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
正文
前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采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一些传统的上课方式,也有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堂阅读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常常会感觉自己没有学习到任何知识,而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代入到文本中,更深刻地了解文本的内涵,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己的方法,那么结果就会很糟糕,学生很难体会到教师的真实意图,久而久之,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热情就会下降,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也会下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将给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新课程改革清楚地指出,要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其中自然也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有的教师以读来代讲,这常常倾向于一种形式化的教学,而不能反映出阅读教学的实质。更有一些教师使用夸张的教学方法,将阅读放大,使其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变得华而不实。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阅读文章后,也没有获得与此相对应的收获。所以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分析
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阅读,比如在学生用短视频来娱乐的时候,他们都会看到大量的短篇阅读文案,如今的小学生并不仅限于课本上的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能跟着潮流走,实现素质教育。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小学是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养成的黄金期,在此期间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迅速,对教师来说,在此期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明辨是非,知礼明仪,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阅读能力、反思阅读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真实的阅读是令人陶醉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将书中的文字变成图片,栩栩如生,还可以用文字体会别人的生活,到别人曾经走过的地方,看到古代和现代的名流逸闻,在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让学生通过阅读看到他人所见,体会别人的想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才能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一)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教学过程,并提供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学习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涉及相关的阅读技能。例如,学生需要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等。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逐步提高。除了针对具体的技能目标,学习目标还应该关注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不同类型的材料,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扩展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学习目标的设定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对于小学生,目标应该具体可行,能够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同年级的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除了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学习策略和资源。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自律性。总之,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它可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为评价和反馈提供依据。同时,合理设定的学习目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小学语文阅读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讨论式教学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在探究中进行知识的积累,从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读到一些相关的书籍,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讨论小组,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或默读,让学生能够在这个小组里针对刚才所读的内容展开探讨,其中包含但不局限于探讨文章的主旨思想,探讨读过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然后将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意见都综合起来,归纳出文章大意、主旨思想以及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小组得出的结论作出补充,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意义,在提高学生朗读、默读等方面的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越来越热爱阅读,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一些名言名句收集比赛,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用抢答接力的方法,将自己所收集到的名人名言都朗读出来,并且说出来源,分享最多的那一组则可获得胜利。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辨别读物的能力,而且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情景教学的运用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在阅读课的实践中,有不少学生在读的时候会心不在焉,无法专心,而且学习效果也比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从而导致了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保证“以情动人”,要围绕“情”展开,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桂林山水》是以风景为题材的文章,要使学生对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有较深的理解,必须使学生具有实际的旅行体验。但事实上,班里没几个学生去过桂林,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回想起故乡的景色,回想自己所看到的景色,然后再逐渐地向桂林的景色延伸,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加深对桂林景色的理解。首先,将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地域广阔,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位同学有没有旅行经历呢?你印象中有哪些好的风景呢?”在启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欣赏桂林的风景,并用 PPT展示给学生看,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桂林的风景,接着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桂林的美丽。在这种导入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正式的讲解中,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漓江之静、桂林之美。
(四)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统一
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用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内部潜力,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融入。在保证文章品质、提炼文本内容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之后做好自己的笔记,并在读完之后及时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做到“读写结合”。例如,在完成了《桂林山水》的课文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再次描绘桂林的风景,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丰富,然后用文字的方式来撰写阅读后的感想,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片广阔的土地的爱。又比如,在完成了《观潮》这一课文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学会作者循序渐进、抓住特色的写法,积极寻找有关潮汐和潮汛的信息,在有了针对性的基础上,强化了写作的练习,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充实了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实现了“学以致用”。
(五)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选择适读材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合适的阅读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选择适读材料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发展水平。确保阅读材料内容和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根据年级和学科知识的积累来选择适当的材料。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包括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科普读物、名著等不同类型的材料。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开阔他们的视野。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喜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适合他们的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爱好、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选择材料时,要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权威的科普读物等,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推荐书目,寻找经过专业审核的材料。除了语文知识,阅读材料还可以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如历史、地理、科学等。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同时,跨学科内容的引入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兴趣。通过选择适读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有趣、具有挑战性和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阅读内容。这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六)进行分组探究阅读教学
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教师在一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探讨性学习的快乐,又能让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激发学生积极阅读,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说,在进行“我最好的教师”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范文,之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大致的故事情节,并寻找出核心句,也可以让小组中的每一名成员对这篇文章展开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面对文章后面的问题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展开小组讨论,然后将这些问题的结果进行整理,之后在班级中进行分享,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修改和评价。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观察,对于遇到问题的小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找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改变传统的进行模式,通过优化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因此,有必要从学生和教师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21):15-16.
[2]张志举.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19):122.
[3]孙振平.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61-62.
[4]龙志梅. 浅析“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C]//.对接京津——区域辐射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594-598.DOI:10.26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