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外伤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外科手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临床效果
正文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凝固,形成血栓,也可简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它与肺栓塞被认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两种表现[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可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小腿后方肌肉、大腿根部及静脉流经区域有压痛感等症状, 或也可无明显症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为:急性期血栓可能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血栓后综合征主要包括下肢反复肿胀、静脉回流不畅、功能不全等[2]。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目的是溶解血栓、避免血栓脱落形成大面积肺栓塞,尽量减少血栓残留。原则是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最终达到症状减轻、影像学复查血栓溶解的目标。抗凝治疗一般需持续3-6个月,期间需关注有无出血等并发症[3]。因此,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外科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于2020.03-2023.03月收治的92例外科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38-79岁,平均56.74±3.57岁;病程1-7d,平均4.85±1.18d;病因:下肢静脉曲张12例,术后卧床10例,长时间制动6例,外伤:18例;病情分级:Ⅰ级26例,Ⅱ级15例,Ⅲ级5例;血栓位置:左腿34例,右腿12例)和观察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8-80岁,平均56.72±3.63岁;病程1-7d,平均4.87±1.19d;病因:下肢静脉曲张13例,术后卧床12例,长时间制动6例,外伤15例;病情分级:Ⅰ级23例,Ⅱ级17例,Ⅲ级6例;血栓位置:左腿32例,右腿1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符合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诊断标准;均经CT、下肢静脉造影等影像学确诊;静脉滴注抗凝药物治疗无效;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急性心血管疾病疾病者;存在恶性肿瘤者;存在溶栓禁忌证者;存在精神障碍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确定血栓的位置。手术过程中,患者俯卧,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技术用于腘静脉穿刺和放置导丝和6F导管鞘。将溶栓导管沿导丝放入血栓静脉段,闭合导管头金属芯,完全覆盖血栓,采用注入用尿激酶(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1792,规格:10万U/瓶),用100 mL生理盐水与20万U溶解,加入微型泵,连接溶栓导管,脉冲注射。3-5万 U/h,连续用药24小时。治疗2-3天后,通过导管血管造影术观察溶栓效果。如果不起作用,继续溶栓治疗。如果7天后治疗无效,将进行手术。治疗期间,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1次,持续12小时,溶栓后口服华法林3个月。
观察组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3d后,下腔静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血栓的大小和位置。在超声引导下,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血栓过滤器放置在肾静脉开口处。拔出溶栓导管,经腘静脉置入泥鳅导丝,沿着导丝放置Angiojet血管抽吸导管(Boston Scientific,GXJ 20153033123)进行治疗,使Angiojet导管工作区到达血栓并调整为注射模式。喷洒20万U尿激酶溶液,等待20-30min使血栓软化,然后切换到抽吸模式,用10U/mL肝素盐水代替输注,以1mm/s的速率提取血栓段。抽吸完成后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如果仍有血块,应在注射尿激酶后再次抽血。如果7天后治疗无效,可中转手术治疗。抗凝治疗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手术指标进行对比,包括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总量。(2)治疗3d后,对两组溶栓效果进行对比。行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7段下肢静脉(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下腔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的通畅程度进行评分,完全通畅:0分,部分通畅:1分,不通畅:2分,,总分14分。将静脉通畅程度分为3级,Ⅰ级: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Ⅱ级: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但血栓并为完全清除;Ⅲ级:评分为0,血栓完全清除。溶栓有效率=(Ⅱ级+Ⅲ级)/总例数×100%。(3)对两组血清指标及患肢周径差进行对比,血清指标包括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患肢周径差包括大腿及小腿。(4)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包括皮下出血、假性动脉瘤、肾功能损伤、动脉栓塞。(5)对两组疾病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包括1年通畅率、1年内血栓复发率、Villalta评分(用以评估患者术后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正常:0-4分,当评分≥5分时,可以诊断为术后血栓后综合征。轻度:5分<分数≤9分;中度:9分<分数≤14分;重度:>14分)。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结果采用t检验;使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结果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组别 | 例数 | 溶栓时间(d) | 住院时间(d) | 尿激酶总量(万U) |
观察组 | 46 | 3.14±1.46 | 7.23±0.83 | 105.24±60.32 |
对照组 | 46 | 5.21±1.64 | 9.24±1.40 | 201.61±104.64 |
t | - | 6.394 | 8.376 | 5.412 |
P | - | 0.001 | 0.001 | 0.001 |
2.2两组溶栓效果对比
观察组溶栓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溶栓效果对比(n,%)
组别 | 例数 | Ⅰ级 | Ⅱ级 | Ⅲ级 | 有效率 |
观察组 | 46 | 5(10.87) | 2(4.35) | 39(84.78) | 41(89.13) |
对照组 | 46 | 17(36.96) | 9(19.57) | 20(43.48) | 29(63.04) |
x2 | - | - | - | - | 8.603 |
P | - | - | - | - | 0.003 |
2.3两组血清指标及患肢周径差对比
观察组血清指标及患肢周径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血清指标及患肢周径差对比()
组别 | 例数 | DD(mg/L) | FIB(g/L) | 大腿周径差(cm) | 小腿周径差(cm) |
观察组 | 46 | 0.17±0.03 | 2.42±0.14 | 2.72±0.25 | 2.06±0.31 |
对照组 | 46 | 0.54±0.13 | 2.93±0.15 | 3.06±0.46 | 2.96±1.04 |
t | - | 18.809 | 16.858 | 4.405 | 5.625 |
P |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皮下出血 | 假性动脉瘤 | 肾功能损伤 | 动脉栓塞 | 发生率 |
观察组 | 46 | 3(6.52) | 1(2.17) | 1(2.17) | 0(0.00) | 5(10.87) |
对照组 | 46 | 5(10.87) | 4(8.79) | 2(4.35) | 2(4.35) | 13(28.26) |
x2 | - | - | - | - | - | 4.420 |
P | - | - | - | - | - | 0.036 |
2.5两组疾病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疾病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5:
表5 两组疾病复发情况对比
组别 | 例数 | 1年通畅率(n,%) | 1年内血栓复发率(n,%) | Villalta评分( |
观察组 | 46 | 44(95.65) | 2(4.35) | 2.35±0.73 |
对照组 | 46 | 34(73.91) | 9(19.57) | 2.97±0.92 |
t | - | 8.425 | 5.069 | 3.581 |
P | - | 0.004 | 0.024 | 0.001 |
3.讨论
血栓的形成主要源于三方面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等)、血管壁损伤、血流动学改变。这些均可由先天或后天性因素引发[4]。约50%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具有明显诱发因素,包括老龄、外科手术、肥胖、妊娠、吸烟、口服避孕药、患恶性肿瘤、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等。20%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找不到明显诱发因素。这些患者中,部分由遗传性因素导致,被称为遗传性易栓症[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只要获得及时治疗,大多能获得良好效果。但在改善症状的同时,需注意寻找血栓原因,如具有遗传性易栓症等,可能需要延长抗凝治疗时间。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手术指标、溶栓效果、血清指标及患肢周径差、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可有效提升溶栓效果,加快患者下肢消肿,降低并发症风险,且远期复发风险较低。这是因为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利用其机械搅碎血栓再进一步负压抽吸清除血栓原理可快速清除血栓,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尿激酶使用剂量,增加安全性[6]。其仅需要局部麻醉,在皮肤上作2毫米左右的微小穿刺点,通过影像设备的实时引导,沿导丝将导管送入血栓部位。运用流体力学原理,通过控制台将盐水泵入导管,高速水流形成负压区域,从而将血栓吸入击碎并排至体外废液袋中。同时,导管可以灌注溶栓药物,对于长段血栓或经冲刷后仍残留的血栓,可经导管脉冲式溶栓,以促进溶解松动的血栓颗粒排出体外[7]-[9]。若单独采用AngioJet 血栓抽吸系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溶栓效果不佳时,通过辅助置管溶栓治疗会明显有改善。二者结合不但可以减少尿激酶用量减少出血风险,还可以缩短治疗时间达到快速清除血栓的目的,对于年轻患者应是首选治疗方案[10]。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是一项微创介入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新技术,它弥补了传统上切开取栓和导管溶栓的短板,通过导管内的高速水流将血栓抽吸入内,击碎并排出体外,从而快速清除血栓、恢复下肢血流,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见效快等优势,尤其适用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11]。
综上所述,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外科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有效提升溶栓效果,加快患者下肢消肿,降低并发症风险,且远期复发风险较低。
参考文献
[1]李金旺,薛军,郭飞等.系统性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3,45(03):410-415.
[2]邵磊,王子军.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0,6(04):325-327+334.
[3]田磊,魏俊成,卢卫航等.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外科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0,17(10):600-603.
[4]谭强,陈航,陈镜全等.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近中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1,28(05):610-618.
[5]孙玲芳,段鹏飞,倪才方.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中护理实践[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29(12):1268-1270.
[6]李华伟,张庆桥,徐浩等.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1,18(03):148-151.
[7]王育强,李维颜,谷顺通.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现状[J].医疗装备,2021,34(16):193-194.
[8]王淑珍,陈菲,祝志敏等.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03):91-93.
[9]王海生,彭喜涛,梁冰等.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05):16-18.
[10]练玉杰.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06):958-960.
[11]梁百闯,马思星,邓劼等.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药,2023,27(08):1615-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