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冉倩 王梦婷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会计学院,重庆 合川 410520

摘要

贫困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本文以抗逆力视角出发,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探析。文章概述了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教育困境,强调了抗逆力的重要性。基于此,从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实现贫困大学生抗逆力性重构,进而推动贫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

抗逆力;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

正文


20世纪中后期,国家逐步确立、完善对高校学生全覆盖的普惠型资助政策,颁布了一系列具体资助文件。该世纪末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贫困学生在高校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呈现出的社会心理问题愈加明显。随着《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等系列帮扶政策的相继出台,不难看出,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关心、越来越重视,着力从政策层面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读书难题。回顾学术界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相关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资助等方面,其中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课题研究近年来增速很快。赵宁,彭大松在分析大学生抗逆力的外部影响因素中指出,家庭经济条件越好,个体的抗逆力水平就越高[1]。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的抗逆力培育问题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

1、抗逆力视角下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抗逆力一词源于对英文单词resilience”的翻译,国内学者对该英文单词有多种翻译版本,如“复原力”、“韧性”、“心理弹性”等。近年来,抗逆力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和重视,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由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和观点各有不同,学术界对于抗逆力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界定。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学者们各类观点的学习和理解,文章将抗逆力界定为个体在面临不利环境时,能够借助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帮助积极应对或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抗逆力也是人们抵抗环境干扰的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抗逆力理论是优势视角理论的一个分支。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优势视角理论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在其体系的众多分支理论,抗逆力理论尤为突出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它是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利环境时仍然能够以积极、理性的心态去应对和处理困难。抗逆力是一个总体概念,它能够细分为两个方面,即抗逆力基本构成要素中的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通俗来看,也可将这两方面保护因子分别看作是来自个体自身和个体周围环境对他产生的保护。其中,内在保护因子指个体能够接受自我,且相信自己具备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面对不同环境时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及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外在保护因子是指能够促使个体抗逆力趋向积极良性的方向发展的周围环境,当他在遭遇危机、面对压力等不利条件时能够从环境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在生活中能够与家人、同伴和谐友好相处等方面。文章以保护因素构建角度出发,分析贫困大学生抗逆力性重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基于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傅小兰、张侃等人针对该现象从不同人群入手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探讨了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对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该年龄组的青年主要处于大学阶段,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对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在面对逆境时的适应能力整体偏弱,其抗逆力水平较低。沈成平等人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韧性进行研究时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总分和各维度总分均值均高于中值,心理韧性总体状况良好。通过对比测量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无论是在心理韧性总体水平,还是各维度的水平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3]

大学生群体具备良好的抗逆力水平是促进我国青年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应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抗逆力培育问题。

2、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教育困境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往往面临学费支付、生活费用和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个体在原来的家庭生活环境、人际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习惯。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周遭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包括生活、学习、人际网络等环境,在适应新环境时极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冷漠、拒绝等压力。因此,他们也需要应对更多的心理压力、自我价值认同和职业发展的困扰。对于抗逆力水平较低的贫困大学生,更加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否定的自我评价,从而引发不当的行为表现,使其处于求学困境当中。

2.1客观存在的贫困现象

在高校中,贫困大学生一般情况下是指学生家庭及本人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4],经过班级评定小组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根据申报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将他们分为“特别困难”、“比较困难”和“一般困难”三类。

对贫困大学生而言,经济窘迫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难以得到保障。无稳定收入来源、特殊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突发状况等等,都是导致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重要因素。对于该群体来说,除了缺少来自家庭层面足够的经济支持以外,还有因贫困带来的资源受限、支持系统不完善、自信心受挫等其他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贫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会直接影响其学业水平、人际交往、毕业去向等等,但因为解决起来耗时耗力,这一问题往往被社会忽视或回避。

2.2新环境下的适应性挑战

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在面对新环境时产生诸多复杂的心情和感受,承受较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会覆盖到贫困大学生学业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毕业去向选择等方方面面。

2.2.1.学业危机

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中,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收入总体水平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大学生经济拮据、物质条件缺乏,使得其在就学期间无法负担学费和教材费用,或者需要通过打工来维持生计,这必定会分散他们注意力和时间,对其学习造成困扰。同时,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支持也可能使贫困大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此外,缺乏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设备,对学术成绩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都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学习进度滞后、影响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进步,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业成绩,还体现在学生追求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满足个体差异需要的发展,这些方面主要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掌握知识的水平,以及学习知识技能、沟通管理能力、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学业发展过程[5]

2.2.2.人际关系不适

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贫困大学生经济状况与普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隔阂,比如无法参与一些社交活动或购买昂贵的物品等等,都可能导致他们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融入中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困难。这种不适可能影响到贫困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工作,也可能对他们的情绪和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2.2.3.毕业去向选择困难

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策。然而,由于经济困境,贫困大学生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和选择困难,无法负担参加一些培训课程的费用或获取优质实习机会等现实情况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该群体获得相关工作经验的机会。同时,贫困大学生可能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需要与其他拥有更多资源和机会的毕业生竞争,这可能导致其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不确定和困惑。

3、贫困大学生抗逆力性重构的策略

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议题,需要从抗逆力的视角进行深入探析。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对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以保护因素构建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通过内在保护和外在保护的抗逆性重构,贫困大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应对困境和挑战的能力,并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不断努力也是实现成功的关键。贫困大学生在抗逆性重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对其内在能力提升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也可以通过让其参与能力提升培训和社群建设项目,以及为其链接资助资源等方式给贫困大学生提供外在方面的支持。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该群体实现抗逆力性重构。

3.1内在方面的抗逆性重构

3.1.1.树立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对于抗逆性重构至关重要。正确认知所处的困境,并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克服困难。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坚持追求目标,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挫折和困境是正常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其视为个人失败的标志。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引导和正确认知分析,贫困大学生可以改变对困境的认知,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并为积极应对挑战和实现个人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3.1.2.强化自我意识,培养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引导贫困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才能和技能。此外,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等也能够帮助其在面临困境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克服困难,并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3.2外在方面的抗逆性重构

3.2.1.提供能力培训和学习支持。学校和相关机构可以提供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培训和学习支持,包括学习策略指导、辅导课程、研讨会和讲座等形式,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学术成绩和学习效果。

3.2.2.社群建设和支持网络。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社群建设项目,促进贫困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支持,如通过创建学生组织、社区项目或论坛等形式来实现,为该群体提供一个共享经验、互相支持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其提供情感上和实质上的支持。

3.2.3.链接资助资源。学校和相关机构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更多的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链接和申请各种资助的资源,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计划等。通过提供指导和支持,协助贫困大学生了解并利用资助机会,减轻经济负担,以便更好地专注于学业和个人发展。

3.2.4.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学校可以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包括就业咨询、实习机会、职业培训等。这些支持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提升就业竞争力,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路径。

综上,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以抗逆力为视角进行探析和实践。通过加强支持措施、促进合作与协作,以及培养学生的抗逆力,我们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平台,推动他们走向成功和自我实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宁,彭大松.大学生抗逆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高校为例[J].学术论坛,2019,42(06):134-142.

[2]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沈成平,张志聪,陶亮.贫困大学生心理韧性现状及高校干预途径--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6):69-72.

[4]李仁方.论高校贫困生认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解决[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01):93-98.

[5]李金.认知资本视角下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发展影响研究[J].黑河学刊,2020(04):86-8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