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中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心电散点图;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正文
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并且在任何年龄段都会发病,该病症在老年群体或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患者在发病之后,容易出现胸闷、心慌和头晕、心悸等症状[1]。部分患者会在出现心律失常之后合并心力衰竭病症。随着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逐渐上升,同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其生命安全形成一定的威胁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病症,主要是患者心脏跳动频率不符合正常标准,使得心脏出现节律异常的表现[2]。该病同样会引发患者出现其他疾病,并且不同心律失常病症引发症状不同,容易在检查中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等现象,从而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目前临床对于该病通常采用心电图对其进行检查,其中包含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心电散点图等相关检查方式[3]。在心电散点图分析检查方法中,主要是通过非线性和非数字化高密度图像对数据进行分析,使得图像清晰反映患者心脏变化情况,以及异常现象,以此提高临床检测的准确度[4]。根据以上内容描述,本文针对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中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案例分析,选取其中8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分析和心电散点图分析,常规心电图分析中有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是42-78岁,均龄(60.03±11.05)岁,心电散点图分析患者中包含42例男性和38例女性,年龄采取的是45-80岁,平均年龄是(62.51±12.02)岁,所有研究人员中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室上性早搏、心房扑动和窦性心律患者各16例,两组研究对象相关资料中并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所有参与实验人员均发现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室上性早搏、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现象;(2)所有检查人员均在24小时之内室上性异位心脏搏动次数超过400次;(3)所有检查人员对本次辅助检查具有一定耐受性。
排除标准:(1)所有参与实验人员患有严重的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方面疾病;(2)患者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3)患者处于意识不清晰状态;(4)患者有严重其他心脏方面病症。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人员中采用的是常规心电图分析,观察组患者则是次啊用心电散点图分析。护理人员在为患者佩戴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设备,并将时间设定在24小时,测量后通过相关的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动态检查分析心律失常类型检验准确度,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检查方法,分析其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室上性早搏、心房扑动和窦性心律等发生情况。
对比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斜率,根据患者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室上性早搏、心房扑动和窦性心律等例数分析其斜率。
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特征,常规心电图主要是从FF间期和心房率、F波形态种类,以及存在等电位线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其心电散点图检查中主要是通过扇形、格子形、三分布图形以及四分布图形中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对比两组满意度评价,通过采用临床自制量表对患者检查满意度进行分析,由3维度方法对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进行统计和记录,从而分析两组检查方法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中所有资料和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和计数资料使用的分别是均数±标准差,t检验和百分比(%),X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分析方法对心律失常类型检查的准确率
不同分析方法对心律失常类型检查准确率中,心电散点图分析法对心律失常不同类型病变准确率较高一些,但是总体差异不大,不存在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不同分析方法对心律失常类型检查的准确率对比
组别 | 室性早搏(n=16) | 心房颤动(n=16) | 心房扑动(n=16) | 室上性早搏(n=16) | 窦性心律(n=16) |
常规分析法 | 15(93.75) | 16(100.00) | 16(100.00) | 16(100.00) | 15(93.75) |
心电散点图分析法 | 14(87.50) | 15(93.75) | 13(81.25) | 14(87.50) | 13(81.25) |
X2值 | 0.367 | 1.032 | 3.310 | 2.133 | 1.142 |
P值 | 0.544 | 0.309 | 0.068 | 0.144 | 0.285 |
2.2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斜率对比
不同类型疾病组间斜率比较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斜率对比
组别 | 室性早搏 | 心房颤动 | 心房扑动 | 室上性早搏 |
例数 | 16 | 16 | 16 | 16 |
斜率 | 0.08±0.05 | 0.28±0.08 | 0.25±0.07 | 0.09±0.07 |
2.3常规心电图特征数据分析
在常规心电图特征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之间存在相应的差异,详情见表3。
表3 常规心电图特征数据分析
组别 | 例数 | FF间期(ms) | 心房率(次/min) | F波形态种类(种) | 存在等电位线(n) |
心房颤动 | 16 | 347.25±101.57 | 193.54±72.39 | 0 | 7 |
心房扑动 | 16 | 278.62±109.34 | 234.50±102.85 | 1 | 0 |
室上性早搏 | 16 | 205.84±103.08 | 285.06±113.04 | 0 | 0 |
室性早搏 | 16 | 178.92±56.87 | 382.64±107.69 | 0 | 0 |
2.4心电散点图特征数据分析
在心电散点图特征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心电散点图之间存在相应的差异,详情见表4。
表4 心电散点图特征数据分析
组别 | 例数 | 扇形分布图形 | 格子形 | 三分布图形 | 四分布图形 |
心房颤动 | 16 | 16(100.00) | 0(0.00) | 0(0.00) | 0(0.00) |
心房扑动 | 16 | 1(6.25) | 15(93.75) | 0(0.00) | 0(0.00) |
室上性早搏 | 16 | 0(0.00) | 0(0.00) | 13(81.25) | 3(18.75) |
室性早搏 | 16 | 0(0.00) | 0(0.00) | 0(0.00) | 12(75.00) |
2.5患者对不同检查方法的满意度
满意度比较中,常规分析方法中患者满意度评价是81.25%,心电散点图分析方法中患者评价分值占93.75%,两种方法比较有着显著的差异性(P<0.05),见表5。
表5 患者对不同检查方法的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常规分析法 | 80 | 50(62.50) | 15(18.75) | 15(18.75) | 65(81.25) |
心电散点图分析法 | 80 | 55(68.75) | 20(25.00) | 5(6.25) | 75(93.75) |
X2值 | 5.714 | ||||
P值 | 0.016 |
3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脏系统方面疾病,该病在发作过程中会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患慢性心律失常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过早搏动、心动过速以及心房颤动等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会出现各种传导阻滞症状。患者出现过早搏动的情况下,会导致心脏某一部位过早地形成冲动,从而引发心脏搏动,根据不同发病部位,主要分为房性、交界区性、室性症状[5]。同时会引发部分患者出现心悸、头晕以及乏力等症状。在心房扑动情况下,患者心房率通常会达到220-360次/min,一般情况不能够全部下传至心室,并且在生理性房室形成阻滞,心房颤动多数是心房内多灶微折返的极速心律失常症状,频率在350-600次/min,心室节律不齐情况下等导致患者心率在120-160次/min[6]。两种情况会出现在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以及心肌病等疾病中,同时不少房颤动患者发病原因不详。患者出现室上性早搏症状,是由于出现阵发性快速规则的异位心律,心率通常在160-220次/min,按照发生机制可以分期心房性、房室结折返性和房室旁路折返性,该病病因不详,临床患者会出现突然发作,并持续数秒、数分或者数小时等,严重的患者会引发其出现心脑等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得血压下降,引发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和心绞痛等症状[7]。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患者主要发病原因和自身因素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主要是患者出现器质性心脏病。水电解质紊乱,导致其身体酸碱失衡、全身性疾病以及药物副作用等相关因素,都会形成一定的诱因,引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同时患者在日常饮酒、大量饮用浓咖啡、心理波动较大等情况,也会出现相应的心律失常现象[8]。目前临床中主要是通过心电图为患者进行检查,在心电图检测中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该病症重要方法之一,该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简单操作以及无创和无副作用等对其进行检查,可将检查时间进行缩短,从而提高临床检查的效果[9]。但是在实际检查过程中,该种常规心电图主要是在短时间记录患者心律数据,并对间歇性心律失常症状诊断准确度较低,临床为了将心电图检测弊端进行完善,可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在24-48小时之间,持续为患者进行检查,并记录和分析该段时间内患者心律数据,从而为心律失常疾病诊断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因此动态心电图检查数据更为丰富和几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10]。
心电散点图时更具时间序列确定患者各个时间阶段的多个RR间期,并以心电信号在图形当中进行集中表达,在检测过后通过图形形状、B线斜率以及分布数目等情况进行诊断,并且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可更为高效对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情况进行诊断[11]。根据相关诊断可以得知,在不同分析方法中心律失常类型检查准确率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心电散点图分析方法均优于对照组中的常规分析方法,但是并没有差异性(P>0.05)。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斜率比较中不同类型组间斜率有显著差异,同时根据心电图和心电散点图特征分析中发现其差异。患者对于观察组分析方法更为满意,与对照组比较有着差异性(P<0.05)。同时也说明通过心电散点图分析法可以准确显示心律失常患者在心电图当中的特征,并且呈现出非线性和非数字化高密度图像形式,从而对患者心脏变化情况产生较高的敏感度,以此判断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医生可以通过检查结果分析患者不同图形形状以及发小置管反应心率等相关数据,同时提高临床检测的准确性,以此保证患者在早期对疾病进行治疗。通过提示,将心电散点图应用在心律失常辅助诊断工作当中,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掌握和了解,降低临床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从而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以此明确心电散点图对心律失常诊断的特异性,同时提升检查对不同心律失常类型疾病诊断的敏感度。
综上所述,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工作中,通过心电散点图分析方法,可对其准确度进行提升,并且根据患者心电散点图异常数据进行体现,为临床诊断工作中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数据,并在实际工作中建议临床对该种检查方法进行推广,以此提高临床诊断心律异常的精准性,减少医生工作难度,为患者早期治疗提供确切方案,在最佳时机中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减少治疗难度,体现心电散点图检查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姗姗,周莉.应用心电散点图分析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J].临床心电学杂志,2022,31(04):268-270.
[2]张志娟,曹海清.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14):2063-2066.
[3]彭鼎,向晋涛,章富君,温伟谊,黎秀莲,潘洋洋,湛雅莎.心电散点图在分析动态心电图伪差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2,36(03):252-256.
[4]徐凌云,李则林.心电散点图快速鉴别室性反复搏动与插入性室性早搏[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2,31(03):186-188.
[5]李玉琴,景永明,李世锋,张芳芳.散点漂移法快速分析房性并行心律合并房性早搏未下传[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2,31(03):189-195.
[6]刘东庭.心电散点图鉴别诊断房颤伴宽QRS波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22,35(11):157-160.
[7]尹岚,万菁菁,徐昕.心电散点图在快速诊断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2022,39(05):326-328.
[8]卢月,张玉娇,罗玮敏,雷蕾,向晋涛,侯应龙.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大数据特征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2,36(02):116-122.
[9]张冲冲.心电散点图诊断心房纤颤伴宽QRS波的临床应用价值[J].哈尔滨医药,2022,42(02):90-92.
[10]佟念念,孙晓娟.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中诊断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06):194-196.
[11]朱海燕.心电散点图在动态心电图中诊断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J].名医,2022(04):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