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与内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泌尿系统结石;体外冲击波;内镜手术;有效性研究
正文
泌尿系统结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主要包括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肾结石以及输尿管结石等,且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1]。体外冲击波与内镜手术是当前临床针对泌尿系统结石疾病常采取的两种治疗方法,但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目前尚存争议[2]。为此,本文详细分析对比了以上两种治疗方案在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具体详情已在文中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现将我医院2020年1月-4月期间接收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52例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人数为16例,女性人数为10例,患者年龄均值为(45.0±2.2)岁;观察组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17/9例,平均年龄值为(45.5±2.3)岁。组建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值显示(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选的所有患者已经过临床各项检查确定符合泌尿系统结石疾病的标准;②经核实入选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均完整;③此次研究内容已经过患者和家属的全面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智力以及语言功能障碍患者;②伴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③伴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④严重心脑血管和脏器损伤者;⑤恶性肿瘤疾病者;⑥伴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⑦伴有免疫性疾病者;⑧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和家属。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体外冲击波术治疗,根据结石部位采取合理性的体位调整,通过超声检查确定结石部位、形态和数量后,运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进行碎石治疗,能量设置为10.5-12.5kV,冲击次数设置为1500-2000次。针对较大的结石则采取全方位碎石,共碎石3-5次,碎石后要及时排石处理, 并进行抗感染预防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内镜取石手术治疗,术前通过B超检查确定结石部位、数量和形态,运用输尿管镜取石患者手术采用腰麻处理,患者采取截石位,经尿道管置入输尿管镜至膀胱内,并将导丝插入患侧的输尿管中。随后对输尿管壁进行冲洗,并扩张管腔,将输尿管镜沿导丝至结石处对结石进行观察,针对直径达到0.6-1.5cm的结石使用取石钳取出,结石直径>1.5cm 则使用激光碎石,然后将碎石排出。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需要置入双J管。针对经皮肾镜碎石患者则需要在B超的辅助下进行穿刺,确保穿刺针到达目标盏穹窿处,拔出穿刺针芯后,在尿液流出时插入穿刺导丝,并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扩张操作,借助输尿管硬镜内气压弹道进行碎石处理,随后使用灌注液进行冲洗,直径在0.6-1.5cm的结石可直接进行冲洗,患者术后实施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标准
详细记录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结石清除率、术后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详细记录对比。结石清除率判定标准为治疗后经检查无任何结石残留或直径<0.4cm结石可自行外排。应用视觉模拟(VAS)疼痛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10分为最高分值,得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运用SF-36量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每一项指标最高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证实指标越好。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20.0处理本文数据,两组患者的计量指标用(±s)描述和t检验,计数指标用n(%)进行描述以及x²检验,最终数据对比显示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组建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经表1数据结果的显示,对照组患者最终取得的结石清除率已明显低于观察组,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和住院所用时间均较短(P<0.05),见下表1。
表1组间患者各项指标比较详情(n、%、±s)
组别 | 例数 | 结石清除率/% | 疼痛程度/d | 下床活动时间/h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26 | 25(96.2) | 4.2±0.4 | 28.6±1.4 | 7.3±1.1 |
对照组 | 26 | 20(76.9) | 5.3±0.8 | 36.5±2.8 | 10.4±1.6 |
x²/t | 4.1270 | 6.2709 | 12.8676 | 8.1409 | |
P | 0.0422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经过记录显示,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两组数据结果分别为3.8%、23.1%,组间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表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泌尿系感染 | 肾盂积水 | 血尿 | 术后并发症/% |
观察组 | 26 | 1 | 0 | 0 | 1(3.8) |
对照组 | 26 | 3 | 2 | 1 | 6(23.1) |
x² | 4.1270 | ||||
P | 0.0422 |
2.3组间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已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3。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
分组 | n | 躯体疼痛/分 | 情感职能/分 | 生理功能/分 | 社会功能/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26 | 61.2±5.6 | 92.3±7.8 | 58.6±5.1 | 91.6±7.4 | 60.3±5.5 | 90.2±7.8 | 57.5±5.2 | 90.5±7.5 |
对照组 | 26 | 61.1±5.5 | 86.6±6.5 | 58.7±5.2 | 82.6±6.2 | 60.2±5.2 | 84.3±6.4 | 57.6±5.3 | 85.8±6.3 |
t值 | 0.0649 | 2.8625 | 0.0700 | 4.7535 | 0.0673 | 2.9817 | 0.0686 | 2.4467 | |
P值 | 0.9485 | 0.0061 | 0.9445 | 0.0000 | 0.9466 | 0.0044 | 0.9455 | 0.0180 |
3讨论
泌尿系统结石具有发病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征,此类疾病发生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腹部疼痛和肾虚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尿路梗阻以及肾盂积水,因此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目前临床针对泌尿系统结石常采取的一种治疗方式,该方式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且安全性也较高,但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碎石阻塞尿路管现象,因此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同时治疗后还会出现结石残留情况,进而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4]。而在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下,临床针对结石疾病开展了内镜技术,根据患者的结石部位采取针对性的输尿管镜取石术或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可在内镜的直观下准确判断出结石部位和大小形态,进一步提高取碎石或取石效果,而且通过内镜观察可避免手术操作损害患者其他脏器组织,从而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最终可有效提高患者身体恢复效率[5]。本次研究结果中也已证实,观察组患者通过运用内镜取石术治疗后所获得的结石清除率已明显高于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较轻,最终下床活动以及住院所用时间也明显缩短。
由此可知,运用内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疾病,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更加优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更利于患者术后身体恢复。
参考文献
[1] 叶石平,肖观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内镜取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4):131-132.
[2] 王庆军.探讨体外冲击波与内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3):78-80.
[3] 薄文恒.体外冲击波与内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2):25-26.
[4] 普泉.体外冲击波与内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效果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0):2833-2834.
[5] 刘扬,黄莉.体外冲击波与内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