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美育视角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彦华

临沂市商业学校276002

摘要

对美的发现和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应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美的因素,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发现空白处感受美,想像画面欣赏美这两方面,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经验的目标。


关键词

接受美学;中职语文;审美体验

正文


审美的发现和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中对审美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关于“审美”的课程目标是:以审美体验为基础,开展审美欣赏活动,利用联想与想象力,欣赏与评价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鉴赏与评价美的能力,能够运用口头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美感程度。可见,课程目标对审美体验的要求是“丰富审美体验”、“表达审美体验”。

一、寻找空白感受美,丰富审美体验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有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与充实。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犹在无穷之意。”“‘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音乐上的无言之美”。朱先生说的“无言之美”即“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我们说的空白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从中感受作品的美,进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词语替换,感受作品语言美

教学《再别康桥》中“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招摇”换成“摇摆”或“招手”可不可以?通过对词语的比较,学生看到“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说水草在康河里欢快地、自由自在地摇摆。联系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的那份自在、安闲,令诗人向往。学生也就容易掌握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使诗人和康河融为一体,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柔美的特点了。

(二)人物对比,感知作品形象美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刻画王熙凤着装打扮的语句。一个人的着装足见其内心世界,头饰、配饰到裙饰集珠宝于一身,暗示她的贪婪;服装红绿搭配全身花,足见其俗气;故作高贵的打扮,掩饰不了其内心的空虚。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头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绣辉煌”,相较之下,曹公没有着意刻画黛玉的着装配饰,而是借众人之口道出“标致”“言谈举止不俗”。在对比中,学生感知形象美不体现在外在着装,而在于内在素养,引导学生树立了健康正确的审美观,体验了什么是真正的形象美。

(三)情景熏陶,感悟作品情感美

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品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浪遏飞舟等词语,明确象征手法运用的同时,感受同学少年在革命年代里乘风破浪的凌云壮志,联系上阙“谁主沉浮”的壮问,以伟人的壮志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培育家国担当。

二、想象画面鉴赏美,表达审美体验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为读者提供了能动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有限的文本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填补作品中的空白,调动学生参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将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一)补充词语,绘形着色鉴赏美

教学《故都的秋》中秋院静观一段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创作方法,给下列各句括号内填充形容词,使之与该段的情境相符。如,陶然亭(清白)的芦花,钓鱼台(纤细)的柳影,西山(哀婉)的虫唱,玉泉(清幽)的夜月,潭柘寺(悠扬)的钟声。这种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表达审美体验。

(二)绘画再现,丰富画面鉴赏美

中国古代有诗画同源说,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是题画诗;王唯《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分别通过画面和文字反映作者的主观思想。教学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作品,要抓住美术与语文的这一相通点,可以将景物、人物再现于笔端,描画一幅《荷塘月色图》,一幅《湘江秋景图》,几幅《故都清秋图》,勾勒一幅祥林嫂的人物速写。因为由文字到画面需要在构图、着色、远近等方面加以思考,为画作取名也要对文字内容加以提炼概括,这都是填补文学作品空白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以小组推荐的方式,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提示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动静方面或人物的特征、情感世界方面说明他们是如何把文中所描绘的人、景再现到画面中的,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语句与画作进行对比,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读一首诗、赏一幅画,也要从具体的形象、景象入手,抓住特点,去领会作家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与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当一个人因为厌倦的缘故而失去观赏美的东西的愿望时,欣赏那种美的要求也不能不消失。”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情境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审美愿望。浓郁的情境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运用多媒体、配乐朗读课文、辅助影视画面等方式辅助课堂阅读教学,通过画面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如《沁园春长沙》中美丽壮阔的秋景,《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秋天的描写,这些大部分学生不曾用心领略过的情境,单凭读和想很难理解,而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景物,能够帮助学生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识别和发现教材里的美,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探求作品中的美,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自然风光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豁达的胸襟和个性。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优美的散文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美的教学可采用情景、美读、水彩画等方法,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提供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在教学中,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文就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先播放《荷塘月色》的曲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景物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陶醉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再让学生把通过美感与想象产生的景象用彩笔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情境美,而且感受到了意蕴美,由此引起的审美体验是十分深刻的。

结语

学生以想象的方式填补作品的空白,需要调动视、听、味、触等多种感官,以全部人生经验体验作品,当形成自己的思考领悟时,作品的教育功能和熏陶作用就实现了。当然,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品读鉴赏中唤起、丰富,在感悟表达中加强、深化。因此,教师要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以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领学生自觉去感知、鉴赏生活中的美,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其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戴铭.“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课程路径探究[J].职业,2022(12):82-85.

[2]姜微.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J].职业,2022(12):86-8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