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促高阶思维养成——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例谈理性教学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唐翔

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江苏 南京 2115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案例背景: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出了要求,彰显了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高阶思维是学生思维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培养是对 “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直接对应。新课改的变革,为“双减”提供了指明灯,也为“双减”教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学性阅读与表达,传统的语文教育中,以鉴赏评析为主,对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训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新课标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作为目标,单独设置学习任务群,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类型得到均衡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文学意象的捕捉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形象思维;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材料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以及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学会有依据、有条理的思考,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探究和发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弥补理性思维普遍欠缺这一短板,从而实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和谐发展。

新课改对思维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型,更是学生学习形态的变革;对于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在“双减”的改革中减量增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语文的教学方式。不管是课内阅读内容还是课外阅读,都可以将思辨性思维阅读方法运用其中。将思辨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让语文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注的神情投入到学习中。

案例描述: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体会语言的魅力。每一次的提问与练习,常常看到的是学生的迷茫与无从下笔,学生们的无措与三言两语的答案,无不想我诉说着他们的困惑。我想,作为母语的汉语,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会说、会写,更需要像数学一想让学生会思考、有逻辑,变得善说、善写。因而,我也坚信语文中既有优美的文字,也需有理性的思维。

案例片段1

......

师:同学们请打开书,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真理来源于一百个问题。

师:有同学有不同观点吗?

生:真理来源于许多问题。

师追问:那么,“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吗?

:一百个不是具体数量,是指许多问题。

师:一百个是虚数,指许多问题,也是指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其实,在课文中,作者就对这一观点做出了具体的阐释,能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吗?

1: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课文在第一自然段看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第二自然段具体的阐了释自己的观点,在第六自然段又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

案例简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构特点。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提出说本文是议论文,它的结构特点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而是,让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提示文中也有解释作者观点的语句,学生不难找到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观察两段,有理有据地讲解,能够加深学生议论文的认识,强化课文与议论文结构的逻辑关系。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会迅速聚焦,对课文的布局、结构有理性的认知。

 

案例片段2

......

师:作者提出的观点后,又是怎么来证明它的呢?

生:作者用了3个事例。

师:是的,作者运用了3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让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使人信服。请同学们默读3——5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事例。

师:老师要提示同学们可以使用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结果的格式来概括。(出示课件)

 

学生完成默读学习任务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个事例,这一事例的主人公是谁?

生:波义尔。

师:波义尔发现了什么?

生: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

师:结果呢?

生:发明了石蕊试纸。

师:把这三个信息连起来,我们就概括出了第一个事例,谁来说一说。

生:波义尔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发明了石蕊试纸。

 

师总结:同学们,在第一个事例中,我们根据什么人,发现了什么现象,得出了什么结果,在文中找到关键句,选取关键词,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关键词串联成句,这就是一句话的概括方法。

......

案例简析

在一句话概括具体事例时,常常让孩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六年级的中,常有用一句话概括或提炼小标题的题型,课标对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也在教学中稳步落实。教学时,我提示学生概括方法——谁发现了什么,得出什么结论,化难为简,启示学生思考的方向,建立思维模式。不仅如此,第一个事例带着学生一起概括和学生一起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关键词连成一句话。教学时,我把自己的思考方式、概括思路全面地展示出来,剖析给学生看。教学时,我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再总结思考方式,教会学生概括方法。

 

案例片段3

......

 

师:我们刚刚一起概括了第一个事例,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一句话概括后面两个事例。

1: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2: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的眼珠转动,得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的结论。

案例简析

学习,是一个模仿加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指导概括第一个案例的基础上,我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概括后两个事例,虽说学生在选取重点信息时会有偏漏,但在老师、同学的提醒下,一句话概括效果良好。在这个研学到展学的过程中,学生从观察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到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一种思维形成的过程。

 

案例片段4

课堂作业:1.《补充习题》,完成P66,题4;

 

2.《练习与测试》,完成p62,题三。

 

课后作业:《练习与测试》第二篇阅读:水滴石穿的启示。

案例简析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途径,用心复习,才能将思维方法内化,让知识真正的为己所用。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当天的复习,有利于知识的强化。“双减”政策下,要求减量增质,因此,当节课的知识有必要及时复习,教学时,我将《练习与测试》《补充习题》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针对性的解决部分内容,为学生减负,并及时巩固相关知识。

案例反思: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重在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它的设置与实施,有助于学生有理有据的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形成,为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方法的指导由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我有以下思考:

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崔峦先生也认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现实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复习效果甚微,甚至课文的朗读也是在校内督促完成,也正如此,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尤为重要。课前的朗读课文,学生只流于文字表层,大致地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因而,我会在可利用的时间内尽可能带孩子多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不求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只希望学生在老师提到相应的内容时,做出迅速的反应。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需要有理性的认知,才可能高效利用课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如案例片段1,不论孩子是否能够深入了解课文,但是在多次的朗读后,孩子们都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六年级的孩子,当老师目标性的问题提出后,能够迅速地聚焦相应的内容,也为课内的学习、读课文节省了时间。课文整体的感知,让学生学到了谋篇布局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学习思维——感知思考方式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要传达思考的过程。”高阶思维的形成不能凭空产生,需要学生对教师思维的模仿、教师对学生思维构建的指导,因而思辨性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思维过程的学习,就像案例片段2,我带领着学生分析、解剖文本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构建至关重要。

教学不能急于求成,知识不厌百回教,学生的改变需要教师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文章,努力让孩子在课堂阅读的指导中提高的阅读能力,从课堂走向实践。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在长期的教学中教会孩子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理性分析能力。

三、思考模仿——构建思维模式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简单,直接的,需要教师不断的构建。如何构建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案例片段3时,我想,将老师思考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借鉴,这就是思维的构建过程。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从语言知识、思想价值、社会意义等多维度进行理性的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能在多角度的探究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解读,助高阶思维养成。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理性思维,并且使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学习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领悟反馈——固化理性思维

教学中的概括方法,学生是否能真正的掌握,是否能全部掌握,需要在练习中反馈,在案例片段四中,完成教学后,我及时完成对应的练习,当堂巩固学习内容,回顾思维发生,领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如果想固化理性思维,仅仅是对当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定然是不够的,要对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迁移运用,由课堂所学运用到类似题型,在练习中领悟、强化。因此,课后作业我选择了《练习与测试》第二篇阅读《水滴石穿的启示》,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在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在文中画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四个例子,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方法,专门的训练,有利于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很难像理科那样理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但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却又有迂回有反复,有跳跃。感性的语文教学也需要理性的逻辑,让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时,不浮于表面,在深究其情感、品质、社会现象时有方法可以依,有足迹可寻,抽象的语文在理性的分析下,思辨阅读的指导下,让学生不再畏惧,以轻松的状态学习,培养语文的兴趣,在“双减”政策下,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然,学生高阶思维的建立,需要老师有方法的指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结构性认知特点,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思维结构进行整体性建构,进行理性思维的分析、判断,完成思维的固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教师要与时俱进,紧紧跟随新课改的步伐,改变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促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