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CT;MRI;妇科盆腔肿瘤;诊断效果
正文
妇科盆腔肿瘤即发生在女性盆腔内的异常占位,包括良性占位和恶性病变,涉及疾病种类较多且复杂,不同类型疾病的治疗方式有所差异[1]。妇科盆腔肿瘤起病较为隐匿且缺乏特异性,仅靠临床症状难以做出准确诊断,需要配合检查方式明确诊断继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病理学检查是盆腔肿瘤诊断金标准,但该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无法在术前为疾病治疗决策应用[2]。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盆腔肿瘤的术前鉴别诊断成为可能,现阶段常用技术包括CT、MRI等,各方式均有其优势、劣势,需综合考虑后选择应用[3]。本研究纳入疑似妇科盆腔肿瘤患者,分析用CT、MRI检查和联合应用在其疾病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80例疑似盆腔肿瘤女性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2021年1月-2023年2月。患者中年龄最大56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0.09±4.11)岁,已婚患者53例、未婚患者27例,已育患者48例、未育患者32例。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均疑似盆腔肿瘤。(2)患者出现阴道出血、月经紊乱、月经量增多、腹部疼痛等症状。(3)年龄18-60周岁。(4)临床资料完整、可靠。(5)检查配合度、意愿良好。(6)认知、语言、听说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盆腔手术史患者。(2)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3)肝肾功能不全患者。(4)临床资料缺失患者。(5)存在检查禁忌症患者。(6)精神状态不佳、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患者。(7)妊娠、哺乳期患者。(8)并发妇科其他疾病患者。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完善检查前宣教,明确各项检查的过程和配合方法,先后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
1.3.1 CT检查:使用GE公司64排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患者检查前60min服用泛影葡胺(50mL,3%)充盈盆腔肠道,从骼峭为起始点开始扫描,扫描至耻骨联合处,根据图像显示情况确定肿瘤位置、形态、大小,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肿瘤类型。
1.3.2 MRI检查:使用GE公司1.5T核磁共振系统对患者进行扫描,使用TSE成像实施矢状面T2加权成像、横截面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检查,以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冠状面扫描。
回收上述检查图像后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独立阅片,观察疾病情况,当出现意见分歧时商讨得出诊断结论,当两种方式任意一种检出病灶时即可判定为阳性。
1.4 观察指标
(1)诊断效能:以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将CT、MRI和联合检查检出盆腔肿瘤情况与其进行对比,检查特异性=D/(B+D)×100%;准确率=(A+D)/(A+B+C+D)×100%;灵敏度=A/(A+C)×100%,阳性预测值=K/(M+L)×100%,A为真阳性、C为假阳性,B为假阴性、D为真阴性。
(2)将联合检查发现的不同类型盆腔肿瘤情况与确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软件为SPSS20.0,组间计量平均数资料分析使用(±s)描述/t检验,计数指标则使用n(%)描述/x²检验,当最终数据结果对比后达到统计学意义运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分析
80例患者确诊妇科盆腔肿瘤72例,CT检出其中54例、MRI检出其中62例,联合检查检出其中71例。各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可见下表1。
表1 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分析
检查方式 | 确诊阳性 | 确诊阴性 | 总计 | |
CT检查 (n=80) | 阳性 | 49 | 5 | 54 |
阴性 | 23 | 3 | 26 | |
总计 | 72 | 8 | 80 | |
MRI检查 (n=80) | 阳性 | 58 | 4 | 62 |
阴性 | 14 | 4 | 18 | |
总计 | 72 | 8 | 80 | |
联合检查 (n=80) | 阳性 | 71 | 0 | 71 |
阴性 | 1 | 8 | 9 | |
总计 | 72 | 8 | 80 |
2.2 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对比
CT、MRI联合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最高,高于两种方式的单独应用,差异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可见下表2。
表2 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对比
检验方式 | 例数 | 准确率 | 灵敏度 | 特异度 |
CT检查 | 80 | 65.00%(52/80) | 68.06%(49/72) | 37.50%(3/8) |
MRI检查 | 80 | 77.50%(62/80) | 80.56%(58/72) | 50.00%(4/8) |
联合检查 | 80 | 98.75%(79/80) | 98.61%(71/72) | 100.00%(8/8) |
X2值 | 29.5800 | 23.4394 | 7.4667 | |
P值 | 0.0000 | 0.0001 | 0.0239 |
2.3 联合检查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的检出情况分析
联合检测对不同类型肿瘤检出率与确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可见下表3。
表3 联合检查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的检出情况分析
检查方式 | 例数 | 卵巢良性肿瘤 | 卵巢癌 | 子宫内膜癌 | 子宫肌瘤 |
确诊资料 | 72 | 18(25.00%) | 5(6.94%) | 6(8.33%) | 37(51.39%) |
联合检查 | 71 | 17(23.94%) | 5(7.04%) | 6(8.45%) | 37(52.11%) |
X2值 | 0.0216 | 0.0005 | 0.0006 | 0.0075 | |
P值 | 0.8832 | 0.9817 | 0.9798 | 0.9310 |
续表3 联合检查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的检出情况分析
检查方式 | 例数 | 子宫颈癌 | 子宫肉瘤 |
确诊资料 | 72 | 2(2.78%) | 4(5.56%) |
联合检查 | 71 | 2(2.82%) | 4(5.63%) |
X2值 | 0.0002 | 0.0004 | |
P值 | 0.9887 | 0.9838 |
3 讨论
妇科盆腔肿瘤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其中包括卵巢占位病变、子宫占位病变等多种类型,此类疾病临床表现类似,缺乏特异性,部分起病较为隐匿,当出现严重症状时已经发展至疾病晚期,治疗难度、临床风险大大提升[4]。因此,尽早明确盆腔肿瘤诊断和疾病类型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的关键所在和基础环节。通常来说,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良性病变生长速度较慢且恶性病变风险较小,只要密切随访和控制便可,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恶性则需要尽早通过手术等方式控制疾病[5]。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女性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尽早通过诊断明确疾病并区分病变类型。
病理学诊断是各类肿瘤判定的金标准,在妇科盆腔肿瘤中也不例外,通过术后病理诊断能够明确病变的良恶性和类型[6]。但该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操作,不适宜在术前筛查、诊断中广泛应用,且该方式操作复杂、费用高昂,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受限,因此,临床需要探讨准确、可行的影像学方式在术前帮助患者明确诊断,继而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CT检查、MRI检查均为盆腔肿瘤诊断的常用影像学技术,能够明确盆腔肿瘤病灶部位、形态、大小,结合侵入范围等对其良恶性、疾病类型进行判定。其中CT检查能够通过横断面显示多个层面的图像,能够显示器官的完整影像学信息,分辨率较高,且该技术结果迅速、应用安全,能够通过矢状面等多个角度的系统观察了解病灶和器官之间的关系,继而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MRI检查则能够反映多个切面的图像,空间分辨率更为理想,不仅能够观察病灶情况,能够区分病灶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相较于CT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准确率[7]。但MRI检查耗时较长且相较于CT禁忌症较多,部分不愿配合患者检查较为困难,且对于钙化病灶、骨骼病灶反映情况不如CT检查。由此可见,两种检查方式均有其优势、劣势,因此本研究试将两种方式联合应用分析检查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80例患者确诊妇科盆腔肿瘤72例,CT检出其中54例、MRI检出其中62例,联合检查检出其中71例。CT、MRI联合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最高,高于两种方式的单独应用,差异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CT、MRI联合检查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两种方式能够发挥其价值,有助于提高检查效能,当条件允许时,推荐将两种方式联合应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降低疾病的漏诊率、误诊率。为明确联合检测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将其对不同类型病变的检出情况与确诊结果对比,结果可见:联合检测对不同类型肿瘤检出率与确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阴道均为双层解剖结构,周围和中间型号差异较大,能够借助该特点准确判断疾病类型,CT检查能够观察到盆腔中肿块阴影,能够清晰显示阴道、盆腔内状况,反应盆腔结构的解剖关系,但该方式无法分辨盆腔内部实质性包块性质和子宫附件邻近的肿瘤、肌瘤,可能影响诊断效果[8]。MRI检查则能够通过多序列扫描获得信号提示,子宫内膜外层表现为内层高信号,两层之间有交接,此范围内信号中断可作为盆腔肿瘤侵入肌层情况的主要指标,有助于判断肿瘤结构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此外,MRI检查还能够通过三维成像和软组织对比度显示肿瘤浸润程度,对于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指导意义。由此可见,两种方式各具优势,MRI检查准确率更高、CT检查则耗时更短、钙化灶检测准确率更高,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双重优势,全面诊断妇科盆腔肿瘤,鉴别不同疾病类型为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CT、MRI联合检查诊断妇科盆腔肿瘤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突出,能够发挥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诊断符合率,且联合检测能够明确疾病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确保患者治疗有效性、针对性,有利于获得理想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爱苹,于鹏鹏. CT联合MRI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7):22-23.
[2] 蔡泽银,曾伟君,黄泗芳,等. MSCT增强扫描联合MRI对妇科盆腔肿瘤周围组织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J]. 海南医学,2022,33(19):2537-2540.
[3] 徐猛. MRI技术及其联合CT在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 养生大世界,2021(11):89.
[4] 田德贵. CT和磁共振(MRI)联合成像诊断盆腔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J]. 健康必读,2021(17):50.
[5] 付强. 应用CT和MRI诊断盆腔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57-158.
[6] 帕丽旦·尼亚孜,米艾赛·吐尔逊. CT联合MRI技术应用于妇科盆腔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J]. 康颐,2020(12):184.
[7] 马艳华. CT和B超检查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3):79-80.
[8] 蔡泽银,曾伟君,黄泗芳,等. MRI轴位THRIVE增强三维成像序列对妇科盆腔肿瘤周围组织术前评估的价值研究[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7):1270-1273.
作者简介:杨文福 (1994.1.27)男,汉,贵州盘州市。住院医师,大学本科,医学影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