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经验
摘要
关键词
重症监护;综合康复护理;神经外科;并发症
正文
前言: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情稳定性差,并发症风险较高,患者ICU入住期间肺部感染、谵妄、下肢DVT、营养不良、机体衰弱等风险较高,针对该类患者实施神经外科ICU监护的目的是促进风险防控,加速患者康复,降低病死风险,促进患者预后[1]。长期制动较易导致患者获得性衰弱,影响患者身心健康[2]。综合康复护理是结合早期康复护理与综合护理模式,针对患者实施全方位强化干预,预见性防控风险,以期改善护理质量。本文从2021年8月~2022年7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中选取71例,说明综合康复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71例神经外科治疗患者,均符合ICU入住指征,A组35例(综合康复护理),性别:男/女=20/15,年龄(37~81)岁,平均(50.67±9.12)岁;病程(3~20)d,病程(15.21±3.14)d;其中脑血肿6例,动脉瘤8例,脑肿瘤9例,其他12例。B组36例(常规ICU护理),性别:男/女=19/17,年龄(39~80)岁,平均(50.71±9.09)岁;病程(4~19)d,病程(15.24±3.12)d;脑血肿7例,动脉瘤9例,脑肿瘤10例,其他10例。资料可予分析(P>0.05)。
纳入标准:(1)神经重症疾病确诊;(2)神经外科ICU入住;(3)监护人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心脏病等重症脏器疾病;(2)血流动力学异常;(3)精神、智力障碍;(4)资料不全;(5)ICU入住前合并下肢DVT或肺部感染。
1.2方法
B组行常规护理:动态体征监测,及时发现血压、心率等异常,第一时间急救处理。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级,根据风险等级护理排班,加强护理巡视。针对清醒患者进行护患沟通,分析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在陪护下适时适量活动。遵医嘱饮食、用药,常规风险防控。
A组基于B组行综合康复护理:(1)团队组建:构建综合康复护理团队,由主治医师、营养师、心理医师、康复医师、高年资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定期进行患者情况讨论与临床干预方案优化。(2)护理培训:护士定期综合康复护理培训,提高护理风险评估和防控能力,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完善专业素质。专业培训进行沟通技巧、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用药不良反应监控、肺部感染防控、谵妄防控、法律知识等专业学习,激发护士风险意识。(3)护理质控:完善护理质控表,加强质控管理。通过护理质控系统随时更新不良事件,保证风险事件及时上报,相关事件发生后以止损为首要任务,24 h内召开管理会议,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质控管理采用PDCA循环模式,持续优化护理缺陷,积极完善护理模式。(4)心理干预:分析心理问题、动态评估情绪状态,及时调节消极情绪、疏导心理压力,引导患者积极应对疾病,预防谵妄。(5)体质改善:进行创口护理与疾病监护,同时动态评估日常休养质量,积极调节身体基础状态,综合提升健康状态。根据患者体质基础和病情恢复进度,促进被动运动训练与体质训练,逐步提升体质,促进健康改善。(6)个性化宣教:术前宣教中,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策略性宣教,说明手术治疗必要性,强调术后禁忌,提升患者依从性与能动性,促进护患配合。护理期间阶段性实施宣教,促进患者提高健康知识,缓解患者焦虑。(7)唤醒护理:术后实施人性化早期护理,通过家属沟通科学选择唤醒音乐,或者播放家属声音进行唤醒,定期床边播放,早晚各1次。(8)体位护理:基于康复理论调整体位,采用防足下垂枕垫设下肢,预防足内翻或者足下垂。监测下肢循环状态,改善血液循环,预防下肢DVT。(9)卧床训练:患者取仰卧位,日常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主动意识恢复后,逐步开展主动训练。下肢功能正常患者行神经功能模式自行车运动训练,(20~30)min/次,2次/d。抬高床头30°,患者维持坐位30 min,然后抬高床头40°,患者可稳坐后开展后续训练,依次进行自主翻身训练、躯体移动训练、仰卧训练、坐起训练等。此外进行作业疗法、语言功能训练等。
1.3观察指标
功能状态:(1)肢体功能: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即FMA)进行肢体功能评价,FMA满分226分,FMA评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FMA评分<99分视为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即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含10项问题,总分(0~100)分,ADL评分与自理能力呈正相关,ADL评分≥61分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受到一定限制。(3)《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即GCS)评估昏迷程度。GCS评分分为睁眼反应、言语反应与运动反应,总分(3~15)分,GCS评分与昏迷程度呈正相关。
营养状态:干预前后进行《定量整体主观评估(改良版)》(即MQSGA)评估。分为7方面问题,即饮食、肌肉状态、皮下脂肪、体质量、胃肠道功能、并发症、生理功能。MQSGA评分与营养状态呈负相关。
肺部感染风险:干预前后进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即CPIS)评估,评价6项内容,即体温、24h呼吸道分泌物、气管吸取物、气体交换指数、白细胞计数、X胸片浸润影,(0~2)分/项,总分(0~12)分,CPIS评分、感染风险呈正相关,CPIS评分≤6分显示可停止抗生素用药。
并发症情况:记录ICU入住期间压疮、感染、坠积性肺炎、下肢DVT风险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数据,计量资料(功能状态、营养状态、肺部感染风险)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情况)以率(%)表示,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功能状态
干预前,组间FMA、ADL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A组FMA评分>B组、A组ADL评分>B组、A组GCS评分>B组,两组FAM、ADL、GCS评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FMA、ADL、GCS评分[分,()]
组别 | A组(综合康复护理) | B组(常规ICU护理) | P | ||
阶段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n | 35 | 35 | 36 | 36 | |
FMA评分 | 55.30±8.17 | 90.23±7.41 | 55.26±7.84 | 66.37±6.92 | <0.05 |
ADL评分 | 51.28±4.06 | 87.23±4.50 | 51.32±4.22 | 63.52±5.13 | <0.05 |
GCS评分 | 9.65±3.14 | 14.37±3.25 | 9.70±3.10 | 11.39±2.42 | <0.05 |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2.2营养状态
干预前,组间MQSGA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A组MQSGA评分<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QSGA评分[分,()]
组别 | A组(综合康复护理) | B组(常规ICU护理) | P | ||
阶段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n | 35 | 35 | 36 | 36 | |
体质量 | 3.56±0.87 | 1.61±0.41*# | 3.54±0.82 | 2.98±0.81* | <0.05 |
饮食 | 4.29±0.80 | 2.04±0.46*# | 4.30±0.77 | 3.65±0.42* | <0.05 |
生理功能 | 4.01±0.67 | 1.85±0.42*# | 4.03±0.64 | 2.63±0.44* | <0.05 |
胃肠道 | 4.26±0.69 | 1.82±0.41*# | 4.23±0.65 | 2.89±0.47* | <0.05 |
并发症 | 4.06±0.78 | 1.25±0.27*# | 4.09±0.72 | 2.42±0.70* | <0.05 |
皮下脂肪 | 4.10±0.65 | 2.01±0.48*# | 4.06±0.61 | 3.04±0.35* | <0.05 |
肌肉 | 3.23±0.60 | 1.89±0.46*# | 3.25±0.62 | 2.21±0.45* | <0.05 |
总分 | 26.56±2.74 | 13.39±3.04*# | 26.59±2.70 | 19.06±3.56* | <0.05 |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2.3肺部感染风险
干预前,组间CPI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A组CPIS评分<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PIS评分[分,()]
组别 | A组(综合康复护理) | B组(常规ICU护理) | P |
n | 35 | 36 | |
干预前 | 5.42±0.43 | 5.45±0.40 | >0.05 |
干预后 | 3.63±0.41 | 4.72±0.36 | <0.05 |
2.4并发症
A组发生率(2.86%)<B组(1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并发症情况[n,%(n)]
组别 | A组(综合康复护理) | B组(常规ICU护理) | P |
n | 35 | 36 | |
压疮 | 0 | 1 | |
感染 | 1 | 3 | |
坠积性肺炎 | 0 | 1 | |
谵妄 | 0 | 1 | |
下肢DVT | 0 | 1 | |
发生率 | 2.86(1/35) | 19.44(7/36) | <0.05 |
3讨论
重症神经外科患者以脑部疾病患者居多,患者致残、病死风险较高,在及时治疗同时必须予以科学护理干预,给予专业临床支持,促进治疗顺利生效,防控不良因素影响,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常规ICU护理模式虽然可满足ICU患者基本护理需求,但是在防控并发症方面效果较差。综合康复护理是针对患者康复护理需求构建多学科全方位护理干预模式,尽可能发挥护理干预的积极作用,促进患者顺利康复[3]。
本次研究中,功能状态显示,A组干预后肢体功能改善,自理能力提升,昏迷程度减轻,B组与之相比功能状态改善幅度较小。经过分析认为,A组加强机体状态动态评估,针对患者健康状态及时开展科学康复护理,通过综合性干预手段,促进患者状态改善。
营养状态显示,A组通过多样化干预,患者体质量与饮食状态较好,生理功能与胃肠道功能得到调节,皮下脂肪与肌肉状态改善,并发症防控效果较好。B组可见一定改善,但是A组营养干预比较理想。经过分析认为,A组根据患者实际恢复进展实施预见性营养调节和健康管理,因此营养状态得到科学调节。
肺部感染风险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均存在显著肺部感染风险,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后,两组均可见感染降低。组间比较显示A组风险防控效果较好。综合康复护理针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综合管理,促进风险防控。
并发症情况显示,A组未发生压疮、谵妄、下肢DVT或坠积性肺炎,仅发生1例感染。B组不仅发生上述并发症,而且感染发生率显著增高。该结果表明,A组较之B组,更有效地防控了并发症,更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
医学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神经系统疾病或创伤较易引起神经元组织受损,通过科学康复干预可促进受损神经元组织修复,缓解脑部神经损伤,从而缓解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肢体、语言、意识状态等,改善机体功能。综合康复训练是以早期康复训练为基础,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物理康复训练方案,科学开展早期活动,促进身体机能优化,针对性加以外界积极刺激,以期恢复肌肉供血,预防脑组织萎缩,促进自理能力恢复,提高肢体灵活性等。神经外科术后3个月内是机体恢复关键时期,此时期肢体训练、神经功能训练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预后具有显著作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卧床期间活动量不足,同时受到疾病不良影响,较易发生便秘、压疮等情况,下肢DVT风险较高。ICU治疗期间常见谵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应制定前瞻性措施,综合评估患者ICU治疗风险,全面开展护理干预,及时实施康复训练,同步进行营养调节,预防ICU获得性衰弱,从而改善患者预后[4]。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对于神经重症外科患者积极影响显著,可改善患者机体功能与营养状态,预防肺部感染,有效防控并发症,促进患者ICU入住期间安全治疗,改善健康状态,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勤,朱金君,陆金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21,14(05):438-440.
[2]骆苗虹,张瑜君,林雅红.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联合预警分级护理在神经外科手术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2,29(02):105-108.
[3]魏慧莹,邢爱华,吴月君.针对性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拔管后气道狭窄反复肺部感染的护理效果[J].现代养生,2021,21(24):98-100.
[4]刘志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临床上用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评《营养护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2):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