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教学内容课程改革
正文
在全球加速向网络化、数字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网民数量强劲增长。2021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超过10亿,手机用户突破16亿大关,网民每天都在进行相应的网络活动。新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日新月异,网络舆情信息呈现矩阵式增长。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军校学员对涉军舆情线索的敏感度,拓展其舆情监测、研判、应对、引导等综合能力,是军队院校舆情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军校学员对舆论场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缺乏,面对遂行任务中的舆情风险,他们需要增强舆情素养,掌握舆论主动权,提升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目前军队院校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课程更是缺乏,仅有个别院校开设了关于舆情内容的课程。针对目前开设的舆情课程,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理论课程,而将大数据处理融入到新媒体分析及应对还很欠缺,这也是军队院校《网络舆情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的新问题。本文结合立足实战化应用,探索军队院校网络舆情课程的建设。
一、网络舆情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军队院校科学文化模块的一门选修课程,旨在提高学员舆情素养,培养学员网络舆情研判、应对的能力,为学员首次任职打牢科学文化基础,对培育学员良好的人文涵养起到支撑作用。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本课程以军队院校学员任职需求为基础,培养其舆情素养和处置突发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理解网络舆情的源流、概念、特征、传播机理以及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研判的流程、方法,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的原则、技巧及舆论战策略战法的运用;建立对信息时代网络舆情重要性与复杂性的认知。重点是让学习者具备深厚的网络舆情理论知识,从而为舆情处置与引导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能力目标
自媒体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舆情实践的传播模式。因此,作为新时代网络红军要能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军地发生的各种舆情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能够有效应对负面舆情,进而达到降低遂行任务中的舆情风险的目的。
3.素质目标
新媒体时代不仅要提高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网络舆情素养,还要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流中,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二、分析网络舆情课程现状
当前,网络舆情课程倾向于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员了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舆情传播路径,掌握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引导与应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员具备一定的舆情认知。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讲授为主,学员缺乏自我思辨的过程。由于课程建设条件有限,对相关分析技术的掌握不足,且与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相脱节。主要表现如下:
1.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虽然在舆情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融入一定数量的舆情事件,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很欠缺,因此,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2.舆情课程的学习,需要结合舆情监测技术,因此给学员提供良好的舆情监测平台成为必备条件。目前,教学硬件不齐全,舆情监测系统软件不够完善,只能注册公共的舆情系统软件来学习,因此,当前舆情学习的教学设施与环境不理想。
3.网络舆情经典教材缺乏,特别是具有军队院校特色的 舆情教材仍处于一片空白,因此理论和实践无法很好的结合。一本系统、完善的囊括新闻传播学知识、面向军队院校的网络與情教材需要深入探索。
4.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且网络舆情事件源于社会生活,课程内容和现实密切关联,讲授时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但是与军队实际舆情工作有所脱节,因此要加强理论与军队院校岗位任职的结合。
鉴于本课程存在以上的教学现状,遂希望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修订以实战为依据且高于实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更好掌握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的技能,提升学员的舆情素养,为涉军舆情工作赋能。
三、网络舆情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舆情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教学理念
立足学员舆情素养培养需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强调“立德树人”,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员正确认识社会舆情发展规律,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将爱国主义、道德培育潜移默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注重“为战育人”,精选涉军教学案例,针对学员任职需求展开教学,引导学员建立对网络舆情社会影响的认知,降低遂行任务中的舆情风险。从学员的日常媒介参与经验出发,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军队舆情工作实务选取应用性强的参考资料进行拓展。
2.内容设计
本课程分为六章,前三章节注重理论讲解,通过对舆情概述、网络舆情传播机理、网络舆情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等内容的学习使学员建立起该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框架,理解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应对与引导的必要性。第四、五章注重实务分析,结合现实案例剖析网络舆情监测、研判的流程、方法,应对与引导的原则、技巧。第六章通过学习舆论战的内涵、作用等内容,解析近年来的国际国内经典舆论战案例,理解当下舆论战的形态特征与策略战法。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专业知识、思政教育与军队特色的有机统一。
序号 | 内 容 | |
1 | 舆情概述 | 舆情溯源 |
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 ||
舆情事件的界定 | ||
2 |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 | 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 |
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 ||
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 | ||
3 | 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 | 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 |
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 | ||
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 | ||
4 |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研判 |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 |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 ||
网络舆情报告 | ||
5 |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 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
发声与沟通技巧 | ||
媒体服务 | ||
意见领袖与议程设置的运用 | ||
谣言治理 | ||
6 | 舆论战 | 认识舆论战 |
舆论战案例解析 |
3.教学策略
启发学员观察社会网络舆情现象、提出问题,鼓励自主探究式学习,引导学员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讨论及课后资料查询等方法解决问题,达到强化课程学习效果、提升网络舆情素养的目的。
注重学员“网生代”青年、社会舆情事件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身份特征,采取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授课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部队实际,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推动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应对实践,适当创设舆情危机场景,结合教学重难点恰当设置问题,引导学员代入身份,深入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讨论,拓展学员实训感受和学习体验,提升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小结
网络舆情概论课程作为一门舆情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舆情素养培养需求与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引入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研究热点,结合军队网络舆情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学员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员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的数据获取与智能分析;教学模式方面,采用授课和实践相结合,融入鲜活舆情案例,让理论知识更加具象化,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兴趣与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蔚华,徐发波.网络舆情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2]芦珊.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3]秦名娟.网络舆情课程考核形式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4).
[4]徐迪.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实践的可行性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