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价值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杜亚非

新乡医学院 453003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22年5月-2022年10月份我院儿科住院确诊HIE的儿童40例,作为病例组,进行常规MRI成像、DTI和ASL灌注成像,与我院住院非HIE并排除遗传、先天畸形等因素的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公司Discovery MR 750型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软件包实时在线ASL灌注成像软件包,进行DTI和ASL灌注成像。评价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结果:重度、中度患儿常规MRI基底核区检测评分与MRI分水岭区检测评分明显高于轻度患儿(P<0.05)。中、重度患儿FA值(内囊后肢、丘脑)水平显低于轻度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丘脑rCBF值、豆状核rCBF值、额叶白质rCB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日龄为1~3天,其对患儿采用ASL检查,ASL各感兴趣区的额叶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豆状核rCBF值均高于日龄4~7天、8~15天组(P<0.05)。ASL分度与NBNA神经评分以及复查后遗症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白质损伤及预后有效诊断。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扩散张量成像;脑白质损伤;预后;诊断价值

正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随着临床诊断仪器的不断进步更新,MRI技术中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 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ASL灌注加权成像在对该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自身较为显著的优势[1]。在采用MRI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其MRI所展现出现的常规序列能够较为准确的发现如水肿、出血等HIE病变情况。当前临床对于HIE的影像诊断,不单单仅限于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的水平,还需要对该疾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均需要进行参与[2]。所以,对于病变情况的反映可以从其从微观层面来进行体现,对其MRI序列进行量化,使其更多的影像技术出现在HIE疾病的诊断中[3]。而DTI时临床唯一一种能够对脑白质纤维束方向性情况及完整性情况进行无创诊断显示的方式,能够较为准确的评定脑白质纤维束发育情况,以此来对其脑损伤情况进行准确反映。而ASL灌注加权成像也是属于MRI中的一种技术,能够对其脑血流量(cerebal blood flow,CBF)进行检测,并且在对脑血流量进行检测的同时不需要进行静脉注入对比剂,其检查过程几位安全,能直接评估新生儿HIE脑血流流灌注性损伤程度,且可以进行重复性检查,不存在积累效应[4]。对复查患儿以及对对比剂过敏者,更容易实施和被患者接受。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影像学在HIE的早期诊断、对HIE的分度、预后评估及临床早期干预从而提高预后方面均有着较高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22年5月-2022年10月份我院儿科住院确诊HIE的儿童40例,作为病例组,进行常规MRI成像、DTI和ASL灌注成像,与我院住院非HIE并排除遗传、先天畸形等因素的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胎龄35-40周,平均(37.10±1.05)周;男性21例,女性19例;日龄5-45d,平均(20.18±2.31)d;体质量1.95-3.48kg,平均(2.49±0.61)kg。观察组胎龄34-41周,平均(37.08±1.07)周;男性22例,女性18例;日龄5-43d,平均(20.15±2.34)d;体质量1.93-3.52kg,平均(2.51±0.63)kg。两组基线数据比较,P>0.05。

1.2方法

SiemensSKYRA 3.0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调整好仪器序列参数,检查完成后用弥散张量成像软件包,实时在线ASL灌注成像软件包,进行DTI与ASL灌注成像。阅片等后续工作由从事放射诊断工作5年以上经验丰富的2名读片医师对同一患者的片子进行观察,采用盲法行读片诊断并测量相关测量值,将全部患儿的原始数据导入GE MR ADW 4.6工作站进行移动校正及降噪处理利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对侧灰质以及对侧白质设定4个感兴趣区(ROI),获得病灶实性区域相对血流量(rCBF),分别记录轴位T1WI、T2WI和T2FLAIR、DTI、ASL的病灶情况,观察不同序列在各类型损伤中显示的病灶数目。病例组所有新生儿分别在出生后2-3天、12-14天完成NBNA评分。

1.3统计学方法

检验、检验研究资料,用、(n,%)表示,用线型分析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序列征象显示:通过采用MRI各序列共检查出新生患儿病灶263个,其中T1WI及T2FLAIR序列对病灶的显示率高于T2WI。T1WI对基底节丘脑损伤、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损伤、脑出血显示较好。T2FLAIR对于检测深部脑白质损伤、内囊后肢损伤、胼胝体损伤最好。T2WI显示深部脑白质损伤及脑出血亦较好。重度、中度患儿常规MRI基底核区检测评分与MRI分水岭区检测评分明显高于轻度患儿(P<0.05)。

2.2  不同序列显示各类型损伤的病灶数目以及显示率:对两组患儿脑MRI病变累及范围及部位进行对比。9例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共累及基底节/丘脑8例(88.89%),18例轻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主要累及皮层及皮层下16例(88.89%),9例重度内囊后肢T1高信号消失7例(77.78%);中度13例患儿的侧脑室旁弥漫性白质病变为7例(53.85%);中度13例患儿侧脑室旁局灶性白质病变11例(84.62%);轻、中重度患儿各部位ADC值(皮质脊髓束、扣带回、上纵束、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丘脑)水平在进行对比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轻度患儿相比,中、重度患儿FA值(皮质脊髓束、扣带回、上纵束、内囊前肢)水平在进行对比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患儿FA值(内囊后肢、丘脑)水平显低于轻度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丘脑rCBF值、豆状核rCBF值、额叶白质rCB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  ADC、rCBF、NABA评分分析:患儿日龄为1~3天,其对患儿采用ASL检查,ASL各感兴趣区的额叶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豆状核rCBF值均高于日龄4~7天、8~15天组(P<0.05)。DTI和ASL分度的重度NABA评分均低于DTI和ASL分度的中度、轻度患儿NABA评分。在复查时其后遗症程度为:轻度患儿无症状,中度患儿存在肌张力改变、共济失调症状;重度患儿存在智力障碍、脑瘫等后遗症状。

2.4  ADC、rCBF、NABA评分及后遗症的线型分析:以DTI、ASL分度为横坐标,NBNA评分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得相关系数。r=-0.754、r=-0.811;以DIT分度为横坐标,复查后遗症程度量化后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得相关系数为。r=-0.791、r=-0.823。由此可知,DIT、ASL分度与NBNA神经评分以及复查后遗症有较好的相关性,故新生儿早期的DIT、ASL检查可以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初步指标。

3、讨论

HIE是一种因围产期缺氧窒息造成的疾病,病情主要致使患儿产生兴奋、嗜睡或者肌张力高与惊厥等情况,可导致新生儿发生急性死亡,应早期检出患儿的病情,为患儿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实践显示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可对患儿的病情起到良好疗效,预后相对较好[5] 临床对于新生儿HIE疾病的诊断常采用CT、超声或者是MRI等诊断方式进行检查MRI就是临床所说的磁共振,这一种影像检查手段在临床中属于无创、无辐射的诊断方式属于临床较为先进的诊断手段,自身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强等优势,在对新生儿HIE的诊断中起到了不可估量且无法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本次重度、中度患儿常规MRI基底核区检测评分与MRI分水岭区检测评分明显高于轻度患儿,病例组丘脑rCBF值、豆状核rCBF值、额叶白质rCBF值均高于对照组。患儿日龄为1~3天,其对患儿采用ASL检查,ASL各感兴趣区的额叶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豆状核rCBF值均高于日龄4~7天、8~15天组(P<0.05)。ASL分度与NBNA神经评分以及复查后遗症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次用扩散张量成像的诊断价值显著,考虑到脑白质纤维束间水分子扩散方式是各向异性扩散,排列非常紧密,水分子平行纤维束方向扩散比垂直方向扩散速度快,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检测原理与上述情况符合,能对大脑内出现的细微变化检出,医生能全面的观察大脑白质纤维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发育状况进行观察和评估[6]FA值能反映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研究显示DWI参数ADC值在检查处于亚急性时期HIE时,可能出现假正常化,不具备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也相对较低,但FA值主要是降低的,假正常化的情况不会发生[7]。本次中、重度患儿FA值(内囊后肢、丘脑)水平显低于轻度患儿,考虑到这种疾病造成的颅脑损伤模式较多,临床一般认为有基底节区-丘脑损伤和分水岭区损伤以及弥漫性脑损伤,具体损伤情况与患儿的窒息特点息息相关,比如急性全面性窒息和慢性窒息、部分性窒息[8]慢性缺氧或者部分性缺氧的状态下患儿的机体可产生潜水反射,主要是为保持心脏和颅脑的血供,但时间延长会导致脑部血流量发生重新分布的情况,为维持灰质结构灌注,这种情况会造成分水岭区域遭受损伤,一般病情较轻,患儿HIE主要表现为轻度[9]。如果患儿是急性全面性窒息状态,则极有可能出现脑部血流被完全阻断,血流灌注会产生显著不足,这时患儿的基底节与丘脑等会遭受明显损伤,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区域受损后造成的脑白质损伤程度严重[10]。随着FA值降低,提示病情严重程度加重,数值也逐渐降低,这与刘春花等研究结果较为类似,FA值的降低程度,关系着HIE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降低程度越大则表示患儿病情越严重,这能很客观的体现病情严重程度,能用于患儿病情量化评估[11]

    综上所述,HIE中扩散张量成像对脑白质损伤及预后的诊断价值高,综合考虑患儿不同序列征象与病灶数目、ADC、rCBF、NABA评分以及FA值等方面指标变化,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与预后,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邓雪琰,黄飞燕,陆笑非,等. 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的动态变化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03):545-548+528.

[2]王剑,漆剑频,石晶晶,等. 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07):1083-1087.

[3]张志达,丛刊,谭淑睿,等. 扩散张量成像结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应用[J]. 临床军医杂志,2018,46(06):628-630+633.

[4]于洪福,尹超,姜云飞.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联合1H-MRS技术在HIE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13(07):1063-1066+1070.

[5]杜锐. 扩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D].湖北医药学院,2021.

[6]王红霞.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D].新乡医学院,2018.

[7]潘鸿,於志华,侯春晓.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1):4136-4139.

[8]向葵,干芸根,王宏伟,等. 扩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04):248-252.

[9]刘蓉,郑娜.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9,11(09):85-89.

[10]王红霞,孟楠,任继鹏,等.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J]. 放射学实践,2019,34(03):322-327.

[11]刘春花,祝海怡,陈文俊,等.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4):80-82.

QQ图片20231009210905.png

 

a-f,为正常组同一新生儿影像图,男,日龄4d。图abc分别为为常规MRIT1加权图、T2加权图以及T2 FLAIR图,显示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图de分别为轴位FA伪彩图和纤维束图,白质纤维束示踪显示内侧丘系、胼胝体束、双侧扣带束、皮质脊髓束桥脑及以下层面、弓状束、钩束、下额枕束纤维束未见明显移位或断裂。图fASL伪彩图,可显示脑组织的血流情况,红绿蓝依次代表血流灌注减少,两侧血流分布比较对称。

QQ图片20231009210915.png

g-l为同一患儿图像,女,日龄15d,有生后窒息史。图ghi分别为为常规MRIT1加权图、T2加权图以及T2 FLAIR图,显示脑沟不宽,右侧额顶叶脑实质内见多发囊状长T1T2信号影,右侧侧脑室局部形态稍失常。图jk分别为轴位FA伪彩图和纤维束图,白质纤维束示踪显示胼胝体束、右侧扣带束及皮质脊髓束明显稀疏,胼胝体体部及右侧扣带束为著,部分纤维束显示中断,双侧内侧丘系、双侧下额-枕束、双侧小脑束、桥脑以下层面诸白质纤维束显示可,未见明显减少、中断、位移征象。FA值示,右侧扣带束、内囊后肢均低于对侧、正常值范围下限。ASL示右侧额顶枕颞叶脑皮质及脑白质灌注弥漫性减低。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如表1所示,搜集20225-202210月份我院儿科住院确诊HIE的儿童40例,作为病例组,进行常规MRI成像、DTIASL灌注成像,与我院住院非HIE并排除遗传、先天畸形等因素的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情况进行对比,对比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胎龄(周)

日龄(d

体质量(kg

对照组

20

12/8

38.11±2.52

12.04±1.96

3.28±0.92

病例组

40

25/15

37.34±2.20

11.42±1.88

3.32±0.88

t/x2


0.035

1.217

1.187

0.164

P


0.851

0.228

0.240

0.871

2.2 不同序列显示各类型损伤的病灶数目及显示率

如表2所示,通过采用MRI各序列共检查出新生患儿病灶263个,其中T1WIT2FLAIR序列对病灶的显示率高于T2WI。不同MRI序列对不同类型损伤的显示均各有自身的优势,T1WI对基底节丘脑损伤、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损伤、脑出血显示较好。T2FLAIR对于检测深部脑白质损伤、内囊后肢损伤、胼胝体损伤最好。T2WI显示深部脑白质损伤及脑出血亦较好。

2  不同序列显示各类型损伤的病灶数目及显示率%

损伤类型及病灶数目

T1WI

T2WI

T2FLAIR

基底节丘脑损伤n=16

850.00

531.25

318.75

深部白质损伤n=130

3526.92

4433.85

5139.23

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损伤n=93

4245.16

2021.51

3133.33

内囊后肢损伤n=5

120.00

120.00

360.00

胼胝体损伤n=5

120.00

120.00

360.00

脑出血(n=14

642.86

535.71

321.43

合计(n=263

9335.36

7628.90

9435.74

2.3 不同严重程度患儿常规MRI评分比较

如表3所示,重度、中度患儿常规MRI基底核区检测评分与MRI分水岭区检测评分明显高于轻度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不同严重程度患儿常规MRI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n

基底核区检测评分(分)

分水岭区检测评分(分)

轻度

18

1.11±0.33

1.22±0.31

中度

13

1.67±0.25

1.69±0.25

重度

9

1.99±0.42

1.98±0.44

F


4.367

3.714

P


0.001

0.003

2.4 两组患儿MRI异常征象

如表4所示,对两组患儿脑MRI病变累及范围及部位进行对比9例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共累及基底节/丘脑888.89%,皮层及皮层下777.78%,侧脑室旁弥漫性白质病变666.67%,内囊后肢T1高信号消失777.78%);13例中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MRI表现以脑白质异常信号常见,侧脑室旁局灶性白质病变1184.62%,弥漫性白质病变753.85%);18例轻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主要累及皮层及皮层下1688.89%,侧脑室旁局灶性白质病变316.67%。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水肿累及范围广泛,以弥漫性脑肿胀多见,颅内出血多表现为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而轻、中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水肿累及脑叶数常≤4个,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

4  两组患儿MRI异常征象[n%]

组别

对照组(n=20

病例组(n=40

轻度(n=18

中度(n=13

重度(n=9

脑水肿累及脑叶数





≤4

210.00

1055.56

538.46

222.22

≥5

00.00

422.22

861.54

777.78

皮层及皮层下T1高信号

00.00

1688.89

538.46

777.78

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局灶性白质病变

00.00

316.67

1184.62

222.22

侧脑室旁弥漫性白质病变

00.00

00.00

753.85

666.67

基底节及丘脑T2高信号

00.00

00.00

17.69

888.89

内囊后肢T1高信号消失

00.00

00.00

215.38

777.78

颅内出血

00.00

422.22

646.15

555.56

2.5 不同程度患儿DTI扫描参数ADCFA值对比

如表5所示,轻、中重度患儿各部位ADC值(皮质脊髓束、扣带回、上纵束、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丘脑)水平在进行对比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轻度患儿相比,中、重度患儿FA值(皮质脊髓束、扣带回、上纵束、内囊前肢)水平在进行对比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患儿FA值(内囊后肢、丘脑)水平显低于轻度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5  不同程度患儿DTI扫描参数ADCFA值对比

参数

轻度(n=18

中度(n=13

重度(n=9

F

P

ADC值(×10-3mm2/s






皮质脊髓束

1.18±0.13

1.19±0.11

1.21±0.15

0.225

0.824

扣带回

1.31±0.11

1.29±0.13

1.34±0.14

0.463

0.647

上纵束

1.24±0.10

1.23±0.11

1.25±0.13

0.264

0.794

内囊前肢

1.26±0.09

1.25±0.10

1.23±0.11

0.292

0.773

内囊后肢

1.16±0.09

1.18±0.11

1.19±0.10

0.556

0.582

背侧丘脑

1.17±0.08

1.19±0.13

1.21±0.12

0.530

0.600

FA






皮质脊髓束

0.38±0.13

0.39±0.12

0.40±0.15

0.218

0.829

扣带回

0.31±0.14

0.30±0.13

0.32±0.15

0.202

0.841

上纵束

0.28±0.12

0.26±0.10

0.27±0.13

0.490

0.628

内囊前肢

0.24±0.09

0.22±0.10

0.23±0.11

0.583

0.564

内囊后肢

0.48±0.21

0.32±0.19

0.19±0.08

2.177

0.038

背侧丘脑

0.55±0.23

0.35±0.21

0.22±0.10

2.476

0.019

2.6 两组各感兴趣区的rCBF平均值

如表6所示,病例组丘脑rCBF53.27±40.09较对照组(42.26±26.35)相比,其水平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豆状核rCBF值(54.27±26.28较对照组(48.45±23.96)相比,其水平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额叶白质rCBF值(16.50±12.19较对照组(22.14±7.53)相比,其水平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尾状核头部rCBF对比对照组尾状核头部rCBF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6  两组各感兴趣区的rCBF平均值

组别

例数(n

平均rCBF值(mL/100g/min

额叶白质

尾状核头

丘脑

豆状核

对照组

20

22.14±7.53

29.75±19.59

42.26±26.35

48.45±23.96

病例组

40

16.50±12.19

27.54±14.33

53.27±40.09

54.27±26.28

x2


3.754

0.784

3.115

3.217

P


0.002

0.495

0.004

0.003

注:rCBF,相对脑血流量

2.7 病例组不同出生日龄各部位的rCBF值

如表7所示,患儿日龄1~3,其对患儿采用ASL检查,ASL各感兴趣区的额叶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豆状核rCBF值(分别为21.46±1.4232.77±14.6553.05±22.3857.14±21.45)均高于日龄4~7天组分别为15.87±10.2521.19±10.7847.30±18.6748.34±20.768~15组(分别为17.88±13.2427.06±16.5944.83±21.1552.40±24.28),对不同出生日龄的患儿进行对比后,彼此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日龄4~78~15天的各感兴趣区的rCBF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

7  病例组不同出生日龄各部位的rCBF

出生日龄

例数(n

各感兴趣区rCBF值(mL/100g/min

额叶白质

尾状核头

丘脑

豆状核

1~3

19

21.46±1.42

32.77±14.65

53.05±22.38

57.14±21.45

4~7

13

15.87±10.25

21.19±10.78

47.30±18.67

48.34±20.76

8~15

8

17.88±13.24

27.06±16.59

44.83±21.15

52.40±24.28

x2


3.542

3.645

3.544

4.124

P


0.001

0.001

0.001

0.001

2.8 DTI分度与NABA评分及后遗症状分析

如表8所示,DTI分度的重度患儿其NABA评分为0~25分,其NABA评分均低于DTI分度的中度、轻度患儿NABA评分。而患儿在进行复查时其后遗症程度为:轻度患儿自身无明显症状,中度患儿自身存在肌张力改变、共济失调等后遗症状;重度患儿自身存在智力障碍、脑瘫等后遗症状。

8  DTI分度与NABA评分及后遗症状分析

DTI分度

NABA评分

复查时后遗症程度

轻度

36~39

无明显症状

中度

26~35

肌张力改变、共济失调

重度

0~25

智力障碍、脑瘫

2.9 ASL分度与NABA评分及后遗症状分析

如表9所示,ASL分度的重度患儿其NABA评分为0~25分,其NABA评分均低于ASL分度的中度、轻度患儿NABA评分。而患儿在进行复查时其后遗症程度为:轻度患儿自身无明显症状,中度患儿自身存在肌张力改变、共济失调等后遗症状;重度患儿自身存在智力障碍、脑瘫等后遗症状。

9  ASL分度与NABA评分及后遗症状分析

ASL分度

NABA评分

复查时后遗症程度

轻度

36~39

无明显症状

中度

26~35

肌张力改变、共济失调

重度

0~25

智力障碍、脑瘫

2.10 DTI分度、ASL分度与NABA评分及后遗症状的线性分析

如图10所示,以DTI分度为横坐标,NBNA评分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得相关系数r=-0.754;以DIT分度为横坐标,复查后遗症程度量化后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得相关系数为r=-0.791。由此可知,DIT分度与NBNA神经评分以及复查后遗症有较好的相关性,故新生儿早期的DIT检查可以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初步指标。

ASL分度为横坐标,NBNA评分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得相关系数r=-0.811;以DIT分度为横坐标,复查后遗症程度量化后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得相关系数r=-0.823。由此可知,ASL分度与NBNA神经评分以及复查后遗症有较好的相关性,故新生儿早期的ASL检查也可以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初步指标。

10   DTI分度、ASL分度与NABA评分及后遗症状的线性分析

图片1.png

图片2.png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