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育人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洪海霞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大源镇鲇山小学335500

摘要

在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育人的导向进行了强化,育人方式的本质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参与度、学生思考时间、学生思维量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数学教学初探。具体的策略包括:在备课时,要将学生的认知作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给予充分的思考,让学生自主构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科育人

正文


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题仍然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评判学生学习的成果,从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性,也就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对数学学科的育人方式进行转变,提出一种关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数学教学的育人方式,将苏教版数学教学作为一个实例,对其中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行的举措。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低下

每一所学校都会设计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表,评价表中就有关于学生参与度这一指标,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关乎这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大多数的数学课堂教学仍以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为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之后举手发言,由于学生对问题认知的程度不同,因此举手的时间也就不同,会的学生往往早早地就举手了,一般情况下教师看到大部分学生举手后就会选择几个学生回答,多次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不再举手,会出现直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思考的情况,导致运用知识出现偏差。

(二)学生思维能力不强

公开课上教师最害怕的就是冷场,常规课上也害怕提出的问题没有学生回答,这样让教师觉得自己设计的问题不好,其实并非如此,一堂数学课肯定会出现一些比较深入有难度的知识,有些教师为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会删减这些问题,或者直接讲解给学生,这样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只会进行简单的数学思维,遇到复杂的思维题就不会了。

二、概念界定

(一)学科育人

育人方式的本质是“怎么培养人”。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也就是通过数学的系统学习,集中体现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相统一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在教材单元整合中系统规划的,立足学生知识起点,根据数学逻辑结构合理的设计出一份教学设计,为进入课堂教学做到胸有成竹。同时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应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得到发展。

三、增强数学学科育人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政教育也应始终贯穿在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根植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实践里,赋能立德树人。

每位教师都要以高度责任感涵养育人智慧,立志做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的“大先生”,紧紧围绕培根铸魂这一主旋律,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处理好“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教育要讲道理,学科教学要讲原理,道理中蕴藏原理,原理中蕴藏道理。所以,学科教育应当与思政教育融合,善于用透彻的分析启迪人;用生动的讲述打动人;用权威的解读说服人;用有力的事实影响人,切实做到以德润身、以德服人。

四、让数学教育回归育人终极价值

新时代的发展催生新的教育使命。将教育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在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评价、五育并举、高考改革、课程标准修订、新教材与新高考(中考)改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多重政策叠加,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探索。例如,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课程标准;2022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课程标准等。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致力于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每位数学教师都应当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转变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引领责任人生,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自觉回归学科育人终极价值,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融为一体,善于挖掘育人潜能,培养健全人格,将“十德”(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行为之中,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品质教育,通过典型、生动、形象、有趣的讲授,力求做到细微之处见态度、点滴之中见素养、举止之中见文明、平凡之中见精神,真正做到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

五、策略初探

(一)备课时以学生认知为起点

如果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都离不开备课,那么如何备课呢?备课既是为了教师教,也是为了学生学。备课真正要做到为了学生的学,要研究备的这节课学生的认知水平到了哪一步,学了哪些知识,知识掌握程度怎样等,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只有站在为了学生学的这个角度,才能真正地设计出质量较高的学习教案。比如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需要考虑学生之前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行四边形等有了直观认识,也学会了一些学习图形的方法,如摸一摸图形的面、描一描图形的边,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渡,学生也注意到了从体到面,从体里画出面,在学的同时学生也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只有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出的教案,才会让学生在头脑里链接前后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来看一位教师的导入设计: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根棉线,教师请学生摸摸这支铅笔和这根棉线,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答出铅笔是直直的,棉线是弯弯的。这样的导入就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铅笔是学生常见的物品,很明显能感觉是直直的,而线放在那里就是弯弯的,这是学生能直接观察到的,也体现了观察法的运用。

备课的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的采用等也需要站在为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尤其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是否能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这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不然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还比如“认识线段”从生活中来,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这就需要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线段的知识,活动一可以设计比一比铅笔和毛线的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法就能直接感受出弯和直的区别;活动二变曲为直,让学生把毛线变直,考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捏紧拉直,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线段,原来线段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拉出来的,体验感很强,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线段;活动三在生活中找线段,这就需要学生观察并运用线段的特征在生活中找出各种物体上的线段,让线段回到生活中,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而是运用这样的特征找符合条件的线段,真正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备课时是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这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那么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进行思考,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有针对性,设计的练习也要有层次性,为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

“认识线段”中,教师也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拉毛线的过程,每一个学生体验把毛线拉直,并且要让同桌相互交流认识线段的特征。这个活动关注了全体学生,使设计的活动丰富,同时体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的一些策略初探

数学学习最重要的还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为每一位学生学习而设计的育人方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索。

1.关注全体学生

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当前课堂教学一问一答式不足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在“认识千克”的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1千克到底有多重,教师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准备两袋物品问哪一袋重,要让每一个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后发表看法,学生先各称1千克的物品,然后把称出的物品拿在手里反复掂,在这反复掂的过程中感知1千克的重量,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参与其中。

其次是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要开放,但是要有一定的方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让学生有思考方向、稍有难度的问题,不能设置一些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问题,这样是无效的。教师需要设置让学生跳跳能够得着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认识几分之一”教学中有一个活动之后提问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为什么它们可以用1/2表示?提出这个问题是对几种折法的比较与总结,深化对1/2意义的理解,学生必须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才能说出其原因。

最后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站起来面向全班进行交流,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非常有必要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有明确的小组合作要求,提出要交流的学习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这样带着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就不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交流发言时间。在教授“认识米”一课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借助身体尺掌握1米是多长,就活动提出了三个合作要求,这三个要求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地指向明确,根据活动要求学生两两合作,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也使每一位学生直观地掌握知识。

 

2.给予充分时间思考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些环节往往会流于形式,最明显的就是刚问了一个问题,马上就让学生回答,这就只是个别优秀学生的专场了,其他学生可能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已经进入下一环节,这部分学生整堂课就浑浑噩噩地结束了,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就越来越不感兴趣,这不是数学教师愿意看到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舍得留出课堂时间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交流、操作研究,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从而发展自身数学核心素养。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例1中,教师提出如何理解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有些学生很快就能反应并举手,教师并不急于让其回答,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你可以用写一写、画一画等方式展示这个条件到底讲的是什么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方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这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然后小组再交流,这时让全班学生都进行想法的碰撞,获取更多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数学思考能力,又在相互交流中培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数学教学,解决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突出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为基础设计数学教学,完成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完成其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党锁宁.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42-44.

[2]安育春.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95-97.

[3]姜岱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7):200-2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