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剑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平川中学 342400

摘要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其传统教育贯穿祖国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当代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支柱,对高中升的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书画、书法、古典书籍等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断采用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促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简析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面临非常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全球化的浪潮种,很多外来文化在不断冲击侵蚀中国的传统文化,外来品牌、外来电影、外来审美等等,都在左右人们的价值观和四相关,很少有人会精准的分辨出来,并静下心来学习好的文化精髓,大部分都是随波逐流;二是教育行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够,高中教育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教育,在于专业的教育,但是传统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的占比是非常少的,也没有主动的引入优秀的传统教育,并且教育的载体非常的单一,相对于我国庞大的高中师生群体来说,具备优秀传统教育的人才是非常少的;三是缺乏继承,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需要漫长的时间进行打磨,比如说中医,再比如说戏曲等等,但是现代环境节奏快,以成果论英雄,导致很多年轻人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导致传统文化缺乏继承人;四是过渡商业化,在现代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仅仅是利用传统文化的皮囊来四线商业价值,为了博取流量,赚取利益进行哗众取宠,导致很多传统文化丧失了文化的属性。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的丧失,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更谈不上高雅、敬仰、从容、崇拜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影子还是随处可见的,没有肉眼可见的明显效果,主要还是因为教学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再加上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得到有力的增强,逐渐展示其原有的魅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深化教学的深度

老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相关的内容,科学合理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进来,这样以来,不仅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认识的我国文化发展史,提振民族自信心,让学生有更高的热情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使教学的深度得到深化。

(二)利于教学空间的拓展

在现阶段的我国教育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要向打破传统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缺点,更加有效的发挥教书育人的实际功能,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教学的体系中来,从而更好的培养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很多必要的。

(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使因为其是贯穿我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高中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就必须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发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价值观念塑造的作用,通过传统文化来将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洗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正确的的价值导向。

(四)利于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事实上,国外很多不良文化通过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快速传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很容易被不良的外来文化给腐蚀,特别是一些学生,很重视情人节和圣诞节等外国节日,但对传统的文化节日没有足够的了解,甚至出现宣扬国外文化,却绝口不提我国传统文化的情况,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深思。但是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鉴定和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从而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认真的感受国外文化的优缺点,并进行有效的兼容并蓄,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科学合理的进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从大范围上看,教师在实际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也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不仅仅体现除了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的,也体现了教师没有将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体现了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方案。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是以知识教学为主,渗透优秀文怀的手段和教学并不明显,而且很多教师有时候会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教师想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实施。

另外,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渗透方法比较单一,仅仅是以教材课程为核心进行延伸,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不管是在教学的设计上,还是教学的内容上,都相当的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要想充分的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就必须从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点面协调

学生作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体,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的方案或者是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语文知识巩固的同时,有对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的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点面协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引导方面的作用,在知识讲解的同时也不断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更好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目送》为例,这篇文章是必修2中的“人间真情”专题中龙应台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以小事展开的,主要是以主人公以及主人公儿子华安发生的事展开,文章的线索是“目送”,节选的文章结尾以“不必追”结束,文章体现了人间真情,也是比较经典的三代人之间的感情故事,适合学生理解。教师就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找到契合主题的演讲稿,比如说《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做一个怎样的子女》在比如说《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等等通过这些演讲稿的对比,然后从各个视角的方面,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理解到亲情的珍贵之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各个故事中联想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二)综合训练中合理渗透

综合训练渗透主要是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材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文化渗透,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比如说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荣国府”,通过实物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传统文化建筑的印象,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通过查资料或者是通过网络资源将“荣国府”以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教材中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中的内容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对学生的培养也是综合性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有更好的一个学习氛围。事实上,现阶段高中语文高考试题中蕴含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其分值的占比在不断增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学内容,也可以从语文活动等方面的角度出发,不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比如说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能,提出问题:古诗词中有荷花或者是月的都有哪些?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的知识库中进行思考,比如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比如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再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以荷花和月为题,写一篇文章,会从哪方面着手?学生再思考后,再展开《荷塘月色》的教学,这样的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非常大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即能涵养心性通晓人性又能培植道德谙悉世事还能够增加爱国情怀。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智、仁、勇三个角度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在过去是‘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思想道德指标之一。比如说《陈情表》,李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去做官。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 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但作者苦于忠孝不能两全。“外五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还有《兰亭集序》,包含了生死无常的感叹;还有《苏武传》《张衡传》等人物传记。这些内容都有着很多积极向上的精神,或重礼仪教育,或有爱国情怀,或有奋发精神,或有孝义主题。这些精神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发掘。

五)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结束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应将传统文化的讲解单单放置在语文课堂之上,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多组织课外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A]. 孙宫娟.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2)[C]. 2019

[2]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A]. 阿说比惹.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2019

[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A]. 阿说比惹.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