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1、王小雨 2、刘颖 3、胡金霞 通讯作者:崔荣荣

日照市人民医院 山东日照 276800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FES)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我院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中选取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人数34例/组。对照组采取作业疗法,观察组采取低频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比两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临床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采取低频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后上肢功能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脑卒中;低频电刺激;作业疗法;手功能

正文

脑血管多种类型疾病中脑卒中最为常见,针对脑卒中群体而言,发病后经治疗大部分会出现后遗症,严重损伤神经系统功能,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为常见症状,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法促进患者手功能与生活能力康复尤为重要。针对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行作业疗法训练,能提升残留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加快受损区域重建,改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低频电刺激FES通过生物电刺激可激活受损肌群与支配神经,有助于唤醒受损的神经肌肉,加强肌肉的收缩能力进而改善运动功能。本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时段我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分析低频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均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到我院就诊。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1年龄40~64岁,均值(54.97±4.22岁,病程15~30d,均值(22.32±3.15)d;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40~79均值(58.03±4.78)岁,病程15~31d,均值(22.26±3.21)d;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作业疗法干预,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家庭条件等内容,由作业治疗师为患者拟定个性化作业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被动关节运动:每天各关节被动活动5~10遍,2次/d。(2)关节活动度训练方式: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带动患肢,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运动,如肩抬举、举木钉训练等,手指开展运动时需与肩肘部位呈独立状态,如患者手指可自主运动,需借助插木钉、圆柱体、圆球等实施捏、抓练习。(3)上肢控制力训练方式:最初开展手、肩、肘关节运动,实施旋转对角线放线开展运动,视线需与手指对齐,为手眼协调训练做准备,重点依照姿势速度、正确性、耐力、适应性等开展训练,由近端至远端、动作由简到杂训练,自肢体活动维持肢体各种体位,每个动作训练时间需由短至长。(4)精细动作训练方式:手眼协调训练为重点内容,可使用镶嵌作业、花片组装等方式,最初使用健手辅助患手,促进上肢、手部功能恢复,随后过度到双手操作训练。40min/次,1~2次/d坚持12周。

观察组在作业疗法基础上开展低频电刺激。FES参数设置、电刺激操作步骤如下:将一对电极(6.0cm×5.5cm)放在患侧上肢前臂北侧与腕关节相距1/3部位拇外展运动点和距腕关节1/2部位腕背伸运动点,借助肌电图对运动点进行定位。以腕背伸、拇外展作为治疗目标,给予刺激明确肌肉收缩部位运动点,选取合理刺激强度。FES参数选取双向方波,频率调整为30Hz,脉宽50ms,通电时间1s,断电时间5s,波升1s、波降1s,电流强度主要根据患者的耐受强度为准,每天1次,每次15min,每周5d,坚持12周。

1.3 判定指标

①康复效果[1]手部功能完全恢复,无后遗症存在,定义为显效;手部功能改善明显,有轻微后遗症存在,定义为有效;手部功能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还伴有不同后遗症,定义为无效;ADL评分:使用ADL量表[2]对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量表中项目共10个,每个项目对应0~15分,总值100分。无需依赖(100分)、轻度依赖(61~99分)、中度依赖(41~60分)、重度依赖(<40分),分值越高证实生活自理能力越优。上肢功能评分: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3]评估,量表中关于上肢评估内容分值对应66分,其分值越高证实运动功能越优;神经功能评分;运用NIHSS[4]量表评估,其总分值为42分,分值越低证实神经功能越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处理,%)率示计量资料,行X2检验,`x±s)示计数资料,行t检验,P0.05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康复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P0.05),见表1。

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n=34)

1029.41

2367.65

1(2.94)

33(97.06)

对照组(n=34)

823.53

1955.88

7(20.59)

27(79.41)

X2




5.100

P




0.023

2.2 两组干预前后ADL、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ADL、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  两组干预前后ADL、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ADL

Fugl-Meyer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34)

38.56±7.35

79.35±5.65

21.02±8.32

46.32±8.35

对照组(n=34)

38.58±7.29

70.62±4.52

20.98±8.24

39.21±8.52

T

0.011

7.035

0.019

3.475

P

0.991

0.001

0.984

0.001

2.3 两组NIHSS评分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两组干预前后NIHSS对比(±s,分)

组别

NIHSS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34)

28.56±2.52

14.36±1.65

对照组(n=34)

28.53±2.46

20.42±1.56

T

0.049

15.561

P

0.960

0.001

3讨论

脑卒中患者极易发生肢体功能异常情况,其中手部功能障碍比较常见对患者日后生活水平影响巨大。康复训练的开展能够加快患者神经细胞和突结构恢复,避免神经细胞发生坏死,可保护神经细胞[5]康复训练可促进缺血组织周围功能重建,大脑损伤区域得到改善,对病灶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扩张,利于形成新生血管,使脑代谢和循环水平得到改善。康复训练还可促进神系统基因与蛋白表达,受损的脑细胞代谢和营养水平得到改善,神经细胞功能明显恢复[6]作业疗法属于常用的康复训练模式,经不同的作业训练方法,改善患者肢体不同功能,各种方法存在相应的特点,作业疗法开展主要依赖治疗师指导,康复训练需依据个体状态调整计划。

低频电刺激具有操作方便、无痛、无创、无不良反应的特点,会使脑卒中患者脑神经可塑性提升,进而更好地改善肢体活动能力,对运动皮质功能进行刺激、增强,加快皮质活动。此研究显示,观察组康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开展低频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干预后,患者肢体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通过训练对大脑中神经元进行刺激,使功能重建,脑神经功能恢复[7]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ADL评分、上肢功能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P0.05)。因以往作业疗法主要对手部、上肢进行动作训练,患者主动性较差,过程较为枯燥耗时以及单调,并且长时间训练很容易使得患者厌倦训练,并且易对自己失去信心,治疗时的工作量较为繁琐,易疲劳,训练的有效率较低[8]。低频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应用效果显著FES可使肢体活动能力和神经缺损功能予以改善,利于肌肉信息、关节信息更好的传入,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运动视觉反馈,进而直接对运动点进行刺激,提升肌肉收缩能力,结合作业疗法可在平常生活中获得自身、运动感知,提升患者肢体功能活动能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提升[9]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给予低频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治疗,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启良. 脑卒中评价与脑卒中病损评价表(SIAS)[J].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1998, 4(3):102-106.

[2] 薛凯文, 刘翔翔, 张泽宇,等. 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反应性研究进展[J]. 康复学报, 2022(4):032.

[3] 屈铁军. 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B08):1.

[4] 蔡业峰, 贾真, 张新春,等.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1(7):494-494.

[5]闫笑笑.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23,27(2):148-150.

[6]乔魏,刘苏,王莹,等.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腹肌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1):104-109.

[7]刘华,徐冬梅,邓小渝,等.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对肌张力恢复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5):1114-1117.

[8]王栋毅,贾晓涛,杨艳.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重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8):141-142.

[9]许胜,乔玲,沙海燕,等.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1(18):102-1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