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
摘要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药结合;疼痛
正文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实际上是指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痊愈后其症状所累及的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持续性疼痛病变情况,该病症表现明显,可见钝痛、刺痛、刀割样及灼烧样疼痛等情况,情况可严重时可持续数月甚至终身,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认为,该病发病在于正气虚损,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自身身体机能较差,脏腑功能较弱,容易受到外邪感染,进而引起带状疱疹或病程迁延难愈,对于气阴损伤较为明显,造成阴血不足,正气衰微,不荣则痛,加之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最终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传统治疗该病症通常选择西药治疗,但西药虽然可以达到止痛目的,却治标不治本,病情容易反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中医理念中通过益气养阴、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等理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利用针药结合方式直达病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且对于患者产生的副作用较低,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本次研究将以实际患者为样本开展数据分析,探索针药结合治疗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患者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以患者支撑数据分析,抽取时间点2022年3月-2023年3月中收治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抽取双色球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范围区间:51-75岁,平均值(65.40±2.12)岁;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区间:52-76岁,平均值(65.39±2.14)岁。纳入标准:(1)患者病症超过三个月;(2)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耐受性较低;(2)患者药物过敏,数据无差异性(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开展药物治疗,卡马西平片,口服,每日两次,每次0.2g,维生素B1,口服,每日三次,每次10mg,连续服药两周。
1.2.2观察组
观察组开展针药结合治疗:针灸,神经痛分布区,夹脊穴,平补平泻法针刺,留针30min,选患者神经痛局部围刺,足三里、合谷穴、曲池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太冲穴。中药:车前子20g,山栀子、黄芩、大青叶各15g,柴胡、生地黄、泽泻各12g,丹皮、当归、龙胆草各10g,煎水,取汁,分两次服药,连续服药两周。
1.3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治疗疗效,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评判。显效:疼痛显著消失,睡眠中可见偶尔疼痛情况,有效: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睡眠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存在明显的疼痛,睡眠受到明显影响。
(2)观察患者MAS评分(以运动功能评估量表支撑观察,以0-48分为标准,分值高表示功能强)、FIM评分(以日常生活独立能力量表支撑观察,以0-126分为标准,分值高表示能力优)、PSQI评分(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支撑观察,分值低表示质量优)。
(3)观察患者血清指标(BDNF、PGE2、β-EP),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酶联免疫法测量。
(4)观察患者VAS评分(以视觉疼痛评估量表支撑,分值0-10分,评分低表示痛感低)、NIHSS评分(以神经功能损伤量表支撑,分值:0-42分,分值越低表示损伤低)。
(5)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血肿)。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通过SPSS28.0统计,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达,数(n)或率(%)表达,t与
检验最终结果,P<0.05说明差异存在。
2结果
2.1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评估临床有效率可见对比差(观察组96.00%、对照组86.00%)(P<0.05),如表1。
表1 治疗临床效果[n(%)]
组别(n=50)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25(50.00) | 23(46.00) | 2(4.00) | 48(96.00) |
对照组 | 23(46.00) | 20(20.00) | 7(14.00) | 43(86.00) |
- | - | - | 4.396 | |
P | - | - | - | 0.036 |
2.2患者MAS评分、FIM评分、PSQI评分指标观察
评估患者MAS评分、FIM评分、PSQI评分未见差值(P>0.05),评估可见观察组各项分值改善幅度更大,对比值存在(P<0.05),如表2。
表2 患者MAS评分、FIM评分、PSQI评分对比(±s)
组别 (n=50) | MAS(分) | FIM(分) | PSQI评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22.31±1.34 | 39.13±1.36 | 75.35±2.51 | 99.13±3.24 | 13.67±2.19 | 5.64±0.52 |
对照组 | 22.32±1.36 | 32.09±1.38 | 75.34±2.50 | 85.22±3.22 | 13.66±2.20 | 9.65±0.54 |
t | 0.223 | 13.652 | 0.232 | 14.269 | 0.263 | 10.324 |
P | 0.853 | 0.000 | 0.785 | 0.000 | 0.839 | 0.000 |
2.3患者血清指标观察
评估患者血清指标(BDNF、PGE2、β-EP)未见治疗前差值(P>0.05),观察组指标评估属于改善更优一组,可见对比(P<0.05),如表3。
表3 血清指标观察(±s)
组别 (n=50) | BDNF/(μg/L) | PGE2/(pg/mL) | β-EP/(n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14.15±0.15 | 19.73±0.12 | 119.32±2.65 | 62.51±1.38 | 17.75±1.33 | 24.98±1.25 |
对照组 | 14.16±0.13 | 16.65±0.13 | 119.34±2.64 | 88.15±1.36 | 17.76±1.32 | 20.30±1.26 |
t | 0.219 | 12.628 | 0.253 | 14.265 | 0.246 | 13.692 |
P | 0.883 | 0.000 | 0.775 | 0.000 | 0.821 | 0.000 |
2.4患者VAS评分、NIHSS评分观察
未见患者VAS评分、NIHSS评分治疗前差值(P>0.05),观察组各项分值评估均属于改善更优一组,可行对比(P<0.05),如表4。
表4 VAS评分、FMA评分、NIHSS评分对比(±s)
组别 (n=50) | VAS评分 | NIHSS评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6.26±0.33 | 2.19±0.20 | 19.26±1.24 | 7.35±0.45 |
对照组 | 6.27±0.36 | 3.43±0.21 | 19.25±1.22 | 13.16±0.50 |
t | 0.217 | 8.360 | 0.227 | 11.362 |
P | 0.965 | 0.000 | 0.893 | 0.000 |
2.5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评估不良反应结果中观察组属于更低组别(观察组2.00%,对照组12.00%)(P<0.05)。见表5。
表5 不良反应情况[n(%)]
组别(n=50) | 恶心 | 呕吐 | 血肿 | 发生率 |
观察组 | 0(0.00) | 1(2.00) | 0(0.00) | 1(2.00) |
对照组 | 2(4.00) | 2(4.00) | 2(4.00) | 6(12.00) |
X2 | - | - | - | 5.530 |
P | - | - | - | 0.019 |
3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近年来患病人数增多,该病症通常由带状疱疹治愈后累及神经区域导致的持续性疼痛,该疼痛性质较为多样化,如电击样、针刺样、灼烧样等,属于当前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类型。该病症对于人体产生的危害较大,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自身的生理机能较差,免疫力较低,一旦发病将直接造成自身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同时伴有明显的疼痛刺激感容易产生心理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患者康复。传统治疗该病症常见药物治疗,但西药虽然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疼痛感,却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症状反复迁延难愈,且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限制治疗疗效,由此临床上提出针药结合治疗理念,通过二者结合,进一步改善患者身体机能,强化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疼痛感,并降低机体自身产生的各种应激反应,消除局部炎症,加速血液循环,以促使损伤神经及时修复,利用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改善患者病症,加速组织修复,同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舒筋利节,调节身体气机,达到止痛目的,安全性较高,有助于缩短患者病情,帮助患者缓解身心痛苦,尽早恢复健康。
研究结果中评估临床有效率可见对比差(P<0.05),说明针药结合治疗疗效更显著,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理机能。评估未见患者MAS评分、FIM评分、PSQI评分差值(P>0.05),评估可见观察组各项分值改善幅度更大,(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睡眠,降低病症对患者身体功能影响,达到预期效果。评估患者血清指标未见治疗前差值(P>0.05),观察组指标评估更优(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可以改善血清水平,强化自身免疫力。未见患者VAS评分、NIHSS评分治疗前差值(P>0.05),观察组各项分值评估更优(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感,降低神经损伤,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评估不良反应结果中观察组更低(P<0.05),表明治疗方式安全性较高,可以降低机体副作用,改善患者状态,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开展针药结合治疗疗效明显,可以降低患者痛感,改善患者生理机能,提高免疫力,尽早恢复健康,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高浚洋,卢春键,袁金筠等.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9):2403-2410.
[2]刘懿,李凌云,陈雅君.芪归活血方联合围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13):1820-1822+1880.
[3]张梅香,袁海晨.阿昔洛韦联合普瑞巴林对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神经痛与炎性指标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08):1103-1104.
[4]张玉华,蔡玉,李燕艳.团队式疼痛共控法对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影响分析[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22,5(04):298-301.
[5]白雪,陈佳利,陈凡等.血府逐瘀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22,50(07):97-100.
[6]佘秋悦,张悦,朱苏红.多学科协作护理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症状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06):181-183.
[7]胡成想,林宝城,李知行等.单一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11):2709-2717.
[8]仉会玉,秦晓光,雒明栋.“金钩钓鱼针法”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VAS评分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2,35(06):29-32.
[9]解小丽,苏圣贤,林志光等.脊髓电刺激和神经阻滞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22,43(05):499-504.
[10]李双,温馨,韩晓东.傅青主火丹神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及预后观察[J].四川中医,2022,40(07):134-136.
[11]孙雯,方茜,何晓玲等.穴位贴敷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行脉冲射频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10):1630-1631.
[12]秦珍珍,翟燕.一贯煎加减联合甲钴胺与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0):83-86.
[13]王静,王耀堂.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2,37(10):2263-2267.
[14]左付广,贾琪,孙梦伟等.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早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镇痛药使用情况评价[J].中国处方药,2022,20(06):106-108.
[15]胡敏莉,李丹.活血化瘀中药膏方外用配合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5):92-95.
[16]赵静,李晓静,曹慧娜等.中医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2,36(06):110-113.
[17]方伟,申晓琳,张文西.活血化瘀方外敷联合毫火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09):1619-1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