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治疗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
摘要
关键词
侧俯卧位;徒手矫正治疗;头位难产;常规分娩干预;临床效果
正文
头位难产发生后极易威胁到患者以及胎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引起医护和患者的高度关注[1]。导致头位难产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持续性枕横位或持续性枕后位。以往临床建议对头位难产患者尽早实施剖宫产,从而保证患者以及胎儿的生命健康安全。但是,剖宫产手术极易给患者和胎儿等带来相关并发症,如患者血栓形成、患者术中出血以及新生儿呼吸功能障碍等。因此寻找一种提高头位难产患者自然分娩的措施势在必行。临床实践研究显示,患者产程中如果改变其体位能够纠正胎儿的位置[2]。尤其是侧俯卧位能够有效扭转胎儿的枕横位以及枕后位,与此同时辅以徒手矫正治疗方法可调整胎头,促使胎儿顺利娩出,降低剖宫产发生率,防止患者以及胎儿等因剖宫产而发生相关并发症。本文将对其进行有关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头位难产患者(共50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1年12月,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纳入标准:其一,均为单胎患者;其二,均在知情下参与;其三,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其一,合并妊娠高血压以及糖尿病者;其二,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其三,合并精神障碍者。对照组初患者:20例;对照组经患者:5例;对照组8例枕横位、17例枕后位;对照组孕周:(38.14±0.54)周;对照组年龄:(28.25±4.41)岁。实验组初患者:21例;实验组经患者:4例;实验组10例枕横位、15例枕后位;实验组孕周:(38.23±0.46)周;实验组年龄:(28.31±4.36)岁。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未有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分娩干预方法:(1)提前向头位难产患者说明妊娠期间的有关注意事项和剖宫产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争取头位难产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便于顺利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2)严密监测头位难产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异常需立即实施剖宫产手术;(3)耐心与头位难产患者沟通,尽量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迎接新生儿的到来;(4)引导头位难产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进行分娩,分娩期间注意保持准确的呼吸方法。
实验组应用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治疗方法:首先,引导头位难产患者保持好侧卧位(左枕后位者选择左侧卧位方式,右枕后位者选择右侧卧位方式),再指导患者弯腰且伸直(或微屈)同一侧大腿,另一侧大腿与脊柱保持垂直方向;其次,慢慢放松腹壁,促使腹部尽量贴近床面,再进行徒手矫正;然后,待头位难产患者宫口开至7cm~10cm时,置入食指和中指,在头位难产患者宫缩期徒手扭转抬头,注意保持轻柔的动作(对左枕后位者逆时针旋转135°,对右枕后位者顺时针旋转135°;对左枕横位者逆时针旋转90°,对右枕横位者顺时针旋转90°);最后,待胎头顺利扭转后退出食指和中指,指导头位难产患者自然分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实施2次徒手矫正方法后仍未成功,此时需转为剖宫产。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剖宫产、自然分娩)、产后出血量、并发症(产道损伤、尿潴留、阴道壁血肿以及产褥期感染)发生率、满意度评分(采取本院特制问卷调查量表,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头位难产患者的满意度越高,分数越低说明头位难产患者的满意度越低)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
徒手矫正胎位适应证:其一,患者头盆对称且未出现骨盆狭窄情况(头盆评分至少7分);其二,患者宫缩良好、产力良好,可使用催产素;其三,胎儿体重评估在4kg以下;其四,胎膜破裂;其五,胎儿头部无产瘤;其六,患者未有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主要包括并发症发生率、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且符合正态分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主要包括第二产程时间、满意度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且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且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满意度评分比较
对比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第二产程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满意度评分比较(±s)
组别 | 第二产程时间(h) | 产后出血量(ml) | 满意度评分(分) |
实验组(n=25) | 0.52±0.16 | 220.12±12.65 | 96.65±2.27 |
对照组(n=25) | 2.24±0.89 | 358.51±20.37 | 81.18±3.39 |
t值 | 6.458 | 12.567 | 1.523 |
P值 | <0.05 | <0.05 | <0.05 |
2.2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分娩方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比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分娩方式:实验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头位难产患者的分娩方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自然分娩率 | 剖宫产率 | 产道损伤 | 尿潴留 | 阴道壁血肿 | 产褥期感染 | 并发症发生率 |
实验组(n=25) | 22(88.00) | 3(12.00) | 1(4.00) | 0(0.00) | 1(4.00) | 0(0.00) | 2(8.00) |
对照组(n=25) | 13(52.00) | 12(48.00) | 3(12.00) | 1(4.00) | 3(12.00) | 1(4.00) | 8(32.00) |
χ2值 | 1.856 | 1.856 | - | - | - | - | 2.399 |
P值 | <0.05 | <0.05 | - | - | - | - | <0.05 |
2.3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组别 | 新生儿Apgar评分(分) | 新生儿窒息(n/%) | 宫内窘迫(n/%) | 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n/%) |
实验组(n=25) | 8.38±1.12 | 0(0.00) | 1(4.00) | 1(4.00) |
对照组(n=25) | 7.03±0.84 | 3(12.00) | 4(16.00) | 7(28.00) |
χ2值 | 5.362 | - | - | 10.125 |
P值 | <0.05 | - | - | <0.05 |
3.讨论
徒手矫正头位难产患者是一种促使胎儿顺利分娩的常见方法。有关研究表明,指导头位难产患者保持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效果理想,既能够减少第二产程时间和降低剖宫产发生率,又能够减少产后出血量和降低相关并发症[3]。在实施徒手矫正方法时,需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再合理评估头位难产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在正确的体位配合下开展徒手矫正治疗方法事半功倍[4]。
徒手矫正作用机制表现为:头位难产时由于受到患者产力/产道和胎儿胎头位置、胎儿大小以及患者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所以导致其无法顺利进行自然分娩。其中胎儿的胎头位置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属于可变因素,纠正胎儿的胎头位置以及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能够帮助其顺利分娩。胎儿的持续枕横位以及枕后位的情况发生多因胎头俯曲不理想导致。在患者分娩期间,徒手矫正方式能够纠正胎头位置,配合患者的生产体位[5]。对于产科医生来说,需注意观察患者产程,注意其宫口开指情况,及时把握患者的徒手转动胎头的适应证;除此之外,需指导患者保持侧俯卧位体位,便于胎头旋转。临床实践研究显示,侧俯卧位体位有利于子宫收缩,联合胎儿重力和羊水浮力的作用促使胎儿背部朝患者的腹部移动[6]。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第二产程时间更短,实验组自然分娩率更高,实验组产后出血量更少,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实验组满意度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实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诸多文献研究结果保持高度一致[7-8]。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治疗能够保证母婴健康,实际操作期间医护人员需通力合作,从而顺利完成分娩工作。
在开展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治疗头位难产患者期间,需注意以下几点事项:其一,及时排除头盆不对称的患者;其二 ,切忌粗暴矫正胎头,如果发生转位困难不可强行扭转;其三,矫正期间需密切监护胎儿的胎心,防止宫内窘迫;其四,产科医生矫正胎头时需注意脐带位置,如果脐带在胎头侧方需停止矫正,适当提高患者臀部,防止脐带受压。
综上所述,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治疗头位难产患者的临床效果高于常规分娩干预方法,与此同时可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提高满意度、新生儿Apgar评分。
参考文献:
[1]刘卫平,唐爱华.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治疗头位难产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7):811-813.
[2]陈加珍.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治疗头位难产的临床观察[J].母婴世界,2022,14(10):31-32.
[3]陈艳玲,纳鹏虹,马丽芸.徒手旋转胎头术加同侧俯卧位在头位难产中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6):205-206.
[4]徐金凤.手法复位与自然螺旋分娩干预在头位难产患者中的差异性分析[J].临床研究,2023,31(1):61-63.
[5]刘艳清,龚清泉,袁玉红,等.足月单胎初患者活跃期头位难产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11):863-867.
[6]王晨,郝凤.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患者助产护理中对剖宫产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 糖尿病天地,2023,15(3):208-209.
[7]徐慧.手法复位分娩与自然螺旋分娩在头位难产孕妇中的应用比较[J].黑龙江医学,2021,45(6):588-589.
[8]FISCHER,BARBARA,MITTEROECKER,PHILIPP.Covariation between human pelvis shape, stature,and head size alleviates the obstetric dilemma[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5,112(18):5655-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