自于成人的期待和或者社会的标准而对孩子作出的要求,较少考虑从孩子心理层面出发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建设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幼儿自主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三、指导家长“共情式”亲子沟通的策略

(一)止步驻足,自我共情

1)自我共情。共情,始于自我共情,如果没有自我共情,那就难以与他人共情。当成人遇到冲突的时候,如因为孩子不吃饭感到焦躁,因为孩子的“不讲卫生”感到愤怒,因为孩子的“屡教不改”感到失望,我们不妨用宽容的心态来自我觉察自身的各种情绪和感受,悦纳自己,时刻询问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孩子的行为让我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当觉得没有改变孩子的行为自己觉得失去了控制感、产生无力感?因为不能“教好”孩子而感到类似“我没有尽到、做到父母的职责”这样焦虑和压力?我想表达的是对孩子的爱,但是结果却与初心背道而驰?情感没有好与坏,我们不必因为产生这些负面情绪而控制他、或觉得这样的情绪是不对的。对自己的倾听、悦纳、觉察能够帮助我们客观地反思生活中的实践。

2)停止评论,不贴标签。在日常进餐活动中,成人很难做到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有时候会贴标签,如“你太挑食了!”“你吃的太少了。”“这是不讲卫生的行为!”等等。当我们对孩子做出评判、贴上标签的时候,实质上是把孩子成人放在了关系的对立面,无论儿童如何做,成人都是正确、有道理的以方。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当中,亲子沟通一定会受到阻碍,亲子关系也很容易走向死胡同。

3)停止发号施令和威胁性语言。“快点吃!”“这些都要吃!”“你不吃的话下午就不要吃了。”“我数到三,赶快把饭放进嘴里。”好像这样说这样做孩子就真的能如我们所愿,但事实是孩子们感受到的是被控制、被指挥,即使孩子暂时按照成人要求的那样去做,那也是出于服从、妥协、被操控的状态,这样的状态里,孩子不能表达自我,不能自由做出选择,从而也很难达到自尊、自信、自主的状态。

4)无条件接纳孩子。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尝试着静下来,接纳孩子的一切,区分孩子本身这个人和他所做的这件事情,不要因为事情而去批评、贬低这个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不喜欢我这样做地事情。成人就事论事,不因事件而让孩子产生自己这个人被拒绝、被控制的感受。只有在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基础之上,孩子才能愿意大胆表达自己,展现自我,才会展开良好亲子沟通的大门。

(二)换位思考,有效回应

1)从幼儿年龄特点考虑。

有一些父母会抱怨孩子在进餐时会出现愤怒、任性、生气、哭闹的行为,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冷静理智地对待。其实,幼儿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在这个年龄段,原始脑和情感脑主导孩子的行为,他很难做到出现负面情绪之前去想一想,大脑发育的不成熟、神经网络的不健全导致幼儿很难控制这样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从生理的层面去理解孩子,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就会更加释然。

2)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当成人表现出吃不下了、不喜欢吃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似乎都能坦然的接受,而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会经常感到焦虑。此时,成人内心的独白是:不相信孩子有判断自己饱腹感的能力,不允许孩子听从自己味觉上的需求。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孩子自我认知能力降低,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需求,凡事服从成人的想法这样的情况。

孩子饿不饿、对食物的偏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天气、温度、身体状况、菜品外观、气味、烹饪方法、味道、等等,父母要认识到孩子出现不饿、不想吃地情况是正常的,它们并不是故意不吃、故意不喜欢吃,他们地真实感受就是如此。身体是孩子的,孩子一定能知道自己饿不饿、饱不饱、选择吃还是不吃,我们要给予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状态、需求和信号的机会,不能以自己活规则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剥夺了孩子了解自己身体、识别自身感受和信号的能力。

3)倾听幼儿,仔细观察。

在进餐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节奏、需求和想法,我们首先可以先倾听孩子,但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或者不能把隐匿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时还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准确的表达,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被接纳的、被尊重的,而是确认自己对孩子的的理解是否准确,三是能够帮助孩子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当孩子进餐出现冲突时,我们可以尝试用“它的.......让你感觉很....对吗”“你感觉不太想吃,是因为肚子有一些胀胀的是吗?”“你喜欢用手把面包撕开,看它一会变成汽车、一会变成山洞对不对?”“你用手拿食物是因为你觉得这样很方便,你还不太会使用筷子对不对”“,你的脚踩在米粒上黏黏的,这让你你感觉很不舒服对吗?”等等语言帮助孩子准确表达。

(三)鼓励期待,自主发展

当我们做到悦纳自己、悦纳孩子之后,是不是就可以任由其发展,无所作为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支持孩子、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能力,从而让孩子被尊重、被理解的状态下在自由自主的作出自己的判断、选择和行为。

1)榜样的力量。

小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还能拥有共情的力量和友爱合作等人格特质,这就要求父母自己也这样去做,孩子在无形当中就能感受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我们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相关绘本、说一说其他同伴的事情让幼儿来换位思考,鼓励幼儿树立心中的榜样人物和行为,自发自主地向其学习。

2)鼓励幼儿解决问题。

鼓励幼儿想一想当出现这样的感受、遇到这样冲突可以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怎样做?鼓励幼儿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来解决,引导幼儿拓展思路;成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引导幼儿积极尝试、建立信心。如孩子因为菜品的外观而感到不想吃,可以建议孩子一起尝试制作美食,让孩子参与到食物的摆盘过程;如果孩子因为饱腹感比较强,可以提出和孩子做一些有趣的运动,身体消耗掉一些能量之后再尝试进食;当孩子讨厌某样蔬菜的时候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参与种植水稻、蔬果等方式建立对食物的情感链接;当孩子感受到脚踩米粒不舒服的感觉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清洁处理的方法,等等。当然,如果孩子仍然不愿意,我们不必强迫,尊重孩子的选择。

(3)创设愉快氛围。

愉快不仅体现在感官上,还体现在情感上,美学上。创设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带孩子去各地品尝不同的美食、感受美食的多样性;用温暖而有力量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播放一首轻柔的音乐;和孩子一起铺上漂亮的桌布,让孩子插上自己喜欢的花束等等,都能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进餐,促进幼儿自主地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