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时代启示
摘要
关键词
毛泽东 调查研究 时代启示
正文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是践行和推动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新时代新征程,重温学习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毛泽东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从事社会调查特别是农村调查的开拓者、实践者、倡导者,他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例如,青年时代的游学法,后来的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会议调查、蹲点调查、重点调查、试点调查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召开座谈会,二是听取汇报。
毛泽东认为召开座谈会的方法需要处理好几个技术性问题。一是注意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根据调查内容找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例如,在寻乌调查中,调查对象全面,具有典型性。直接参加调研的人员共 11 人,包括基层干部、知识分子、商人、农民、小地主,有城区人,有乡下人,有年轻人,有上年纪的人,既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广泛代表性,又考虑到他们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以寻乌城作为调查对象具有典型代表性,“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二是提前准备好调研提纲。例如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倡导作社会经济调查,就要找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事先要准备调查纲目。担任领导工作的要亲自作调查,口问手写,同到会人展开讨论,假手于人是不行的。他强调开调查会的作用说: 这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1]。三是调查研究的正确态度。毛泽东强调说,要使实际调查得到大的益处,必须恭谨勤劳,“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否则,人家不讲真话,了解不到真实情况。毛泽东强调要和群众做朋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要是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形成了自己听取汇报的方法。一是实地调研基础上听取汇报。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一五”计划的实施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建设也出现一些问题。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总结经济建设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毛泽东离京考察,沿途找地方干部谈话,开展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2月,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毛泽东用两个半月时间听取中央工业、农业商业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经过反复研究思考,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个问题和矛盾,提出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与矛盾的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是组织调查组赴各地调研。例如,为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1961年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毛泽东在会上呼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成为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毛泽东要求各级党委负责人亲自做调查研究,“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三是听取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汇报。毛泽东经常通过亲友来京、往来信件、身边工作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如1953年毛泽东致信他的表侄文九明:“你有关于乡间的意见告我,可以来京一行”。再如1960年河南遭遇饥荒,毛泽东派卫士长李银桥去实地考察,并交代他要帮助当地解决问题,回来如实报告。
二、毛泽东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特点
第一,带着问题做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他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强调不断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毛泽东曾说,他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要依靠自己的亲身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2]
第二,系统周密的做调查。毛泽东在整理出版《寻乌调查》材料时说: “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毛泽东批评那种只反映各种片断社会现象的“狗肉帐”式的调查,不可能明究底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毛泽东主张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不对的”。《寻乌调查》就是这样调查的典型。寻乌介于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
第三,坚持群众路线做调查。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相结合。一是了解群众。毛泽东教育我们党的干部要“察言观色”。1943年冬,鲁中区委书记江华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毛泽东教导他说:“我们的干部,每到一个地方,要察言观色。察言观色,就是看老百姓吃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脸色怎么样,情绪怎么样,通过这些现象的观察,就了解到了群众生活的基本情况。”二是为群众办实事。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迁到沙洲坝。毛泽东了解到村民们吃水一直很难。毛泽东第二天就组织干部战士铺设了一条简易水管,临时解决饮水问题。三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曾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则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3]毛泽东总结调查研究经验时曾说:“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父,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第四,善于分析做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弄清真相,分清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直属各县市长联席会议,雷电从东南屋角穿入会议室内,延川县政府科长李彩云不幸被击中身亡。当天安塞县一位老农民的驴也被雷电击死。老农又哭又骂:“老天爷不长眼,你咋不打死毛泽东?要打死我们家的驴?”毛泽东听说老农的骂声后思考: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工作和政策有毛病。毛泽东从群众的骂声中想到了民生,他派人去调查了解原因知道有的老百姓负担不起征公粮任务,产生了不满情绪。毛泽东马上建议征粮由20万担减到16万担。同时,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百姓负担。
三、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时代启示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尤其是毛泽东同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方法,为我们更好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科学指导。”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理论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工具,这一理论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坚持系统观念,提高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调查研究是找到破解问题办法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毛泽东告诉我们,做调查研究要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对于如何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调查研究工作要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认识和分析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意事物发展的动向,持续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上下功夫,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第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调查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始终对人民群众关心备至,对人民拥有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他把调查研究的过程看作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过程,在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这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遵循。
第三,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调查研究取得实效。毛泽东曾指出:“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是瞎说一顿”。[4]毛泽东同志总结出的一套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运用。例如,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会议调查、蹲点调查、试点调查、报纸刊物信息调查方法等等。继承和创新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特点和本质,将有助于推进调研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3]《<农村调查>序言二》,《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6-17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作者简介:王立梅(1976—)女,汉族,吉林榆树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干部培训部主任、教授。中央党校党史党建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