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炎;疗效
正文
慢性胃炎在临床十分常见,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种疾病,发病因素复杂,发病后,患者临床会出现慢性炎症反应,甚至引起萎缩性病变。发病后患者上腹部会出现不适、反酸等诸多症状,还会存在饱胀感[1]。中医上,将其归类在“胃痛”范畴,可结合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施治。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发展成胃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临床发现,中药半夏泻心汤可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有效对患者的症状加以改善,加速病情好转。为判断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胃炎的疗效,现对选取的患者分组实施不同治疗,对比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21年1月-12月选取5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男、女(n=15、10),年龄25~66(42.86±9.69)岁;观察组:男、女(n=14、11),年龄25~66(42.86±9.63)岁。两组资料均衡(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为患者使用法莫替丁+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法莫替丁每次0.3g,每日1次。阿莫西林每次0.5g,每日3次。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日2次,全部为口服。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的同时予以半夏泻心汤治疗。方剂中药物有:半夏15g,干姜3片(9g), 蒲公英18g, 炙甘草6g, 黄芩12g,大青叶32g,人参10g, 三七9g, 大枣4枚(12 g), 黄连3g。患者脾脏虚弱时,加入甘草5g、黄芪5g;患者胃阴虚弱时,添加山药12g。发现患者气滞时,加入柴胡8g、木香5g。药物中添加1500ml水,文火煎2-3min,转武火煎45min,取汁300ml,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温服。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炎症完全消失;②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改善,胃镜检查发现炎症明显缩小;③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得到改善,胃镜检查发现炎症范围缩小达70%;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胃镜检查发现炎症缩小不明显。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占比。(2)计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功能指标。(4)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激素水平。(5)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估,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行t检验、
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n(%)]
组称 | n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25 | 20(80.00) | 2(8.00) | 2(8.00) | 1(4.00) | 24(96.00) |
对照组 | 25 | 10(40.00) | 5(20.00) | 3(12.00) | 7(28.00) | 18(72.00) |
5.357 | ||||||
P | 0.021 |
2.2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2。
表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称 | n | 恶心、呕吐 | 皮疹 | 腹痛、腹泻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观察组 | 25 | 1(4.00) | 0(0.00) | 0(0.00) | 1(4.00) |
对照组 | 25 | 2(8.00) | 3(12.00) | 1(4.00) | 6(24.00) |
4.153 | |||||
P | 0.042 |
2.3 胃黏膜功能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黏膜功能指标改善显著(P<0.05)。见表3。
表3:胃黏膜功能指标(±s)
组称 | n | PGI( | GAS-17(pmol/L) | PGE2( | MDA(nmol/m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25 | 77.31±6.91 | 106.43±3.22 | 3.33±0.25 | 7.13±0.28 | 224.40±5.71 | 272.23±4.61 | 326.15±7.95 | 217.66±8.94 |
对照组 | 25 | 75.89±5.10 | 93.72±9.74 | 3.31±0.22 | 5.13±1.29 | 221.48±10.54 | 260.39±3.71 | 328.02±7.92 | 328.10±7.89 |
t | 0.827 | 6.195 | 0.300 | 7.576 | 1.218 | 10.004 | 0.833 | 46.311 | |
P | 0.412 | 0.000 | 0.765 | 0.000 | 0.229 | 0.000 | 0.409 | 0.000 |
2.4 胃肠道激素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胃肠道激素水平改善显著(P<0.05)。见表4。
表4:胃肠道激素水平(±s)
组称 | n | 胃泌素(ng/L) | 胃动素(ng/L) | 瘦素( | VIP(mmol/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25 | 195.35±12.48 | 98.24±5.68 | 259.53±27.10 | 351.21±3.49 | 7.22±1.25 | 8.95±0.78 | 87.40±4.91 | 39.05±8.10 |
对照组 | 25 | 192.30±5.41 | 120.45±7.51 | 262.61±8.25 | 326.20±4.52 | 7.28±1.11 | 8.03±0.56 | 87.55±3.64 | 47.12±9.95 |
t | 1.121 | 11.794 | 0.544 | 21.898 | 0.179 | 4.791 | 0.123 | 3.145 | |
P | 0.268 | 0.000 | 0.589 | 0.000 | 0.858 | 0.000 | 0.903 | 0.003 |
2.5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见表5。
表5:生活质量评分(±s,分)
组称 | n | 生理功能 | 社会功能 | 躯体疼痛 | 心理功能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25 | 80.25±4.41 | 94.26±1.38 | 81.29±6.35 | 95.15±1.28 | 79.69±9.61 | 94.67±1.48 | 75.89±10.08 | 94.75±1.51 |
对照组 | 25 | 80.24±5.84 | 88.49±2.39 | 81.36±4.32 | 89.67±1.49 | 79.99±8.52 | 89.56±1.20 | 75.56±15.45 | 88.78±1.31 |
t | 0.007 | 10.454 | 0.046 | 13.949 | 0.117 | 13.410 | 0.089 | 14.932 | |
P | 0.995 | 0.000 | 0.964 | 0.000 | 0.908 | 0.000 | 0.929 | 0.000 |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人体消化系统发生的疾病,中医认为该病是气机失调、脾胃不和引起,西医认为致使患者产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泌较多的胃酸,实际治疗时应坚持中西医治疗,全面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效对胃酸进行抑制。但中西医结合治疗所需时间过长,很容易导致病情多次发作[2]。
中医中将上腹部称为心下,心下即人们所言的胃脘部,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心下”部分疾病,所以名泻心汤,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有效方剂,特别是对消化系统疾病发挥疗效优良。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其中记载该汤剂主治食欲不振,常用于治疗恶心、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包含:半夏、三七等多种药材[3-4]。方中半夏可发挥优良的散结化痰作用;蒲公英可利胆利尿,具有良好的止泻作用。大青叶的止痛消肿作用良好,除痰功效明显。人参在方剂中能够对机体做好调和;三七的主要作用是止血散瘀;炙甘草可补血益气,对阴阳做好调理;黄芩则可止血解毒,发挥有效地清热解毒作用;干姜散寒温和;黄连有较强的清湿除燥功效,可止痛消肿。多种药物相联合,能够有效对人体阴阳做好调和,将人体的邪毒之气尽数消除,使人体内气平稳,发挥和胃作用。从现代药物俩看,方中的黄芩、黄连抗菌作用显著,实际用药时可全面将人体幽门螺杆菌清除,从整体上提高疗效,有效对胃黏膜做好修复[5-6]。从药理方面来讲,半夏泻心汤具有抗溃疡、保护胃黏膜的功效,还可双向对胃蠕动进行调节,临床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缺氧功效,增强人体免疫力。用药时,苦寒药和辛散药相用,可辛开苦降,调节气机[7]。补益药和泻邪药相用,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气。半夏泻心汤可调节胃肠动力,抑制HP活性,但由于抗菌活性较弱,需与胃酸分泌抑制剂与抗菌素等联合应用。加强胃粘膜、粘液屏障效用,促使粘膜细胞再生修复,促进胃粘蛋白分泌,加强粘蛋白合成[8]。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强化人体体液免疫,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不明显。从整体减少机体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和组织细胞内缺氧能力,提高大脑对缺血的耐受力,以免脑组织耗费大量的氧量,发挥有效的抗缺氧效果。调节中枢递质,不仅能够直接作用于消化系统,还可通过介导脑内情感系统与中枢抑制作用而发挥作用。半夏泻心汤可升清降浊,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中气自病,己土主升而戊土主降,为三焦阴阳水火气机运转的枢纽。脾胃升降失常或要考虑是少阳的枢机失常引邪入太阴;或是太阴脾湿无力运化,影响三焦水火气机的正常枢转[9]。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寒热并调方剂,通常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对中焦造成影响,导致中焦寒热错杂互结的病机,气机升降失常,临床会出现下利、呕逆表现,舌苔多为黄、白等,使用此方剂治疗可实现寒温并调效果。该方剂还可攻补兼施,姜、夏、芩、连等具有辛开苦降作用,消痞气,调寒热。参草姜保护中焦,运化于中,可调理阴阳,各司其职,邪可自太阳开机出现,还可自阳明阖机出现,或随少阳枢机而出。该方剂治疗虚证,多因久病中焦脾胃虚弱为主,患者在临床会出现脉缓且弱、面黄纳差[10]。实际治疗时,主要以寒、热为主,舌苔多为黄、白,或润滑、厚腻等,可酌情使用。临床实际应用时,可按照寒热偏盛、正邪虚实情况,适当对辛温做好调整,有效加减。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不良反应明显较少,胃黏膜功能指标与胃肠道激素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也得到有效改善(P<0.05)。半夏泻心汤按辛开苦降错杂为主的方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病情复杂的虚实寒热杂热慢性胃炎,半夏是一种君药,辛开散结,降逆消痞气。干姜温中散寒效用较强,黄连、黄芩可清热解毒,发挥有效的除湿效果。从现代药理来看,抵抗幽门螺杆菌。人参、大枣可益气和重,与甘草联合,可对脾胃发挥调和作用,有效对胃黏膜进行保护。中医在治疗时应标本兼治,可有效发挥除病菌作用,有效对胃进行保护,修复胃黏膜屏障,削弱人体脾胃功能。仅用西医三联治疗,不仅可顾护正气,祛邪但不伤正。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可从整体提高疗效,不会诱发较多的负面反应,有效改善胃黏膜功能指标与胃肠道激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一桐,尤佳,宋瑶,等.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Meta分析[J].北京中医药,2021,40(10):1143-1148.
[2]王艳红.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 15(9):216-218.
[3]刘守震.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 11(5):3-3.
[4]刘长云.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6):26-27.
[5]侯丽娟,徐彩弟.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36):34-36.
[6]蔡正清.姜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0, 12(3):2-2.
[7]严明炎,普亚琦,张桂林.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1):3-3.
[8]聂玉环,袁秀峰.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24):72-74.
[9]廖媛.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3):40-41.
[10]朱含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0):129-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