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分析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付洪梅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中心卫生院 外科 山东 聊城 252034

摘要

目的:综合分析保守非手术疗法和开腹手术用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共58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1年3月,截止时间为2022年6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29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保守非手术疗法),另一组为实验组(应用开腹手术)。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①电解质紊乱、②感染或毒血症、③肠膨胀等)发生率、康复指标(①首次排气时间、②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③肠梗阻缓解时间、④首次进食时间、⑤住院时间)、疼痛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①C反应蛋白、②肿瘤坏死因子-α、③白细胞介素-6)。结果: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结果表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指标(①首次排气时间、②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③肠梗阻缓解时间、④首次进食时间、⑤住院时间),结果表明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指标(①C反应蛋白、②肿瘤坏死因子-α、③白细胞介素-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开腹手术用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保守非手术疗法,与此同时能够加速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康复,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减轻疼痛感和不良反应。


关键词

开腹手术;保守非手术疗法;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表达

正文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急腹症,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其一,腹痛和腹胀;其二,恶心呕吐;其三,排气排便障碍;其四, 血清淀粉酶表达水平上升等。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后极易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一旦未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后果(如发生肠坏死以及腹膜炎等不良反应)。部分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可获得一定效果,但是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开腹手术虽然会给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身心带来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但是手术效果理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且可显著缓解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疼痛感,最终改善预后[1]本文将综合分析保守非手术疗法和开腹手术用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58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13月,截止时间为20226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29例)。对照组纳入的29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对照组年龄50.54±7.88)岁;对照组体重:(61.18±10.23)kg;对照组身高:(165.24±10.82)cm实验组纳入的29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有19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实验组年龄51.18±6.26)岁实验组体重:(60.89±11.17)kg;实验组身高:(164.48±12.26)cm。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所占比、平均年龄、平均身高以及平均体重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保守非手术疗法:(1尽量减少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肠内容物量;(2减轻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肠腔压力;(3消除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肠道水肿症状;(4积极改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营养状况等。

实验组应用开腹手术:(1)手术之前开展各项常规检查,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开腹手术做好准备;(2)协助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保持仰卧位,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右侧腹直肌处取一切口,逐层解剖;(3)仔细检查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基本情况,分离脏器粘连情况,与此同时将肠管牵离腹壁;(4)成功分离后修复受损的肠管,切除无法分离的小肠;(5)手术操作均需在不损伤肠管的前提下进行,术后严密监测肠管,彻底止血;(6)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吸净腹腔渗液且涂抹创面,逐层缝合切口;(7)术后常规抗感染处理,术后加强随访,了解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2]显效: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消化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消失且消化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消失且消化功能未恢复正常)、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感染或毒血症、肠膨胀等)发生率、康复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肠梗阻缓解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总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说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疼痛感越强,分数越低说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疼痛感越弱)以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炎性因子检测: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空腹下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取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检测步骤需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资料采用χ2检验,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n=29

20

8

1

28(96.55)

对照组(n=29

15

6

7

21(72.41)

χ2




0.05

P值




6.3698

 

2.2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

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结果表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

组别

疼痛评分(分)

电解质紊乱(n)

感染或毒血症(n)

肠膨胀(n)

不良反应发生率(n/%)

实验组(n=29

4.42±0.69

0(0.00)

1(3.45)

0(0.00)

1(3.45)

对照组(n=29

7.71±1.18

1(3.45)

3(10.34)

3(10.34)

7(24.14)

χ2






t值

1.4596




12.3624

P值

0.05




0.05

 

 

2.3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指标

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肠梗阻缓解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表明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对比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指标(±sd

组别

首次排气时间

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

肠梗阻缓解时间

首次进食时间

住院时间

实验组(n=29

6.16±1.18

4.23±1.05

2.32±0.84

6.12±0.52

7.63±0.87

对照组(n=29

9.46±1.23

6.35±2.11

5.26±1.24

8.99±1.17

13.16±2.21

t

5.9639

1.5633

5.3661

1.8456

9.36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4两组护理前后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15.29±2.61)mg/L、(26.36±1.54)ng/L、(132.18±14.48)pg/ml,对照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15.33±2.78)mg/L、(26.42±1.61)ng/L、(131.78±15.42)pg/ml,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4.14±1.12)mg/L、(5.28±0.96)ng/L、(60.11±2.34)pg/ml,对照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6.88±1.53)mg/L、(15.25±1.17)ng/L、(90.29±2.73)pg/ml,实验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对照组更低(P<0.05

 

3.讨论

一项研究指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占各种类型肠梗阻疾病的30%左右[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数量日益增多[3]。因此,引起广大医患人员的高度重视。

有关研究显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发病之前曾出现暴饮暴食或者剧烈运动情况[4]。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病情进展快,因此必须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保守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主要通过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和胃肠减压等措施,治疗时间长且整体疗效不高,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临床实践研究表明,保守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无法根除组织粘连情况,与此同时极易影响患者的预后,不利于其恢复[5]。保守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期间还需严密监测其基础生命体征,如果出现腹膜刺激症状以及疑似肠梗阻症状时需立刻实施手术,防止肠坏死[6]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实验组的首次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肠梗阻缓解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开腹手术可有效疏通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肠道,相比保守治疗能够彻底根除组织粘连情况,与此同时精确进行解剖,减少对腹膜和肠管造成的损伤[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上述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保守治疗改善效果较为缓慢,与此同时会损伤患者肠管,因此局部炎症的缓解作用不明显。而开腹手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一方面能够积极改善患者的炎症症状,另外一方面术后开展抗感染可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开腹手术有可能过分暴露腹腔,从而带来安全隐患[8]

综上所述,开腹手术用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保守非手术疗法,与此同时能够加速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康复,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减轻疼痛感和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杨修成.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2):246-248.

[2]秦建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远期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6):6983,6986.

[3]段宏泰.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14):60,64.

[4]安军.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9):62-64.

[5]李维伟.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远期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2):188.

[6]李博.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7):111-112.

[7]赵琳琳.观察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A2):120-121.

[8]AL SAMARAEE,AHMAD,BHATTACHARYA,VISH.Facing the unexpected:unusual causes of mechanical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in adults[J].Clinic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21,14(5):1287-13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