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邓海平

江西省峡江县巴邱小学 江西省 峡江县 331400

摘要

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两者将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构成的紧密联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关联,以促进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提升,并实现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融合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实现协同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策略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而其中,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领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可以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写作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融合,从阅读与写作两个主要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往往是分开教授的,缺少有效的融合。这种分散式教学不仅没有实现教学目标,反而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的下降。由此可见,有效融合阅读与写作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意义

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此外,融合阅读和写作可以缓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和焦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

1.1.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有助于教学革新更加深入。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融合,还能合理融入多学科知识,让学生获得适应生活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带着正确观念成长,从而助推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1.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是有方向的,学生需要找准方向努力前行,获取知识。阅读同样如此,教师将阅读与写作的融合的过程中,为学生布置明确的写作任务,比如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记录好词好句、对文章进行续写、阅读经典书籍后书写读后感等,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自我认同感,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阅读任务。

1.3.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大脑中的形象画面以文字形式呈现,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写作也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常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情感。融合阅读与写作教学,指导学生对优美语句进行仿写练习,学会积累美词、美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能够表达不同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关注语言的结构特征,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自觉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组合方式,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1.4.促进全面成长

教师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融合,有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学生既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挖掘文本的情感与内涵,也可以懂得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让习作内容更加饱满,展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创新性运用,有助于其习作更具有新颖性,促使学生由知识传承者成长为知识创新者,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阅读与写作融合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传统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理念的束缚,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仍重点以应试为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是对教材文本进行讲解,接着便安排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抄写和背诵。学生没有进行课外读物的拓展,课堂教学仅依赖主教材。在进行写作课堂教学时,部分教师仅布置题目后就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只有通过安排学生模仿或背诵优秀作文范本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2.2.学生缺乏兴趣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分析,大部分小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不高。造成学生对写作的这种态度的原因是写作需要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训练和积累,学生无法平衡写作和其他方面学习的时间。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所能投入的精力也会减少。很多教师仍习惯性地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机械化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3.阅读资源的拓展不够

当前的阅读教学主要着眼于课内阅读教学,而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拓展不够,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度不够。从写作教学来看,学生缺乏主动积累素材的意识,知识面不够广泛,由于课堂教学中缺乏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导致很多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认识不到位,阅读与写作相互独立,学生难以从阅读过程中获取写作知识,写作内容较为空洞。

2.4.读写融合不深

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不但存在着读和写的时间配置严重失衡,而且写作的教学也被“隔离”于教室外,使学生认为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对写作的方法认识不足,对利用阅读收集素材、获取灵感的方法认识不足,这对学生在阅读、写作的自律行为形成不利。写作课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而且在课堂上没有重视与“读”和“写”的衔接,使得学生在完成习作任务时,难以灵活地使用写作课的方法,造成了阅读课的效果不明显。

3、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措施

3.1.重视情境的创设

在选择阅读素材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供选择,为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促使其内化和吸收知识,教师在这期间要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仔细甄别,提高学习效率,保障阅读效果。教师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阅读素材展开学习,在课本的基础之上进行文章书目的学习,明确阅读的方向,教师在这期间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方式展开教学,组织各种活动或游戏,由此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培育学生阅读兴趣,在情境创设中,一方面要以课本为基础,在课本的内容上进行创新,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情境设置下,理解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以此掌握学习技巧和方式,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重视情境的还原,依靠网络途径等各种方式进行场景还原时,语言情境的设置非常关键,通过言语情境可以烘托阅读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途径创设多元化的语言情境,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整篇文章以轻快优美的文笔呈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展开阅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心境。在学习本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情境搭建,在课程正式开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我’在园子里是什么心情?文章中的祖父有哪些特点?文章的表达方法有哪些?”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当前内容的学习兴趣。

3.2.积极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对于写作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阅读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小学生,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语文基础也不太好,面对写作,学生往往并不知道怎样去进行,学生没有可写的东西,看到题目学生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联想,所以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更多的形式来让学生去阅读,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阅读的时候会更加地积极,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首先,在进行课堂阅读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阅读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阅读,采用这样的方式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去选择阅读的材料;其次,对于课外阅读也应该重视起来,要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可以为学生筛选一些符合学生需要的阅读材料目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进行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还可以组织读书会、读书比赛这样的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去阅读,还可以安排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感想写下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说在讲解《海底世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去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素材,不要对学生的阅读有太大的限制,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发散性思维。

3.3.在阅读过程中重视课文批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在课本上标记自己的所感所想,即进行课文批注。课文批注过程中,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连接,同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提高学生课文批注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指导,向学生传授课文批注的方法和要点,确保学生在课文批注时可以更加有效、高效。总而言之,学生的课文批注能力培养具有长期性特点,教师要将其融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在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时,都有进行课文批注的欲望,为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例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文时,教师即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所做的课文批注,并鼓励学生也将他们的课文批注加以分享,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批注的要点和技巧。课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向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是一个排比句,学生写作时也经常用排比句,所以学生较喜欢这类句子。为此,教师便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子,再要求学生续写这一句子。而在续写这一句子之前,学生必须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课文和体悟思想情感,再一次强化了阅读的质量。课文中写“凤尾竹的影子”,在批注时可以用“?”表达疑惑,并写下“什么是凤尾竹?”这一批注,随后可自行查找资料,并在批注处写上答案。毋庸置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批注,对提高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果均十分有利。所以,阅读批注这一教学活动要长期坚持,为提高学生的读写素养发挥出最佳效能。

3.4.开展多种写作活动。

传统的写作教学通常是由教师设计写作主题,再由学生按照教师所提供的模板进行内容填充。此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写作热情。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在设计写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仿写、续写、扩写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文章情感基调以及主题思想,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这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化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以《摔跤》一课教学为例,文章讲述了小胖墩儿与小嘎子二人的摔跤过程,并以大量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人物特点。在阅读学习中,为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借助表格指导学生搜集与小胖墩儿、小嘎子二人相关的动作描写、性格描写等语句,再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分析小胖墩儿胜利的原因。此外,结合文章,教师可以采用扩写的方式开展写作训练。文章的开头写道“要不——摔跤?”,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故事,那么在摔跤前小胖墩儿与小嘎子二人可能会经历哪些事情呢?文中结尾处小嘎子被小胖墩儿摔得仰面朝天,那么心高气傲的二人会不会再一次进行比赛?这次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主题,补充故事开头或结尾。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可有效满足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特征,能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训练,促使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提高。是具有显著优势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重视情境的创设,侧重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培养.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其积累与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在阅读过程中重视课文批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提高学生的读写素养发挥出最佳效能。以创新为基础,开展多种写作活动丰富学生的读写实践经验,为其高效写作奠定基础,实现语文素养的有效培育,不断扩大语文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蕴慧.浅谈小学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20(47):33-3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