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技术两种体位检测应用在退行性腰椎不稳定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董延伟

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 山东青岛 266200

摘要

目的:研究在退行性不稳定腰椎中应用两种体位进行X线技术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抽取退行性不稳定腰椎病例共60例,接诊时间在2021.05~2022.05内,按照入院排号分组,涉及30例排号奇数者和30例排号偶数,各纳入A组和B组范畴。所有病例均应用X技术检测和诊断,其中B组摄影体位为生理负重位,A组摄影体位为常规卧位。比较AB组椎间成角度数、椎体移位及图像质量等指标,以观察两种体位下的检测效果。结果:经对AB组过伸位、过屈位上L4-5、L5-S1等椎间成角度数指标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B组各成角度数更高(P<0.05)。经对AB组过伸位、过屈位上L4-5、L5-S1等椎体位移值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B组各项位移值更大(P<0.05)。经对AB组图像甲级、乙级、丙级等占比指标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退行性不稳定腰椎中应用生理负重位效果优良,可对矢状位上腰椎的曲度、位移等大小予以明确显示,且对图像质量无较大影响,可极力的推广于临床检测。


关键词

在退行性;不稳定;腰椎;X线;生理负重位;常规卧位;诊断

正文

在腰椎疾病中,目前较为常见的则为退行性不稳定腰椎此种病症预后相对较差,且以男性较为多发,总体发生率相对较高,不仅会导致患者经济和精神等负担加重,甚至还会对其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1-2]。脊柱因具有多样且复杂的运动状态和形式,且其属于柔性载体,在正常人体中,脊柱的关节囊、椎间连接的关节、椎间盘以及椎体等可维持一定的稳定,以促使椎体内部维持正常水平[3-4]。但腰椎骨质极易因人体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以退行性变化较为常见,这种情况下则会促使关节囊、韧带、椎间连接关节出现变性或受损,从而对稳定性产生影响和破坏,进而导致一系列疾病[5-6]。针对腰椎疾,因症状的非特异性、多样性影响,加之地域和个体差异,所以当前诊治的争议较大[7]因此本文抽取退行性不稳定腰椎病例共60例,接诊时间2021.05~2022.05内,探究了在退行性不稳定腰椎中应用两种体位进行X线技术检测的诊断价值现做以下研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抽取退行性不稳定腰椎病例共60例,接诊时间2021.05~2022.05内,按照入院排号分组,涉及30排号奇数30偶数各纳入A组和B范畴病例性别构成其中B组女12、男18A组女15、男15例;病例年龄及均值其中B组为25~79岁,A组为24~78岁;经统计并得出均龄方面,B组为(54.74±10.24)岁,A组为(53.63±10.52)岁。通过对AB组采取x²t等分析和处理前述资料若统计值P显示0.05,则AB组之间资料平行,且可比。本次研究正式实施已经获伦理批准,入选的全部老年人均为自愿,且参与研究时均通知家属,并获取同意

入选条件:均有X线检测指征;均存在退行性不稳定腰椎病相关体征和症状;配合良好;资料无缺项。

排除条件:伴腰椎其他病变;肝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明显沟通或交流异常;精神疾病;资料缺失。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应用X技术检测和诊断,仪器为DR摄影机及DR多功能检测系统。检查时指导患者双手环抱自身的头部,体位以左侧位为主,注意仪器的电子暗盒需紧紧贴住身体左侧部位。其中A摄影体位为常规卧位,即在摄影床上指导患者保持身体侧卧体位,注意屈伸自身的双腿以达到支撑的效果,然后展开摄片检查。而B摄影体位为生理负重位即采取侧坐或站立侧等体位,让患者自然分开双腿,然后展开摄片检查。对过伸位、过屈位的腰椎进行投照,注意对电子暗盒做出的部位进行适当调整,以照射野27.5mm×35.0mm作为本次技术参数,胶片以骶髂关节作为下缘,以下部12胸椎作为上缘,经中心电离室作为曝光自动控制,投照时参数要求为40~50mAs70~80kVp,以100cm为摄影距离,以8:1设置滤线栅栅比。检查期间注意在呼气结束时让患者及时屏气曝光。

1.3评价指标

    比较AB组检测效果指标:

(1)椎间成角度数:包括过伸位、过屈位上L4-5L5-S1等椎间成角。

(2)椎体移位:包括过伸位、过屈位上L4-5L5-S1等椎体位移值。

(3)图像质量[8]:依据有无伪影和清晰程度展开分级:①丙级:存在运动伪影,位置不当,影响较为模糊,诊断要求无法满足,图像不合格。②乙级:存在运动伪影,位置轻微不当,清晰度欠佳,但诊断要求可满足。③甲级:位置适当,具有影响上关于骨小梁、椎体等具有清晰且可分辨的解剖特征和结构。

1.4分析数据

统计指标对应的各项数据结论时,本次以SPSS22.0为最终软件检验中分别采取x²t值等方式处理的内容分别对应计量和计数值,得出的结论值以[n%]图片3.png等进行体现或展示P值统计为0.05则该次不同手术比较的差异与结果存在一定的统计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不同体位的椎间成角

经对AB组过伸位、过屈位上L4-5L5-S1等椎间成角度数指标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B各成角度数更高P0.05)。。如1示。

1对比不同体位的椎间成角图片4.png°

组别

n

过伸位

过屈位

L4-5

L5-S1

L4-5

L5-S1

B

30

12.58±0.26

14.58±0.31

12.08±0.57

12.72±0.25

A

30

11.55±0.24

13.53±0.30

10.61±0.29

11.61±0.26

t


10.254

10.457

20.144

10.126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比较不同体位的椎体移位

经对AB组过伸位、过屈位上L4-5L5-S1等椎体位移值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B各项位移值更大P0.05)。如2示。

2对比不同体位的椎体移位图片4.pngmm

组别

n

过伸位

过屈位

L4-5

L5-S1

L4-5

L5-S1

B

30

5.18±0.28

5.30±0.27

4.77±0.28

4.91±0.22

A

30

4.84±0.24

4.93±0.28

4.51±0.25

4.61±0.21

t


17.524

16.574

12.035

13.52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比较不同体位的图像分级

经对AB组图像甲级、乙级、丙级等占比指标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差异较小P0.05)。如3示。

3对比不同体位的图像分级[n%]

组别

n

丙级

乙级

甲级

B

30

13.33

413.33

2583.33

A

30

26.67

413.33

2480.00

x2


1.523

0.000

1.528

P


0.457

1.000

0.352

3.讨论

在腰椎疾患中,退行性不稳定腰椎患病人数相对较多,且患病群体多年龄偏高,以中老年为主,主要症状为坐骨神经疼痛和腰背酸痛等[9]。因个体差异影响,加之预后极差,所以此种疾病目前尚无同意的诊治标准[10]。而在目前临床多采取X线技术诊断此类患者,其检查时主要采取DR系统,此种系统可利用探测器采集透过人体的X线,然后系统性的经由计算机展开相关处理,然后可快速地对摄影图像予以再现,时间为数秒内,所以临床上目前应用较为普遍。一般而言,在负重的条件下,患者的腰椎出现不稳定退行性的概率相对更高,所以在检查时不同体位可获得不一样的诊断结果[11]。在对腰椎利用DR拍摄侧位片时,腰椎动力性情况下的图像更具诊断优势,其可减少工作程序和曝光量,还可对图像质量予以保证。检采取腰椎功能生理负重体位进行摄片时,其优势具有三点:(1)椎体相邻处靠拢较为紧密,重力影响下可“翘动”椎小关节,拍摄更有利;(2)可增大扭转或屈伸时的应力负荷,可促使牵引力丢失,并促使韧带松软,拍摄更有利;(3)脊柱承受重力的结构以椎间盘为主,当轴向载荷以及扭转力、弯曲力等发生变化时,增大了椎间形成的角度,且椎弓以及椎体均可发生一定的移位,观测更有利[12]本文不同体位中,经对AB组过伸位、过屈位上L4-5L5-S1等椎间成角度数指标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B各成角度数更高P0.05)。经对AB组过伸位、过屈位上L4-5L5-S1等椎体位移值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B各项位移值更大P0.05)。经对AB组图像甲级、乙级、丙级等占比指标予以分析统计,得出的比较情况为差异较小P0.05)。前述数据结论提示,生理负重位下X检测的效果更好,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有利的参考和依据。

综上,在退行性不稳定腰椎中应用生理负重位效果优良,可对矢状位上腰椎的曲度、位移等大小予以明确显示,且对图像质量无较大影响,可极力的推广于临床检测。

【参考文献】

[1] 任勇,母其文,陈世孝,. 数字X线摄影两种检测体位在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生理功能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115-118.

[2] 李莉. 腰椎生理负重功能位DR在退行性腰椎不稳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20,36(8):1208-1210.

[3] Gagliardi Martin J, Guiroy Alfredo J, CaminoWillhuber Gaston, et al. Is Indirect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More Effective than Direct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for Treating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ith Instabi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Global spine journal, 2022, 02(1):21925682221098362.

[4] 程纪皓,宋侠,樊树峰. 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椎间盘退变和椎旁肌改变的定量MRIX线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4):5-9.

[5] 廖静芸. 仰卧位MRI对不稳定性腰椎退行性滑脱发生的影响研究[J]. 健康忠告,2022,16(9):184-186.

[6] 李翔宇,孙祥耀,孔超,. 退行性腰椎不稳发病相关的结构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8(6):439-443.

[7] 李选,郁万江. 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9):1553-1555,1560.

[8] 刘磊,于秀淳,黄伟敏,.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病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及分布规律[J]. 骨科,2018,9(6):438-444.

[9] 陆琳松,孙治国,徐阔,. Avenue®-L侧路腰椎椎间融合系统在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22,43(4):555-557.

[10] Iwata Shuhei, Eguchi Yawara, Takaoka Hiromitsu, et al. MRI T2-mapping of lumbar facet joints is effective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umbar in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disorders.[J]. European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pine Society, the European Spinal Deformity Society, and the European Sec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 2022, 03(4):1-8.

[11] 朱彤,姜毅,王涛,. DR 腰椎生理负重功能位在退行性腰椎不稳检查中的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5):785-787,795.

[12] 沈茂荣,张辉宇,周侠,. 467例患者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诊断的回顾性探讨[J]. 医药前沿,2017,7(24):34-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