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正文
前言:
“双减”政策是指中国教育部在近年来出台的一项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个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文作业不仅是巩固学习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双减”之下,如何设计小学语文作业,符合政策要求的同时又能兼顾学习效果成为了一项挑战。本文基于“双减”背景下,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和评改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够以灵活的作业形式和评改方式提升语文作业的时效性。
一、“双减”之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概述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更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语文作业的设计应立足于理论教育和实践应用的双重目标,在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的同时,有机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升。在理论性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全面分析课堂上讲解的课文,深入剖析文章的核心内容、结构和背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课文的意义和创作背景,并进行引导性的讲解。此外,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需要设计相应的理论性任务,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阐述文章创作的道理,并以规范的语言进行论证。而针对实用性的语文作业设计,教师需要总结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练习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总之,语文作业的设计和设计需要教师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设计,给学生合理的任务安排,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接受语文知识。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1]。
二、“双减”之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多层次的作业设计,体现个性化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同时也要考量作业负担的减轻与学习效果的提高,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就以语文作业而言,如果所有学生都被设计同样难度的作业,那么高水平的学生可能能够迅速高效地完成,中等水平的学生或许能够勉强完成但效果不佳,而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几乎是无法完成的。这样的状况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还可能导致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逐渐丧失。
鉴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应当紧密围绕教材内容,注重语文作业的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划分不同类型的习题,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可以将适当的基础题型作为必做内容设计给学生,再加上一些较难的题型,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挑战。这样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又能够满足优秀学生的需求,有助于他们逐步有效地完成语文作业[2]。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作业形式
身为教育者,教师应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作业设计环节创新作业形式,增加更多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之中,使学生从中获得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种文章或角色、对话较多的文章时,由于这些文章的角色和对话都特别多,故事情节也基本靠人物语言进行推动,因此,教师在教授完这类文章后,可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同学们的作业设计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进行故事编排的实践性作业,在开展这一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学生,让学生自主报名组成几个表演小组,然后对自己小组进行划分角色。在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台下排演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观察,在同学们遇到困难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建议,还可带领学生将教室进行简单设计,使表演氛围更加浓厚。表演结束后,由教师进行得分统计,选出最优秀的一个表演组,然后教师对其进行一些小礼品的奖励,并对所有这次实践活动的参与成员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编排的这种实践活动作业形式的开展,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被进一步提高,对文章内容也有了更深的把握和理解[3]。
(三)设计交流型作业,扩大知识层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初步识字的能力外,还要提升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让学生浏览各类文本素材,了解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的各种修辞手法等。学生要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掌握交流沟通的基本技巧,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写作积累丰富素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交流型作业的重要性,很少设计阅读类和写作类作业,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全面考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双减”政策中对作业形式的指导要求,重新思考交流型作业的设计思路,创新作业设计[4]。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海底世界》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针对科普知识设计交流型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范围。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导入,如:为什么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为什么天空中的月亮会随着一个月中不同的时间节点而产生形状的变化?为什么食物放久了会发霉?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鱼儿一样在海底遨游?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从而用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人类起源的演变过程》等书籍封面,并向学生推荐这些科普读物。在学生阅读拓展书籍前,教师要提前向学生介绍阅读科普书籍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时圈画出来,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或查阅网络资料。最后,当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手抄报来推荐书籍。手抄报可以分为推荐书籍的原因、书籍的故事情节、书籍的主要人物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四个模块,从而通过交流型作业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自主策划主题的能力、自行谋篇布局的技巧与写作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挖掘“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牢牢把握语文学科教学要点,摒弃单一的知识记忆与技能训练的作业模式。作业应分层设计、合理选择、分阶设计,尽可能体现出作业的价值[5]。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作业,都要尽可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艺术感和审美感,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知美、学习美、创造美,从而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增添更多助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红梅.减负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思路[J].语文新读写,2021(09):20-22.
[2] 杨明.小学语文借助作业优化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3):93-94.
[3] 何捷.“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整体框架构想[J].江西教育,2021,(35):10-11.
[4] 旦增确列.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 传奇故事, 2022(26):25-26.
[5] 逄云阁, 刘学联. 巧"整"妙"融",让作业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J]. 山东教育, 2022(1):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