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脑梗塞;护理;价值
正文
临床将脑部血供出现障碍,导致局部脑子发生缺氧缺血情况,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的疾病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梗塞[1]。该病是一种突发疾病,发生的年龄段较广,但在中老年群体中较常见,且一旦发病,脑组织坏死情况及血栓部位具有较大的差异性[2-3]。该病的特点是发病较急,以语言功能障碍、半身不遂、智力障碍、猝然昏倒等为主要表现,给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于患者而言,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从而促进康复[4]。本文则探究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脑梗塞护理中的价值,现做以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选取主要共60例脑梗塞病例,就诊于2019.01~12内,试验以双盲法进行分组比对,以两组(30例/组)的形式开展试验。年龄项目:49~72岁内;均龄项目:乙组(68.9±9.5)岁,甲组(69.2±9.8)岁。性别(男/女)项目:甲组为16/14,乙组为17/13。发病至入院间隔时间:1~4h;均值项目:乙组(2.6±0.7)h,甲组(2.7±0.8)h。明细调查完毕,均予以入组分析,同类比对后两组显示P>0.05。试验两项要求:伦理通过要求、参与自愿要求。
入选要求: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并确诊;资料齐全;家属及患者均知情并签字;发病突然,症状有失语、偏瘫等。
排除要求:精神异常;意识不清;认知障碍;资料缺失或不完整。
1.2方法
甲组应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监测体征情况、观察病情、用药干预、心理干预、生活干预等。乙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体:(1)心理疏导:由于疾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不便,大部分患者不能适应,极易出现负性情绪。因此护士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耐心聆听主诉,仔细解答患者疑问,并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讲解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其出现不良情绪原因,采取个性化针对性措施进行心理疏导,不仅稳定其情绪,还树立治疗信心,增加依从性。(2)生理干预: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指导,禁止使用仰卧位,若患者采取侧卧,则垫高肩部,让上肢自然伸直,并在两侧放置;帮助患者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形成,频率为白天每2h翻身1次;夜晚4h1次。此外,注意患者的身体清洁,保证身体干燥。(3)早期锻炼:当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时,可实施早期锻炼,锻炼的内容主要以洗澡、如厕、穿衣等日常生活锻炼为主;还可给予患者肢体锻炼,如四肢屈伸、关节活动等,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指导行走、站立等锻炼。(4)康复锻炼:康复锻炼以力量训练、关节活动、认知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为主,语言功能从读单子开始,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并对咀嚼、吞咽等训练进行指导。指导患者使用筷子夹东西,以训练关节活动能力。当提升肌肉能力后,开始进行负重锻炼,如四肢负重练习。家属或护士在康复训练全程中陪同患者,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1.3评估项目
对比肢体(FMA)、语言功能[5]评分(以Fugl~Meyer量表为工具,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以100分为满分,分别以上肢33项(66分)和下肢17项(34分),障碍程度:无100分,轻度96~99分,中度85~95分,显著50~94分,<50分为重度,分值越高功能越好。)、SF-36评分(以SF~36量表为工具,评估因子包括社会、躯体、情绪、生理等4项功能,各项均满分100分。)及满意水平(试验后以自制问卷为工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填写相关选项或自行打分,总共有3项结果,分别为十分、不满意、比较,统计各项占比。)。
1.4数据分析
分析目标为1.3中项目,分析各类数据期间,所用工具为22.0最新版本的SPSS,开展的方式与形式:计数类分别为x2值、[n(%)],计量类分别为t值、(),统计值P<0.05,则有一定意义或价值。
2.结果
2.1比对FMA、语言功能评分
比对两组肢体、语言功能评分,甲组评分较低,而乙组评分较高(P<0.05)。见表1。
表1:比较FMA、语言功能评分(,分)
组别 | n | FMA | 语言功能 | ||
试验前 | 试验后 | 试验前 | 试验后 | ||
乙组 | 30 | 29.1±3.6 | 51.6±5.9 | 49.1±2.1 | 74.7±5.2 |
甲组 | 30 | 29.0±3.5 | 36.3±4.1 | 48.9±2.2 | 59.4±3.2 |
t值 | 0.164 | 6.577 | 0.152 | 6.467 | |
P值 | 0.824 | 0.000 | 0.873 | 0.000 |
2.2比对SF-36评分
比对两组SF-36评分,甲组评分较低,而乙组评分较高(P<0.05)。见表2。
表2:比较SF-36评分(,分)
组别 | n | 社会功能 | 生理职能 | 情绪功能 | 躯体疼痛 |
乙组 | 30 | 81.3±5.1 | 80.3±4.3 | 88.7±2.4 | 82.1±3.5 |
甲组 | 30 | 72.2±4.2 | 70.4±3.9 | 72.7±3.1 | 70.3±2.9 |
t值 | 4.671 | 5.433 | 5.865 | 5.877 | |
P值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3比对满意水平
比对两组满意水平,甲组满意程度较低,而乙组满意程度较高(P<0.05)。见表3。
表3:比较满意水平 [n(%)]
组别 | n | 十分 | 不满意 | 比较 | 总体(%) |
乙组 | 30 | 20(66.7) | 1(3.3) | 9(30.0) | 29(96.7) |
甲组 | 30 | 17(56.7) | 5(16.7) | 8(26.7) | 25(83.3) |
x2值 | 6.473 | ||||
P值 | 0.000 |
3.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症状较复杂的疾病之一,轻症患者发病前表现不明显,可能以眩晕或肢体瘫痪为主要表现,而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急性昏迷、肢体瘫痪等症状[6]。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脑水肿、失语、昏迷、偏瘫、意识模糊等,还会导致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心肌梗死等。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是脑部局部组织血供障碍,血液成分改变,血管壁发生变化,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造成脑部动脉血供不足。该病引发的病变情况及功能障碍情况与血供不足的时间和快慢息息相关。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经过科学治疗,恢复正常患者可达10%,大部分患者会留下不用程度的后遗症,如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给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使生活质量下降[8]。因此做好护理工作,能有效促进功能恢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生理干预、早期锻炼和康复锻炼,不仅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还能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率,促进康复[7]。本文中,比对两组肢体、语言功能评分,甲组评分较低,而乙组评分较高(P<0.05)。比对两组SF-36评分,甲组评分较低,而乙组评分较高(P<0.05)。比对两组满意水平,甲组满意程度较低,而乙组满意程度较高(P<0.05)。
综上,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脑梗塞护理中效果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肢体及语言功能,还能提升生活质量,提高满意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丽娜.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22):149-150.
[2] 赵林,李娜,李红梅. 脑梗塞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J]. 系统医学,2021,6(16):188-190,198.
[3] 杨旸.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4):148,150.
[4] 徐玲玲.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2):357.
[5] 杨佳佳.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系统医学,2019,4(8):157-159.
[6] 张燕苓. 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2,32(26):127-129.
[7] 田素春. 脑梗塞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J]. 药店周刊,2022,31(4):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