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思维导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正文
前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工具,通过合理的图表和文字的组合,使各个层次的主题关系更加明朗,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是适应新形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在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的品质与效果对语文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直观表达手段,它能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将其转换成简单易懂的形式。因此,为了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一、初中语文阅读思维导图应用的积极作用分析
(一)提供清晰明了的结构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用线条、简单明了的颜色和图画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在一起,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把知识层次分明。思维导图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易于记忆。思维导图的结构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吻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1]。
(二)充分适应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需求
语文的学习既要掌握语言基础,又要有恰当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但是,由于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语言环境的不连贯性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语文语言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词汇、语法、句型、文化知识等,逐步将语言思维与语言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思考时,还要通过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语言思维的重要性。
(三)符合初中生的语言能力情况
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常识,进而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语文阅读有助于初中生掌握单词,句子,句型等。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词汇、句型的运用也能加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掌握知识。思维导图的架构更为清晰,通过对初中生从浅到深的逐步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量,避免了分层式阅读的疲劳。随着阅读量的增长,初中生的语感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加强。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一些思维导图过于冗杂
关于思维导图的冗杂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前,进行的思维导图构建过于精细,知识点过多,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没有侧重,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学生进行学习复盘时追求精美的思维导图结构和线条美观,让思维导图的作用偏离,让思维导图促进语文学习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教师教学手段落后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师多在乎成绩,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和优化,导致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没有规律可言。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了教学方式,教师多采取讲解练习的语文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自我复盘和总结,忽视了学生思维和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无法良好的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和复习。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重在预习活动中使用思考导图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同学在课堂上没有提前预习,在课堂上无法跟上老师的步伐。即使有些学生在课前做了预习,也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语文体系。而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课堂预习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预习的效果,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安排预习作业,并对预习对象进行明确的预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探索。在预习前,教师要对预习内容进行反思与联想,激发其原有的知识库,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并将其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预习转变,做到以旧为新,以旧为新。在预习新知识时,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画出思维导图,从预习目标向外延伸,通过对课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完善,用关键词和符号勾勒出整个预习框架,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积极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是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由主体向分支的有效预习方法。
(二)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思维决定了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比如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整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并制作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结构以及故事内容。在《故乡》这篇课文中,有很多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动作描写等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文章中的人物、环境以及动作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2]。
(三)运用思维导图对文章内容进行整合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文章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紫藤萝瀑布是《藤萝瀑布》一文中的重要内容,紫藤萝瀑布是由紫藤花和白色石楠组成的,紫藤花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植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个部分进行整合,让学生将这两个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理解。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3]。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明白文章内容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刘和珍君的呢?”让学生思考刘和珍君为人处世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来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理解来掌握文章内容,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五)利用思维导图对文章主旨进行归纳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文章内容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进行归纳。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文章主旨进行归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进行《孔乙己》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文章的主旨、主要内容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对孔乙己的整体印象。通过阅读《孔乙己》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孔乙己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对孔乙己进行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孔乙己这个人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让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的过程中掌握文章主旨和主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和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4]。
(六)运用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文章内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内容分析,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故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分类、总结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课文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有效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明确文章结构,进而找到文章内容的核心思想。例如在对《春》这一篇课文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在教学《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中画出课文主要内容,例如在画出《春》一文的第一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春”的概念入手,画出一幅关于春天的思维导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八)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图形的接受能力,要远远超过对公式和理论的接受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课本上的知识[5]。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能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每一章中设置了一个重点和难点,最后由这些一个个的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导图,让学生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可以把所有的知识都绘制成一棵树,把每个节点的知识都看成是树的分支,在给学生讲解之前,先向学生解释这些知识的节点在哪里,然后在课堂上引用思维动图,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九)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准确把握关键词
在运用语文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全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教学和示范,鼓励和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单词,从而有效地利用这些词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运用思维导图时,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另外,在运用思维导图时,也要注意掌握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教师采取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或程序,那么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任务情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整合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在完成了学生的思维导图构建工作之后,老师对其进行集中展示。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经验,指导他们正确使用,从而帮助他们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并引导学生内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冬梅.利用思维导图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75-176.
[2] 马海英.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20(33):137-138.
[3] 魏小军.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0(15):93-94.
[4] 秦晓芸.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2019(33):111-112.
[5] 杨金香.浅析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6):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