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指标造成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干预;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功能;生活质量;心理健康
正文
当肝细胞遭受免疫系统的侵袭,最终逐渐形成慢性肝病,即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同男性相比,女性患有这一疾病的概率更高。致病原因较多,通常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当患者受外界环境刺激后,以导致疾病发生[1-2]。观察疾病特征,其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对患者身心产生严重影响的特点。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因长时间受病情影响,不仅生存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其负性情绪也逐渐提升,呈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对医护工作产生抵触现象。而事实上,不良的心理状态无法实现改善肝功能指标的目标,不利于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这一现象也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的重点。而在传统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以对症护理为主,忽视了患者的个性化特点,不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护理服务针对性与舒适度,临床护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3-4]。为改善这一现象,近年来个体化护理干预理念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认知,且效果显著。鉴于此,本次研究对2020.3-2023.3期间62例我院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展开分析,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的实施价值,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2020.3-2023.3,对象: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分组依据:抽签法。其中31例纳入对比组,男女比例16:15,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6.12±2.33)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01±1.13)年。另31例纳入个体组,男女比例17:14,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6.15±2.29)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6.03±1.11)年。组间基线资料对比,无数据差异,P>0.05。
1.2方法
对比组:以对症护理干预为主,通过加强巡视等方式,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检测,通过临床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积极进行病房环境管理,注重通风与消毒,在积极向患者介绍药物种类与药物功能的基础上,还应疾病特点以及患者饮食习惯,为每一位患者进行饮食精确计划,为逐渐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个体组:(1)深入分析临床症状行针对性性护理。患者机体健康水平、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差异。个体化护理干预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首先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特点进行全面把握,并注重在实际展开护理工作中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是否存在身体疲乏、腹胀等现象,还应指导患者将自身的腹胀、食欲不振等准确的描述出来,而护理人员则应注重对患者是否存在关节肿胀、甲状腺肿大、腹痛腹泻情况的观察,当病情较为严重时,患者甚至会同时伴有鼻腔出血、黄疸以及肝进行性肿大问题。通过深入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对多个护理方案进行设计与制定,并从中选择最佳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措施可以符合每一位患者的个性化特点,同时应定期对患者体质数进行测量,主要是由于这一疾病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浑身乏力的现象,同时还会引起患者食欲下降,通过对患者体重的监管,则可以对饮食进行更加精确的计量与规划,注重对患者机体营养健康水平的提升等;(2)个体化病情评估与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护理人员需注重对患者表情、饮食量以及机体营养健康水平的记录,将其作为个体化护理措施实施的依据;注重沟通,了解患者的疾病历史、心理健康水平等,不断对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完善,首先,当患者存在严重抑郁情绪时,应加大心理疏导力度,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指导患者将内心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每日定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讲解,时间以患者不出现疲劳现象为依据进行控制,且应指导家属协同护理,给予患者关心与关爱,增加患者的信心等;其次,饮食个性化干预,应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实际角度出发,注重增加患者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定期对免疫功能情况进行监测,对饮食中盐分、糖分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本上保证患者肝解毒功能;再次,功能锻炼。针对这一疾病患者来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提升至关重要。个体化护理干预实施中,首先应对患者运动能力、运动健康意识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以八段锦、太极以及漫步等运动为主,指导患者每日定时展开适量运动,以身体不感受到过度疲劳为锻炼时间、运动强度控制依据,避免对机体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循序渐进对患者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能力的提升。
1.3观察指标
(1)记录、对比组间肝功能指标,包括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2)统计组间生活质量评分,评价标准为生活质量评价简表(SF-36),包括生理职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4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值取值范围0-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3)比较组间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4)对比组间护理依从性,包括情绪配合、饮食配合、用药依从性3个维度。
1.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7.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²检验、t检验,表示为[n(%)]、(`x±s),当统计学存在差异,P<0.05。
2结果
2.1组间护理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统计组间ALT、ALB、TBil水平,护理前组间比较,无数据差异(P>0.05);护理后个体组各项指标优于对比组,有数据差异(P<0.05),见表1:
表1.护理前后二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x±s)
组别 | 例数 | ALT(U/L) | ALB(g/L) | TBil(μmol/L)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个体组 | 31 | 168.45±25.44 | 62.33±9.88 | 21.48±4.41 | 35.55±7.72 | 84.49±12.56 | 38.88±3.66 |
对比组 | 31 | 169.39±25.48 | 82.44±9.76 | 21.52±4.39 | 31.22±7.68 | 84.50±12.47 | 60.31±3.72 |
t值 | 0.1454 | 8.0623 | 0.0358 | 2.2139 | 0.0031 | 22.8637 | |
P值 | 0.8849 | 0.0000 | 0.9716 | 0.0306 | 0.9975 | 0.0000 |
2.2组间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统计组间生理职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护理前组间比较,无数据差异(P>0.05);护理后个体组各项指标高于对比组,有数据差异(P<0.05),见表2:
表2.护理前后二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分,`x±s)
组别 | 例数 | 生理职能 | 躯体功能 | 社会功能 | 心理功能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个体组 | 31 | 53.23±5.88 | 71.20±5.57 | 59.37±5.22 | 75.13±6.04 | 60.01±6.26 | 82.37±6.12 | 53.48±3.89 | 72.88±7.71 |
对比组 | 31 | 53.41±5.67 | 64.38±5.66 | 59.61±5.18 | 68.22±6.01 | 60.24±6.33 | 75.44±6.20 | 53.67±3.77 | 63.68±7.48 |
t值 | 0.1227 | 4.7817 | 0.1817 | 4.5153 | 0.1438 | 4.4290 | 0.1953 | 4.7684 | |
P值 | 0.9028 | 0.0000 | 0.8564 | 0.0000 | 0.8861 | 0.0000 | 0.8458 | 0.0000 |
2.3组间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统计组间SAS、SDS评分,护理前组间比较,无数据差异(P>0.05);护理后个体组各项指标低于对比组,有数据差异(P<0.05),见表3:
表3.护理前后二组心理健康水平变化情况(分,`x±s)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个体组 | 31 | 61.31±5.57 | 43.47±5.22 | 60.53±5.57 | 45.77±4.22 |
对比组 | 31 | 61.29±5.66 | 48.88±5.17 | 60.47±5.61 | 49.61±4.31 |
t值 | 0.0140 | 4.0999 | 0.0423 | 3.5445 | |
P值 | 0.9889 | 0.0001 | 0.9664 | 0.0008 |
2.4组间护理后患者依从性对比
统计组间患者依从性,个体组高于对比组,有数据差异(P<0.05),见表4:
表4.护理后二组患者依从性统计情况[n(%)]
组别 | 例数 | 情绪配合 | 饮食配合 | 用药依从性 |
个体组 | 31 | 30(96.77%) | 29(93.55%) | 30(96.77%) |
对比组 | 31 | 23(74.19%) | 22(70.97%) | 21(67.74%) |
x²值 | 6.3690 | 5.4153 | 8.9519 | |
P值 | 0.0116 | 0.0199 | 0.0027 |
3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属于慢性疾病,且呈现出非传染性,近年来在生活环境变化、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人们饮食不健康以及作息不规律现象频繁发生,在遗传因素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作,尤其是当人们长时间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均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5-6]。长时间服用药物以及长期受疾病折磨,患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轻生的心理状态,而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抵触医护工作的现象,给自身以及整个家庭的幸福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7-8]。因此,在给予此类型疾病患者科学有效治疗方案的同时,还应积极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从患者实际临床症状角度出发,通过严密监督患者临床指标、情绪状态以及饮食情况,不断对护理措施进行优化与完善,突出护理服务的个体化与针对性,有助于在提升患者舒适度角度出发,对患者依从性进行提升,并更加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9-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个体组肝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比组,P<0.05。总结分析,针对这一疾病患者来讲,长时间受疾病折磨,身心俱疲,对医护工作中不配合现象频繁发生。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尊重,尊重患者的个性化差异,积极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这一过程中可以增加对患者了解,获得患者的信任,有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在积极主动同护理人员进行配合的过程中,有助于患者同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表达出来,从而促使护理人员针对性展开饮食干预以及心理疏导,从整体上强化患者的机体健康水平,最终为促进患者生活质量、肝功能指标等身心状态的调节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可从患者实际机体健康水平、心理状态等角度出发,对饮食、运动、心理护理等方案进行针对性制定,可提升护理服务舒适度,促进患者依从性的提升,可更加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对负性情绪进行调节,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琴. 心理干预联合健康宣教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智慧健康,2022,8(5):144-146,151.
[2] 张惠敏, 任明珠, 滕艳秋. 不同护理策略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154-156.
[3] 齐琪, 苏晴, 李瑜. 优质护理模式下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9):104-106.
[4] 逯艳丽, 葛修茹, 赵艳艳. 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延续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1):109-111.
[5] 谢海霞, 秦晓凤, 刘淑娟.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联合认知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1):115-117.
[6] 申晶晶,王小平,王建园. 制霉菌素口腔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在预防重型肝炎患者口腔真菌感染中的作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25):1979-1982.
[7] 何文文,章娴,赖玲萍. 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协同护理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28):3930-3934.
[8] 欧亚美,王静. 基于冰山理论针对性护理对ICU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0):3776-3779.
[9] 董真真,周学士. 基于护理危机管理策略的干预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22,20(6):774-777.
[10] 王璇,赵艳超,吴璇,等. 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指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北京医学,2022,44(10):953-955,957.
[11] 梁燕,绳利华,葛改田.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22,29(7):977-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