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在动静脉置管溶栓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溶栓导管固定保护套;置管溶栓;护理安全
正文
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期 DVT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CDT技术的日臻成熟,DVT治疗有了长足进步【1】。置管溶栓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将动脉(静脉)溶栓导管选择性地插入动脉(静脉)血栓内,顶端封闭,通过侧孔,减少了药物直接入血的几率,增加血栓与药物接触面积,并且通过持续快速经导管泵入尿激酶于血管内血栓处,提高局部血药浓度,发挥持续而强有力溶栓作用。经导管溶栓治疗作为一种基本的介入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于下肢动静疾病及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溶解血栓,也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减轻下肢动静脉血栓性坏死,减少再栓塞的发生率, 以避免截肢及病死【2】【3】。
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的设计理念来自于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既往有患者在留置动静脉导管溶栓治疗过程中,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动/静脉导管是整个溶栓治疗的唯一通道,复查患者血管彩超发现存在管道脱离血栓位置的现象。同时患者术后细长的溶栓导管固定方法多为纱布或者塑料袋包裹体外的溶栓导管,存在以下弊端:患者出汗、肢体移动时导致固定的胶布卷边脱落,无法完整固定;
管道外露过长可能存在的风险有:管道脱管、折管、断管;纱布或者塑料袋子长期紧贴皮肤,有院内压疮发生的风险,压力性损伤造成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下降,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和经济负担【4】,同时影响患者床上活动、舒适与美观。目前,国内业界对该管缺乏规范、专业、统一共识的安全管理指引。管道护理环境不佳、置管标识欠清晰等问题在病房中也层出不穷,给患者与医护人员均带来极大麻烦【5】,无论是对患者的管道安全,还是护理观察、控感标准、管道识别都存在很大的患者安全隐患问题,假如管道护理不佳,直接影响医疗技术的实施。据相关临床研究发现,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与患者的临床疗效呈正比,而高效、优质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6】。对此,医护共同探讨导致动/静脉溶栓导管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关键在于临床缺乏既能有效固定、又能让护士快速准确辨识动/静脉导管,并能有效进行及时观察,而又不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医源性损伤,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故进行了以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我区16例置管溶栓患者。纳入标准:留置溶栓导管患者并进行置管溶栓;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纳入对象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7.44±13.24岁,动脉置管8例,静脉置管8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下肢置管15例;留置溶栓导管时间最短1天,最长14天,平均4.25±3.01天,其中有6例患者溶栓后进行二次手术,其中1例患者行左大腿中下段截肢溶栓术,1例患者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2例患者行切开取栓术,2例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均康复出院。对照组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动静脉置管溶栓患者1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纳入对象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5.81±12.91岁,动脉置管7例,静脉置管9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下肢15例;留置溶栓导管时间最短0天,最长8天,平均4.88±2.53天,其中有8例患者溶栓后进行二次手术,其中2例患者行小腿下段截肢溶栓术,1例患者行二次置管溶栓术,5例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均康复出院。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备案。
1.2方法
1.2.1 制作与特点
(1)材料选择: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的材质选择品质棉质布料作为首选,棉质材料易浸泡消毒或者用床单位臭氧毒机消毒也可以达到感控要求【7】,可反复使用,符合感控要求,符合感控要求;同时透气柔软,也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及防过敏性;
(2)观察窗设计:该观察窗便于观察穿刺口敷料是否干洁,有无渗血渗液,实用便捷;
(3)颜色选择:按照专家共识的动、静脉国际颜色标准,凸显了专科的国际化和现代管理技术,便于病情的观察和区分【8】。
(4)固定材料选择:①弹性松紧带:经久耐用,可水洗,操作简单,轻松穿戴;②选择有洞的弹性松紧带,用纽扣连接固定的设计,可根据患者患肢的周径大小进行灵活固定,任意加长,方便使用,轻松调节;③新型魔术贴:经久耐用,不掉毛,粘贴安全牢固;
(5)拉链式开口:方便观察,节约时间;选用最小码隐形拉链设计,避免了拉链头与皮肤的接触,引起患者不适,且拉链的材质是塑料,不影响浸泡消毒。
1.2.2 使用方法
(1) 患者术后返病房后,由管床护士将溶栓导管识别固定保护套的观察窗由尾端向穿刺口方向,穿过体外的溶栓导管,至穿刺口敷料处;然后将体外的溶栓导管梳理并包裹在保护套内,用魔术贴妥善固定;接着分别将弹性松紧带固定在患肢上,调节松紧适宜,扣上纽扣;最后操作完成,适当整理。
(2)做好床边交接班,妥善固定保护套,检查患者患肢皮肤,尤其是弹力绷带纽扣处,预防压疮的发生。
(3)用药护理及观察:抗凝溶栓治疗最主要并发症是出血,交代患者在置管溶栓期间观察有无出血现象发生,例如,皮肤黏膜、鼻黏膜、牙龈及大小便出血等。女患者观察有无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以及观察切口渗血、引流管的颜色、量。还要做好安全宣教,防止患者身体与硬物碰撞,延长穿刺点压迫时间。
(4)做好管道自护健康知识宣教,特别是翻身活动时避免管道受压反折。
(5)用物处理 溶栓导管识别固定保护套由专护理人员操作使用,他人不得随意使用;溶栓导管识别固定保护套一人一用,使用后浸泡消毒,一人使用超过7天需清洁消毒。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采用t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管道留置时间
统计两组患者管道留置时间
表1:两组患者管道留置时间
例数 | 时间 | |
对照组 | 16 | 4.88±2.53 |
实验组 | 16 | 4.25±3.07 |
2.2 敷料渗血渗液次数
统计两组患者人均敷料出现渗血渗液的次数
表2:两组患者人均敷料出现渗血渗液的次数
例数 | 次数 | |
对照组 | 16 | 3.88±1.42 |
实验组 | 16 | 1.25±1.31 |
2.3管道脱管折管率
统计统计管道脱管折管率
表3:两组患者留置管道脱管折管率
例数 | 次数 | 折管率 | |
对照组 | 16 | 1 | 6.25% |
实验组 | 16 | 0 | 0 |
2.4患者和护士满意度
自制调查问卷,患者问卷包括使用保护套的皮肤舒适度、隐私保护、床上活动的灵活度;护士问卷包括交接班暴露时间及护士操作便捷性。
使用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后患者自觉皮肤舒适度没有影响,无诉压红以及痒感;隐私保护方面的做法也是得到了患者认可;虽然留置管道后患者床上活动明显受局限,但对保护套的固定方法还是放心的,患者均可自主床上翻身活动,无需家属协助,患者平均满意度达到98.45%。
护士采用问卷星形式填写满意度问卷,使用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后护士床边交接一例置管溶栓患者的时间可平均减少5min以上,治疗过程中需要连续泵入药物,要分清溶栓导管和鞘管并及时换药,使用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后护士续接一组药物的时间可平均减少2min以上,同时敷料渗血渗液明显减少,护理人员从职业暴露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避免血制品伤害,减轻工作压力[9],使管道护理操作更为便捷,取得了护士的一致好评。
3 讨论
实验组16例患者使用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没有发生脱管折管现象,保证了医疗安全,确保治疗效果;同时护理过程中也体现了护士的人文关怀,传统的纱布胶布固定需要在患者皮肤上贴胶布,且每天需要动态观察患者肢体变化,需要测量腿围,每天会频繁更换胶布,尤其是撕胶布是会增加了患者的不适,加上不可避免的会留下很多胶痕在患者肢体上,不够关心患者,且交接班或更换药物时管道长,梳理耗时,导致患者皮肤暴露时间长,使用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后不需要胶布固定,弹力绷带固定不仅舒适且易调节,可随时打开,便于测量腿围等操作,保证了患者皮肤舒适和整洁,同时减少皮肤暴露的时间,将护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职业认同度及获益感[10-11]。
实验组患者的人均每日敷料出现渗血渗液的次数较对照组减少,虽然与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溶栓药药物的溶度和速度有关,但是与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的使用也不排除有一定的联系。使用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后护理人员能便捷的通过穿刺口开窗口及时发现穿刺口有无渗血,提醒医生及时换药,大大减少了大面积渗血渗液的频次,减少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护士使用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后减少了交接班的时间,对于当下护士执业现状来说是有利的,护士工作负荷大,管道护理耗时耗力,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的使用在节约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12]。
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主要是针对下肢溶栓的管道固定,对于部分特殊部位置管溶栓手术患者,溶栓导管固定识别保护套虽然设计了可以加长部分,但是却在的灵活性方面有所欠缺,是进一步完善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伍淑文,马延召,苏连花.广东省深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护理实践专家共识[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1(03):176-178+191.
[2] 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4] 刘宏锦,位珍珍,施永勤,等.我国近十年压力性损伤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2,38(05):329-333.
[5] 王威,王玲,马晗.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ICU患者管道安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3):21+66.
[6] 张珍香,林金香,何丽琴,等.精细化管道护理干预在ICU患者中的应用与影响[J].中国
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1):158-161.
[7] 黄偌颖,罗影殊,张娟胜,等.臭氧气体穿透棉织物杀菌效果试验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31(01):14-17.
[8] 何乾峰,李娜,张雪萍,等.颜色分类标识在动静脉置管外瘘导管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06):541.
[9] 孙建华,汤彩虹,蒋永红,等.一种新型骨牵引针保护套在骨牵引术病人中的临床应用[J].循证护理,2022,8(04):556-558.
[10] 张儒涵,淮盼盼,薛俊琳,等.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8,10(06):538-541.
[11] 方玉美,杨韦玲.人文关怀护理对手术室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05):585-587.
[12] 梁百慧,张洁,方森,等.护士职业环境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09):24-26.
作者简介:毕亚敏,女,汉族,本科,主管护理师,至今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工作八年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