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时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
摘要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下胫腓;韧带损伤;不同手术;治疗效果
正文
踝关节骨折主要由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以后发生的,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受暴力力量的大小、方向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类型的骨折[1]。经临床研究发现踝关节骨折患者多数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还会增加临床上的治疗难度。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固定,可帮助患者提早恢复社会活动[2]。故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早期随访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86例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3)、观察组(n=43)两组,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01月-2022年12月。其中对照组男23例(53.49%),女20例(46.51%);年龄19-78岁,均值(45.92±4.52)岁;体重43—92kg,均值(63.59±5.28)kg。观察组男22例(51.16%),女21例(48.84%);年龄20-78岁,均值(45.04±4.54)岁;体重47—90kg,均值(63.43±5.31)kg。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符合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标准;(2)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3)临床资料齐全;(4)签署手术同意书。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3)恶性肿瘤;(4)严重脏器器官衰竭;(5)严重免疫性及代谢性疾病。
1.2 方法
患者来院以后,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项目,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初步的评估,针对患者不同的骨折情况和类型,为其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术前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予以消炎药物滴注,并向患者介绍具体的手术操作步骤,同时做好情绪的安抚,提高患者手术治疗中的配合度,使手术治疗能够顺利进行。手术操作为同一组医师进行,固定方式、手术习惯相一致,以减少手术操作者人为因素的干扰。
1.2.1对照组
予以对照组患者螺钉固定下胫腓、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骨折手术治疗。选取患者内踝前内侧、外踝后外侧两处作为手术切口,并行L型的手术切口,用管状的钢板对外踝后侧进行固定,将螺丝钉在下胫腓上方1厘米左右处拧入,然后选择腓骨后外侧前方30度角的位置做皮质骨螺丝钉穿刺,并拧紧螺钉来固定下胫腓。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患者螺钉固定下胫腓、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骨折的基础上,予以观察组患者下胫腓韧带修补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损伤的下胫腓韧带进行修补治疗,在后踝骨折的关节面予以松质骨螺钉置入,做好骨螺钉的固定,同时做好各个部位的固定功能,手术结束以后,做好手术切口缝合,然后予以石膏做好外固定。继续予以患者消炎药物的滴注,同时做好病房的巡护工作,对于术后疼痛难忍的患者需要上报医生,予以患者止痛药物进行缓解,叮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免影响治疗的效果,导致愈合情况不理想。
1.3 观察指标
1.3.1关节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1.3.2统计临床指标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1.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伤口感染、骨折愈合不良、血管或神经损伤、活动障碍);
1.3.4治疗有效率,愈合:术后完全恢复,无明显不适;显效:术后恢复明显,有轻微不适感;有效:术后恢复较好;无效:手术恢复不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变量资料以“t”计算,定性数据用x2核实,分别以(±s)与(%)表示,P<0.05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关节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 1 两组关节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 | 例数 | 关节功能评分 | 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43 | 45.91±2.25 | 94.17±4.10 | 47.06±4.22 | 92.58±14.14 |
对照组 | 43 | 45.83±2.24 | 81.24±4.05 | 47.11±4.25 | 72.46±10.22 |
t | - | 0.165 | 14.712 | 0.055 | 7.562 |
P | - | 0.869 | 0.000 | 0.957 | 0.000 |
2.2 两组临床指标用时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有所缩短,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 2 两组临床指标用时对比(±s)
组别 | 例数 | 骨折愈合时间(周)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43 | 18.05±2.63 | 12.25±1.22 |
对照组 | 43 | 21.21±3.59 | 16.63±2.58 |
t | - | 4.656 | 10.064 |
P | - | 0.000 | 0.000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 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n(%)]
组别 | 例数 | 伤口感染 | 骨折愈合不良 | 血管或神经损伤 | 活动障碍 | 并发率 |
观察组 | 43 | 2(4.65) | 0(0.00) | 0(0.00) | 1(2.33) | 3(6.98) |
对照组 | 43 | 4(9.30) | 3(6.98) | 1(2.33) | 3(6.98) | 11(25.58) |
X2 | - | - | - | - | - | 5.460 |
P | - | - | - | - | - | 0.019 |
2.4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 4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观察组 | 43 | 22 | 13 | 6 | 2 | 41(95.35) |
对照组 | 43 | 15 | 10 | 9 | 9 | 34(79.07) |
X2 | - | - | - | - | - | 5.108 |
P | - | - | - | - | - | 0.024 |
3 讨论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是踝关节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占比较大,以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为主要致病原因,踝关节骨折后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会使患者出现踝关节不稳、疼痛、功能障碍等情况[3]。在临床上,对于单发性的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多予以保守治疗的方法,对损伤的踝关节进行制动,同时配合消肿止痛、消炎的药物共同治疗;而对于有陈年旧伤、其踝关节骨折严重的患者,需要检查距骨是否有外移或者是旋转的情况发生,并对关节的稳定程度、疼痛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手术予以下胫腓韧带的修补及重建,术后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使踝关节骨折快速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因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属于高能量的损伤,需要通过手术帮助恢复良好的关节匹配,稳定关节利于恢复。而且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会对踝关节的匹配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治疗踝关节骨折固定以后,需要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做相应的修补,以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帮助患者改善病症,恢复正常而稳定的踝关节[5]。手术治疗的原理则是通过手术对踝关节骨折的部位进行解剖复位,将踝关节内外翻的情况进行修正使其恢复正常的踝穴位置,辅助钢板螺钉进行骨折部位的固定,利用钢板螺钉的作用将受损关节进行复位,并稳定骨折的部位、恢复正常的关节匹配关系,进而达到手术治疗的效果[6]。
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骨折手术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钢板、螺钉的有效配合,可使骨折断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防止术后骨折部位再次发生移位及二次骨折,其固定效果确切,可以加速患者骨折部位愈合的速度,并且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广[7]。但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骨折手术的手术切口相对较长,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软组织、骨膜进行剥离,容易造成骨折断端的血运损伤,导致骨折处愈合缓慢,另外还会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患者疼痛的症状。如果康复效果不理想,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下降情况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则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仅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的手术方式已满足不了对治疗效果的确切追求,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联合下胫腓韧带的修复手术治疗,才能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予以有效、可靠保障的治疗,使骨折及损伤的韧带均能恢复,提高受损关节的功能恢复强度,减少移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9]。
经本次研究显示,在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行螺钉固定下胫腓、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骨折手术的基础上联合下胫腓韧带修补手术较单一的螺钉固定下胫腓、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骨折手术,在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指标中体现得较为明显[10]。观察组的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分别为(94.17±4.10)分、(92.58±14.14)分,相较于对照组的(81.24±4.05)分和(72.46±10.22)分,明显提高。在临床指标方面,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8.05±2.63)周,住院时间为(12.25±1.22)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21.21±3.59)周,住院时间(16.63±2.58)天。而且观察组联合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98%,其中伤口感染2例、活动障碍1例,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58%,其中伤口感染4例、骨折愈合不良3例、血管或神经损伤1例、活动障碍3例,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治疗有效率方面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35%,相较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总率79.07%明显提高,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予以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在行螺钉固定下胫腓、钢板螺钉固定内外踝骨折手术的基础上联合下胫腓韧带修补手术,其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临床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凯星. 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2023,20(17):21-24.
[2]郑耿彦,陈国勋,方雄明,刘贻运.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行手术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J]. 广州医药,2022,53(6):75-78.
[3]张亮,刘敏,熊耀法,胡平,任威,李宗辉. 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 当代医学,2022,28(12):56-58.
[4]沈孝天. 不同手术入路及手术顺序应用于三踝骨折治疗对患者中长期疗效影响[J]. 系统医学,2021,6(20):117-119.
[5]刘路平,朱兰然,张卫,陈磊杰,王超然,廖经武. 2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对比[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0):106-111.
[6]林华明,曾文晓,李玉春. 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对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疼痛水平及膝、踝关节功能的影响[J]. 哈尔滨医药,2021,41(2):58-59.
[7]夏冬雪,包富丽,姚继利. 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71-73.
[8]冯世斌. 手术内固定与非手术外固定治疗内外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效果比较[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8):25-25.
[9]李英俊,邱丽莎,王勃.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2):69-71.
[10]赵永杰,吴绍省,薛阳,孙德海,尹刚.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