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训练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庆

巴东县神农中小学,湖北恩施444300

摘要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课堂朗读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巩固自己的学习记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初中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朗读

正文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出文本内容,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仅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也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普遍要求。通过对朗读教学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语言的知识库、培养语感、提升审美水平、增强自信心。传统的语言教学强调“熟读”,即“背诵”,强调“重复”,是一种语言意识的培养。在反复地朗读过程中,学生们的大脑中会储存上百首诗歌、上百篇范文,他们自然而然地也会吸收这些诗歌中的精髓,达到对它们的灵活运用,并将它们融会贯通。为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1.1通过朗读训练增强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而严重背离了原本的教学轨道。大部分的老师都过于分解文本,很难展现文本所包含的全部美。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文章来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训练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初中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教学《黄河颂》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用多种方式为初中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黄河的豪迈,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1.2增强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很强,可以朗读得很流利,并且读出文章的深情和意蕴,可以感悟文章的哲理。比如,在教学《芦花荡》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初中的学生大声朗读,让他们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和仇敌之情,从而加深他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的语气很平淡,只把文章当成单纯景物描写,就很难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因此,通过朗读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3提升初中生语言写作能力

虽然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受到空间、时间、条件以及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语文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进行观察和调查。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通过向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知识。多看书,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拥有丰富知识的老师,才能将这些技巧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促进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重视语感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培养良好的语言朗读,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语言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对文本的阅读,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和精彩段落,要引导学生仔细地品读,使他们能够熟读成诵,体会到语言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把纯粹的文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不断地积累,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朗读训练出现的问题

2.1朗读训练不受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课前进行全班阅读,课后又进行一次集体阅读,而在课上“挤出时间”对阅读进行“照顾”,看似整个班级都很活跃,但实际上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学生无法对文章的语言特征进行充分的感知,无法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那么,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2学生缺乏科学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老师对阅读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比如,随机抽取号码,分组 PK,男女轮流朗读等等。但由于对阅读前的要求不够明确,对阅读后的指导也不够充分,因此,阅读依然只是一种形式,很难真正地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效果。

2.3学生没能得到整体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老师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只有少数拥有较好的阅读能力的学生,才会愿意展示自己,而老师通常也只会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朗读表现上,或者对他们进行指导,或者对他们进行表扬,而其他的学生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听众,很少会参与到朗读的练习中来。这样就不能重视所有学生的发展,其朗读训练的效果也就可以想象。

 

3.增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训练对策

3.1营造良好的课堂朗读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表示过,一个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情绪的产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绪。许多初中的学生,都不敢大声地、慷慨激昂地朗读一篇文章。所以,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尽量创造一些可以感觉到的、听到的、有独特教学的情景,从而创造出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朗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朗读气氛,例如:声乐朗读、图画助读、资料助读、导语引读等等。

3.2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是提升阅读效果的先决条件。首先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用崇高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他们,用自己宽广的读书面来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其次是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乐趣;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播放一段配乐美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可以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获得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来朗读,让他们对作品中的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作者的意图进行思考,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或是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最后对读物的选择。语文阅读材料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帮助,要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快乐。而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纳入到自己的考量之中,仔细地选择阅读材料。

3.3注重对朗读感情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有效地抒发情感,将静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音的具体情境,让读者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受,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教《白杨礼赞》时,笔者用语言来表达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它的外表,到它的内在质量,再到它的抗战将士们的精神与意志,感情由浅及深,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产生对白杨、抗战战士的敬仰与赞叹。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文章的结尾部分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和情感。作家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采用了“言”与“情”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不断地朗读,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推向一个高|潮,产生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拜。

3.4加强对朗读重音的训练

首先,中学语文阅读中的“重音”可以分为“重音”和“重音”两类。文法和逻辑上的重读。所谓文法重音,就是在文法上,根据文法的要求,在文法上,由文法上,由文法上所确定的重音规则。一般情况下,定语和状语都是强调句中的重点。例如,在下面的句子中,“我今天很高兴地来到学校。”小说中,“我”为“我”,“去上学”为“我”,“我高兴”为“我高兴”,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高高兴兴”。除此之外,在朗读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激发朗读者的情绪,也需要对类似于代词和副词的句子元素进行一定程度的重音加读。比如,“忽然”、“突然”、“倏而”之类的字眼。在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逻辑重读”是一种强调重点的方法。从普遍意义上说,语篇中的语篇都会对语篇中的语篇结构产生影响。例如,在以下的句子里,由于重音的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他怎么突然发火了?”在这个句子里,如果要表现角色的情况,则要重点强调“他”这个词,而如果要表现角色的情绪和问题,则要重点强调“为什么”这个词。

 

结束语:

总之,阅读既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言语艺术。阅读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成败。所以,阅读教学在教师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范读工作,同时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有效的引导,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阅读经验,注重他们的独特感受,让他们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小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训练分析[J].数码设计(上),2020,9(3):226.

[2]程六洲.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21):33-34.

[3]熊枫.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8(33):55-56.

[4]王晓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训练分析[J].考试周刊,2018(89):53.

[5]戴慧.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5):29-30,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