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滨湖路小学长虹校区 广西省 南宁市 530025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媒体的运用,学生的心理年龄快速成熟,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国家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方面重视加深,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进行了详细探究,希望为实际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路径

正文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广大教师共同的使命和担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不良信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业压力、校园教育问题等。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重视起来,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排除不良信息的影响,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被低估

当前,虽然已有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学校的顶层设计及实际教学形势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性被严重低估。部分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课程常被其他主科占用。此外,小学阶段,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为其他任课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性低,课程不具备专业建设,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资料、档案等内容严重缺乏,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流于表面,价值不高,甚至形同虚设。

1.2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较少

大部分学校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其实践教学数量少,占比低,这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且固化。教师机械性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效率极低。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相对复杂,致使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畏难心理,从而缩减了实践教学占比。此时,学生对各类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不够充分,也没有应用该知识点的实践空间,导致教学效率始终不高。大部分学生仅从理论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点,无法将其运用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的层次性低,不仅无法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甚至难以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1

1.3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不足

部分学校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并未引入生活化教育内容,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核心原因。从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形式来看,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在执行教育时,多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感低,部分早熟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或逆反心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1.4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沟通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间的沟通效率较低的情况始终存在,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课堂沟通效率不佳,教师难以与学生交心,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也不利于调整后续的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述或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单调、枯燥、乏味的重复性课堂2。在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学生对课堂不满意,教师对学生不了解等原因,都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体现。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1借助心理微课程,培养学生耐挫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中有许多励志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故事的引领下更深入地认识挫折、直面挫折,培养学生的耐挫意识,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趣味化的小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获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励志故事,告诉学生历史上有很多伟人都经历了无数挫折,他们始终秉持不放弃的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于挫折中奋起,与困难做不懈斗争,最终获得成功,成就一番伟业。这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培养良好的挫折意识,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提升耐挫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沉香救母》等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克服心中恐惧,勇于面对挫折,以乐观的心态战胜挫折,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与沉香相比,哪个更多、哪个更 大呢?”学生在故事的感染下感悟到 “沉香为了救出母亲,遇到这么多困难和挫折都没有屈服,而我们在生活遇到的挫折与沉香相比并不算什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每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就会想到沉香,以他为榜样,鼓励自己要像沉香一样坚持不懈,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教师通过微故事的教学形式,用小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感悟挫折的内涵,拥有直面挫折的勇气,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耐挫意识,提升学生的耐挫能力。

2.2挖掘团体辅导模式,鼓励学生健康交流

会议团体活动不同于一般形式的课程,往往具有更强的专题性,能够让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现出更高的效率。小学教师要挖掘出主题心理疏导会议的价值,根据学生最近整体层面的精神状态、校园活动的具体项目以及一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等项目,设计相应的工作主题,立足于主题进行项目属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角度理解、解决眼下自己最为关注或者最令自己感到烦恼的心理问题,让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有效改善3

例如,很多学生对自己在考试中“一城一地”的得失过于看重,常常在一次偶然的考试失利后表现得一蹶不振。教师不妨在条件成熟时召开一次以“我可以!”为主题的“谈心会议”,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人优势、讲述本次考试所存在的客观难度、指出未来心理层面的优化办法以及补充相应的名人案例等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霾、重拾自信。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绝非“正襟危坐”式的机械谈话,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也可以在更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小学教师应当将团体辅导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拓展到课堂之外,积极发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有意义、有质量的校园社交活动,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或者内心的“小心思”进行互动分享,也可以围绕双方都关心的心理问题、“小情绪”等相互倾诉和安慰4。这种形式的交流容易被学生认可,能让学生表现自己真实的心理世界,有助于团体辅导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生成和完善。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周中利用一堂课的时间供学生在户外自由活动(需提前做好安全措施),重点鼓励学生和平日里要好的同学在一起席地畅谈,或者参与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或者利用本堂课为学生播放一部大家喜欢的电影,鼓励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心得等。这一系列措施可以让学生得到来自友谊和平等气氛的正向“加持”,使学生能够对团体辅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更为浓厚的参与兴趣,自然可以实现教师引导工作的优质化进行。

2.3运用绘画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将绘画心理技术应用到心理团辅课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潜能开发、性格培养、想象力、自控力、学习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专门培训。每一节课都要针对不同的主题,创造出相应的情景,采用“主题绘画--讲述画背后的故事--师生一起分享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经历中进行分享,在分享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有所成长。

例如,在“我的梦想”主题绘画活动中,学生们用一幅又一幅的图画来展示他们的心灵。主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理想、情绪、快乐的生活,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发现情感中隐藏着的优秀品质,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起信心,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进行分享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性格的特点和缺陷进行积极的反思。同时,因为题目是绘画,同学们也不会觉得是在对他们,因此,同学间的交流也就变得更加友好。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操作注意事项,对于学生的画,不能故意进行关联,不能给定量或定性的判断,而是要进行积极的、正向的引导,让学生变得更好。

2.4借助校园心理剧,引导学生自我成长

校园心理剧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实施,而心理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与指导者,这就给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自助的机会,有助于帮助学生唤醒内在潜意识的转变,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发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校园心理剧对学生心理的自助式成长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而学生的情绪开始出现反复无常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一旦无法控制焦虑、暴躁、孤僻等不良的消极情绪,学生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体验,这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导致其丧失社会功能。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促进学生对不合理信念的深度感悟,进而转变消极情绪,使得学生以积极情绪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根据学生青春期的情绪变化,师生们共同创编校园心理剧剧本,班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选择剧本角色进行参演,认真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走进并融入人物世界,促使参演者与观众共同实现感悟与内省;全体同学观看校园心理剧的微视频,也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情绪与内心的变化,实现自己与人物的共情,促进学生的内省,促成学生心理的正向积极发展。

2.5家校协同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共育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力量,为小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使其更加独立和自主地面对各种情况;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家校共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家校共育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力量,为小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学习潜能。

家校共育是一种理念和方法,其实践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学校和家长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家校联合会、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让学校了解家长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点和需求;促进师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校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制,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家访等方式,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交流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教育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让家长更加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来5。学校应该加强家校互动平台的建设,提高其在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同时,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家庭参与到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面临的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正在不断提高。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等,比如独生子女问题、二胎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校园霸凌问题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充分的研究,创新教育模式以及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董静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 21) : 105-107.

2]屠韵依.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亚太教育,2021( 22) : 62-64.

[3] 张艳.小学生挫折心理成因及耐挫力培养 J].教育艺术,2013 (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