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量感、小学数学、量感培养
正文
引 言:量感觉作为一种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自身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变化规律的分析推理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基本素质,而量感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意识以及问题解决及应用意识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识到事物本身存在的数量关系;通过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思考,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小数除法》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中呈现的数字来找出小数除法与整数计算除法之间的关系。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结构图,再进行思考,为什么要写成一元一次方程组。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学生可以找到规律,比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二是一个未知数”。这样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能够得出:因为有正负号而变成了零的个数是两个未知数。
二、结合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生活实际就是指学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如:学习了认识钟表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商店买东西,引导学生观察实际中时钟与钟表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并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物数量关系的理解来发现学习知识的乐趣。其次,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日常生活来丰富学生量感培养的学习生活,如: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寸长、一米宽”中有许多量的概念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如:1 cm=100分;1m=100m;……;
这些量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一寸长、一米宽”以及“一颗心、1米树”是两个不同大小物体之间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活中要用到多少量感。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当天气变化时,让学生观察实际中温度变化与太阳照射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在教学《面积单位》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如在“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知道两个三角形有多大吗?”如果我给你们一张纸,你们会怎么量呢?谁知道呢,不如让大家自己做实验吧。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出这张纸有多大,并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上面量出不同的面积单位。再让学生找答案:“一张纸有多大?”“可以分成几份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增加学生对面积单位性质的理解以及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四、联系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喜欢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实际生活事件有一个更深入了解,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验:让学生先自己想办法找到一个直径约10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体。然后把它分成两个等份,其中一个份量比较小(直径约为2厘米),另一个份量比较大(直径约为5厘米),让学生进行比较后将结论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教学案例可知量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项重要任务,而量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
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应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培训、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一是建立校本培训机制。
学校应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工作。
二是定期组织教研活动。
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教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与教学交流活动等,并以此为契机,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经验分享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以及教学竞赛和论文评比等活动。
三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学校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通过学习培训等形式引导青年骨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与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情;积极开展“师徒结对”“同课异构”等教研工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比赛并取得好成绩;鼓励青年骨干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和示范课,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等;组织开展观摩教研、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六、加强数学练习,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练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数学中的练习主要有口算、计算与应用题等题型,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可以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题多练,也可以采用教师给出一些题目学生做练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小数的加减法》这节课的口算是这样布置作业的:(1)从一个1口算到30口再加10口;(2)再用1个10口再加上3个10口;(3)用两个2口加到40口里再乘5。让学生自己总结这道题的思路方法。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出这道题需要哪种量来表示一个量而不是整个一个数据来表达,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练习其实就是为了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进行的练习。
七、总结与展望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量感培养也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量感的本质属性,以培养具有“有量”意识与“有数”意识的小学生为目标,设计了量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策略研究,主要从“量感基础、量感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具体研究中,本研究针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并以量感为基础来建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针对量感培养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课堂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量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通过对比实际教学中与之前教学过程中使用量心点方法及量感点的具体运用情况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09):31-33.
[2]宋显庆,宋洋.培养“数感”“量感”,发展核心素养——2022年江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课例小学数学现场展示交流活动综述[J].小学数学教育,2023(05):46-49.
[3]朱晓冬.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J].学园,2023,16(02):42-44.
[4]林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以苏教版“厘米和米”教学为例[J].名师在线,2022(35):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