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彝医护理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中彝医护理;神经根颈椎病; 措施;成效
正文
神经根型颈椎病会导致患者的颈部出现疼痛和僵硬等不适症状,致使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典型症状为颈项部疼痛僵硬,上肢出现窜痛,肩臂与手指麻痛等,它有着较高发病率和复发率。相关文献指出,在颈椎病当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超过60%,大部分患者为中老年人,男性患病率比女性要高,受伤位置主要在C5/C6 节段[1]。近些年以来,随着电脑及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颈椎病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发病人数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机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中医通过病人的症状、舌苔及脉象将颈椎病分为三个证型。即风寒证、风痰湿阻证、气血不足证。我科室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表明,中彝医护理在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中有明确的效果。
1 中彝医护理
彝医药学包含彝族人民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起源于彝族祖先对自然和疾病的观察和总结,特别是对太阳运动的观测、记录和总结。因此,彝医药理论起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八卦。彝医药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彝医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用药知识。现代科学发展至今,彝医药的作用依旧不可或缺,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的部分理论依据来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2]。中彝医护理是与中彝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它既是中彝医学的组成部分,又是护理学的组成部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更体现了中彝医临床护理技术的特点与重要性。通过运用中彝医的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的中彝医思维,实施病情观察、临证施护、情志调护、饮食调理、健康指导的护理服务;通过中彝医文化,增强人文光怀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独立、规范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彝医临床护理服务。科室从患者的饮食、起居、用药、中彝医特色治疗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护理,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中彝医特色护理
2.1情志护理: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概括了人们的基本型态、情绪、感情、等心理活动。中医认为,情志不遂也是诱发颈椎病主要原因,而中医情志护理可以起到有效治疗效果。要预防七情致病,就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乐观,避免七情过激。中医情志护理是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社会心理活动,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疏解郁结,从而使患者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调和,促使疾病早愈。向患者介绍疾病病因、进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切实体会到被理解、被关爱,获得尊重,与此同时,尽最大可能给予患者必要的生活帮助,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鼓励引导家属加入护理的行列中。
2.2 中彝药给药护理:中彝药作为数千年来主要的防病治病手段,在治疗颈椎病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中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舌苔脉象辩证论治,使药物作用于人体脏腑、经络,从而调节人体的根本。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一般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和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病情不同,辨证不同,饮食禁忌也有不同,如寒性忌食生冷类食物、清凉类饮料等;热性忌食辛辣、油腻、油炸类食品。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3次服用,每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临床用药时间可根据病情增减。凡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中彝医根据辩证选择口服的中彝药,风寒证,治法:温经活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中彝药成药:活血通络胶囊、甲珠胶囊、葛根颈舒汤。风痰湿阻证,治法:化痰利湿,舒筋活血通络,中彝药成药:活血通络胶囊,葛根颈舒汤。气血不足证,治法:益气养血,舒筋活络,中彝药成药:加味地黄胶囊,彝龙神韵。
2.3患者的饮食护理:药食同源、医食同源,正确的饮食调护对患者的康复起着促进作用。中彝医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适时定量。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或过饱。过饥可使气血来源不足,过饱则易伤脾胃之气,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机体消化吸收。食无定时,或者忍受饥饿,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谨和五味,合理膳食。若饮食偏嗜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如生冷食物属寒凉类,过食可损伤脾胃,致使寒食内生,发生泄泻。因此,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寒热相宜,忌肥甘厚味,不可偏食。卫生清洁,重视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食物经胃的受纳及脾的运化才能精微,进而濡养五脏六腑,维系着全身脏腑功能[3]。因此,应注意不可损伤脾胃或加重脾胃负担,同时注意食物应新鲜,注意卫生。辩证施食,相因相宜。饮食调护应注意患者的体质、年龄、症候的不同和季节、气候、地域的差异,把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因症施食、因地施食和因人施食,同时遵循“寒则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调护原则。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根据患者的辩证给予相应的指导。风寒证:宜吃祛风散寒温性之品,如大豆、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食疗方:当归红枣煲羊肉,鳝鱼汤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风痰湿阻证:宜吃健脾除湿之品,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等。忌食辛辣、燥热、肥腻之品等。气血不足证:宜吃益气养之品,如莲子、红枣、桂圆等。食疗方:桂圆莲子汤等。
2.4 患者的起居护理:病室环境适宜,病室必须整洁通风,温度适宜,阳光充足。寒证多畏寒怕风,宜安置于温暖向阳的病房。保持空气通畅,夏季要经常开窗通气,冬季可短时间通风,对身体虚弱或易感受寒邪的患者应盖好被子,缩短通风时间。病室内中要调节好温度,患者注意颈部保暖,根据天气以及具体温度情况进行衣物的增减[4]。顺应四时,起居有常。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需顺应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做好养生保健。顺应四时,慎避外邪,即根据四时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注意自然环境的邪气侵袭机体。如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需加强保暖,不要骤然减少衣服,防止受凉。夏季炎热,人体阳气易于向外发泄,应避炎热。顺应四时,调脏腑阴阳,即春养肝,夏保心,秋保肺,冬保肾。四时阴阳,起居有常,根据四时阴阳消长规律,指导起居护理。如夏季昼长夜短,应延迟午休时间,冬季昼短夜长,应早些熄灯睡觉。春夏晚卧早起,冬天早卧晚起。起居有常,慎避外邪。服药或锻炼后出汗,宜及时更换衣服,保持身体干燥舒适,避免风寒湿邪入侵。医护人员在评估、检查、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治疗、操作时均应保护患者。
2.5中彝医护理技术 中彝药水拔罐治疗技术、中彝药热熨技术、中彝药穴位贴敷技术、耳穴压豆技术等的应用广泛,其作用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淤散结,疏通筋络,通络止痛等作用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可预防疾病,强身保健。常用的穴位有大椎穴、肩井、肩髃 、大柕、天宗等穴位。在我科患者中广泛使用,治疗成本低,操作简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就医成本。另外,还可以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如下:患者取坐位,采用拔伸法及斜板法对颈部进行按摩,医者立其侧位,一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扶于颞枕部,然后缓慢向上发力拔伸,拔伸状态持续 30 s 左右,反复操作 4~5 遍。然后医者立其患侧,指导患者头部略前屈,医者一肘关节屈曲继续置于患者下颌部,手置于头枕部,另一手扶患者肩部,实施颈部向上牵引操作,同时把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5]。
3辩证施护
3.1风湿痹阻型 患者的主要表现为颈部痹痛,反复发作,转侧不利,阴雨天症状加重,恶风,得温痛减。护理过程中注意颈部保暖,嘱咐患者关注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物,避免颈部受凉;饮食遵循祛风通络的原则,可选择千斤拔、猪尾汤等,避免食用动风、湿热之品,如榴莲、荔枝等[6]。
3.2寒湿痹阻型 主要表现为颈部冷痛,转侧不利,疼痛位置固定,静卧时疼痛不减或加重,夜间、受凉痛感明显,得热痛减,大便溏,小便利。护理时做好颈部保暖措施,避免受凉。饮食遵循健脾祛湿、温经散寒原则,可选择大蒜焖羊肉等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7]。
3.3湿热痹阻型 颈部疼痛,伴有一定热感,肢节红肿,情志不畅,口渴不欲饮,大便里急后重。护理阶段,嘱咐患者卧床休息,观察其关节红肿情况,下床活动佩戴颈围及制成;饮食遵循清热利湿的原则,可选择丝瓜瘦肉汤、白果煲鸡汤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较强食物[8]。
3.4气滞血瘀型 主要表现为疼痛剧烈,疼痛位置固定,颈部仰俯困难,痛处拒按。护理时嘱咐患者卧床休息,颈部制动,下床活动佩戴颈围;清淡、易消化饮食,遵循活血化瘀原则,可食用田七煲猪脚筋汤等,嘱咐患者多饮水。
中医辨证施护能够结合患者不同证型,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贯穿于患者治疗全程,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9]。
4健康指导
4.1颈椎病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除疾病本身原因外,与功能锻炼密不可分(1)急性期,颈部制动,避免进行功能锻炼,防止症状加重。(2)缓解期,指导患者在颈托保护下行颈部拔伸、项臂挣力、耸肩、扩胸等锻炼。(3)康复期,可间断佩戴颈围,开始进行仰首观天、翘首望月、项臂争力等锻炼,每天2~3次,每次2~3组动作,每个动作10~15次[10]。(4)各种锻炼动作要缓慢,以不疲劳为度,要循序渐进。颈部的功能锻炼,可以达到锻炼颈项肌肉、疏通气血、促进代谢产物、致病物质排出、缓解疼痛的目的[11]。
4.2体位指导:日常生活指导。(1)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伏案工作时,每隔1~2小时,活动颈部,如仰头或将头枕靠在椅背上或转动头部。(2)座椅高度要适中,以端坐时双脚刚能触及地面为宜。(3)避免长时间半躺在床头,曲颈斜枕看电视、看书。(4)睡眠时应保持头颈部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枕头长要超过肩,不宜过高,为握拳高度(平枕后),枕头的颈部稍高于头部,可以起到良好放松作用[12]。(5)注意颈部保暖,防风寒湿邪侵袭。(6)及时防治如咽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等咽喉部疾病。(7)乘车、体育锻炼时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头颈部受伤。开车、乘车注意系好安全带或扶好扶手,防止急刹车颈部受伤等,避免头部猛烈扭转。
5小结
神经根颈椎病是常见的颈椎病之一,属于主要的颈椎病类型,其突出表现是颈椎椎间盘与四周结构出现退变,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刺激神经根,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多见表现是一侧颈项与上肢产生麻木疼痛。中彝医护理应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有治疗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性能高,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的优点,颇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薛明琴.中医综合护理对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24):4003-4005,4042.
[2]⦅彝医药日历⦆--火母月30日(猴日).云南省彝医医院.
[3刘素蓉,陈晓蓉.中医护理临床实践手册[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35-137,138-142.
[4]王宏玲.颈椎病的临床中医护理对策分析[J].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20-11-13.
[5]申薇,杨莹娟,李瑞娟. 中医情志护理对颈椎病心理情绪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3):116-118.
[6]孟敏杰,李瑞娟,杨莹娟. 中医护理对颈椎病康复的影响[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1):107-109.
[7]姚佳萍,刘小宁,申薇. 中医特色护理对颈椎病患者颈肩痛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回顾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2):101-103.
[8]成海燕,段利冬,何燕,等.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23,61(11):107-109,124.
[9]吴晓佳,肖倩,刘华凤. 中医针对性疼痛护理结合症状管理理论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1):107-110.
[10] 谭上弟,陈宝吟. 中医综合护理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2):231-233,237.
[11] 蔡方杰,林莲.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9):250-251.
[12] 许红梅,余倩颖,王俊英. 中医辨证护理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4):15-16.
作者简介:李永萍(1989年08月-);女;汉族;云南楚雄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康复针推护理工作。
通讯作者:田晓芳(1982年08月-);女;汉族;云南楚雄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康复针推护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