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效果研究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郭微

吉林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13

摘要

目的:探讨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诊疗且行前列腺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60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作为阳性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诊疗且行前列腺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60例老年良性前列腺病变患者作为阴性组。两组患者均行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统计动态增强扫描后两组相关成像参数,并参照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并汇总其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分析其诊断效能,同时观察两组影像学表现。结果:阳性组峰值(579.36±152.76)显著高于阴性组(487.52±142.36),但峰值时间(54.96±11.63s)显著低于阴性组(108.82±38.62s)(P<0.05);阳性组强化幅度(289.63±105.29)显著低于阴性组(421.02±95.64),强化率[(2.42±0.63)%]显著高于阴性组[(1.82±0.43)%](P<0.05);阳性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0.26±0.06)、转移常数[(0.36±0.07)min-1]、速率常数[(0.75±0.12)min-1]显著高于阴性组[0.14±0.04、(0.23±0.09)min-1、(0.54±0.11)min-1](P<0.05)。参考病理诊断结果,动态增强扫描对老年前列腺癌诊断敏感度(85.00%,51/60)、特异度(86.67%,52/60)、准确性(85.83%,103/120)显著高于常规扫描(85.00%,51/60;86.67%,52/60;85.83%,103/120)(P<0.05)。结论: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效果良好,可有效探查前列腺癌病变,与良性病变的成像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可为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在老年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磁共振;3.0T动态增强成像;老年人;前列腺良性病变;前列腺癌;诊断价值

正文


前列腺癌是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需尽早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表现方面,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良性病变存在较多相似性,鉴别诊断难度较大[1]。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探查前列腺及周围组织信息,对于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是前列腺疾病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可立体呈现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常规磁共振扫描仍存在一定不足,对于病变的解析能力不足[2]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是常规磁共振扫描的升级模式,可实现目标区域的多参数、多方位、多功能成像,图像更为清晰准确,并可明确其血供情况,临床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探明该技术应用于老年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本院诊疗且行前列腺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60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和同期检查的60例老年良性前列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GE Discovery 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疗且行前列腺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60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作为阳性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诊疗且行前列腺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60例老年良性前列腺病变患者作为阴性组。阳性组,年龄62~75岁,平均73.42±11.39岁,病程1~8月,平均5.61±2.36月;病灶最大径0.8~4.2cm,平均2.82±1.29cm。阴性组,年龄61~75岁,平均73.42±11.28岁,病程2~8月,平均5.68±2.25月;病灶最大径0.8~4.2cm,平均2.81±1.22cm。两组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在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前完成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可配合完成磁共振检查;患者无肿瘤病史,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内分泌/放射治疗者;合并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禁忌证者;前列腺手术史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原发性肿瘤者。

1. 3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飞利浦,德国)。检查前1天,指导患者无渣饮食,选择腹部相控阵线圈;对盆腔大范围扫描,并行前列腺、精囊腺范围进行扫描,轴位T1W1、T2W、矢状位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WI;观察盆腔内是否病变,检查存淋巴结情况;随后实施DWI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横20~24层轴位),重复时间5100 ms,扩散敏感系数(h值)分别为0、400、800 s/mm2,扫描时间为153s;完成扫描后,由系统自动处理;随后实施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式插人法屏气检查序列,层间距为0.6 mm,层厚为3.0 mm,TE为2.03 ms ,TR为4.39 ms,体素大小为(0.9 x 0.9 x 3.0)mm,单个序列扫描时间为19s; 扫描1次后,经肘前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15 ml钆喷替酸葡甲胺溶液(北京北陆药业,国药准字H20013088,规格12ml:5.63g),注射速率为2.5 ml/s,连续实施7次扫描。影像科资深医师共同阅片,分析两组病变范围情况,并在影像图上勾画出目标区域,通过工作站自动处理数据。

1.4观察指标

1.4.1磁共振参数比较

统计动态增强扫描后两组峰值时间、峰值、强化幅度、强化率,同时记录其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转移常数、速率常数等成像参数。

1.4.2诊断效果评估

统计两组患者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并汇总其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分析其诊断效能,对比常规磁共振成像和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对比两组诊断情况。

1.4.3影像学表现观察

    收集两组患者3.0T动态增强磁共振影像与数据,总结观察老年前列腺癌患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2扫描结果

动态增强扫描显示:阳性组峰值显著高于阴性组,但峰值时间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强化幅度显著低于阴性组,强化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转移常数、速率常数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见表1。

1两组动态增强扫描参数比较(±s)

参数

阳性组

阴性组

t

P

峰值

579.36±152.76

487.52±142.36

4.896

0.022

峰值时间(s)

54.96±11.63

108.82±38.62

5.142

0.018

强化幅度

289.63±105.29

421.02±95.64

6.827

0.015

强化率(%)

2.42±0.63

1.82±0.43

5.023

0.017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

0.26±0.06

0.14±0.04

6.325

0.010

转移常数(min-1

0.36±0.07

0.23±0.09

7.023

0.005

速率常数(min-1

0.75±0.12

0.54±0.11

6.625

0.009

2.2诊断效能比较

参考病理诊断结果,动态增强扫描对老年前列腺癌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显著高于常规扫描(P<0.05)。见表2

2两种扫描模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比较(%,n)

分组

性质

病理组织学诊断(例)

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性(%)

阳性(n=60)

阴性(n=60)

常规扫描

阳性

51

8

85.00(51/60)

86.67(52/60)

85.83(103/120)

阴性

9

52

动态增强扫描

阳性

59

1

98.33(59/60)

98.33(59/60)

98.33(118/120)

阴性

1

59

χ2

5.702

5.526

5.723

p

0.016

0.018

0.015

3.3前列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前列腺癌患者常规MRI扫描可见前列腺包膜完整,形状规则前列腺带状结构异常,外周带内局灶性、结节状低信号,部分患者可见片状信号减低区,部分患者未发现异常信号

周;平扫病灶稍高信号,病灶清晰度不高,部分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患者邻近淋巴结、静脉丛及精囊结构无异常。

动态增强扫描:前列腺癌病灶动脉期多为明显强化,少数强化不明显,静脉期表现为稍高/等信号,平衡期为低信号,SI-T曲线主要为速升速降型;少量持续渐进性强化患者为SI-T曲线为平台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的病灶,静脉期和平衡期均为等信号。

3讨论

前列腺癌为男性特发的恶性肿瘤,是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重要原因,需积极提升其防控水平。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患者预后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因而需进一步提升其早期诊断水平[3]。磁共振对于盆腔脏器的成像效果较好,可有效显示前列腺解剖结构异常,明确其周围组织结构变化,但常规磁共振扫描显示,具有重要的意义[4]。早期前列腺癌病变特异性不足,影像学表现与前列腺良性病变差异较小,诊断难度较大,准确性和敏感性不足,需进一步优化改进该技术,提升其定性诊断准确性[5]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是磁共振成像的重要技术,对常规扫描模式进行了优化,可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方法评估组织及肿瘤血管的生理特性,可分析是否存在肿瘤血管生成、肿瘤新生血管等情况,并可检测目标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肿瘤病变,并评估其生长情况[6]。在老年前列腺癌定性诊断中,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较多,诊断效果良好,定性诊断准确性大幅度提升,诊断价值较高[7,8]。本次研究也发现,参考病理诊断结果,动态增强扫描对老年前列腺癌诊断敏感度(85.00%,51/60)、特异度(86.67%,52/60)、准确性(85.83%,103/120)显著高于常规扫描(85.00%,51/60;86.67%,52/60;85.83%,103/120),可知该动态增强技术可有效提升前列腺癌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定性诊断准确性较为理想,应用价值较高。同时,本次研究分析动态增强扫描参数发现:阳性组峰值显著高于阴性组,但峰值时间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强化幅度显著低于阴性组,强化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转移常数、速率常数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提示前列腺癌病灶的动态增强扫描参数存在较大改变,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可知,前列腺癌病灶动脉期多为明显强化,少数强化不明显,SI-T曲线主要为速升速降型,患者峰值较大,持续时间较短,且伴有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改变,可预测疾病发展情况,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效果良好,可有效探查前列腺癌病变,与良性病变的成像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可为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在老年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孙文杰,王欣,刘玲等.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01):138-141.

[2]孙康.联合应用3.0T磁共振常规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9):7-9.

[3]成艳平,温开伦,王玉明,等.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22,50(11):1177-1179.

[4]张祝辉,杜灏蓝,陈瑞烟,等.3.0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22,35(06):27-29.

[5]魏章洪,叶秀钦,丁志敏,等.容积导航经直肠超声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融合对前列腺癌病灶的风险评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2,24(10):752-755.

[6]梁媛,侯召瑞,王瑞,等.基于单指数、峰度与拉伸指数扩散成像模型的磁共振检查在预测前列腺癌分级中的价值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09):1299-1304.

[7]王振跃.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测定ADC值与前列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预后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20):10-12.

[8]顾腾飞,李杰,刘琛,等.磁共振认知融合超声造影靶向穿刺、系统穿刺及联合穿刺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22,34(09):1168-11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