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李春柳,张川,刘仪红

解放军63820部队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0月。信封法将患者1比1划分两组,设置为参考组(50例,氨氯地平治疗)、联合组(50例,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比较治疗效果、血压水平、生活质量,统计用药不良反应并比较。结果 联合组治疗效果高于参考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压水平低于参考组(P<0.05)。联合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考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能够稳定血压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


关键词

缬沙坦;氨氯地平;高血压;治疗效果

正文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属于中老年人群常见慢性病,被称为是两大“慢性杀手”之一[1]。据一项调查结果指出,我国每3名成年人中就有1名高血压患者,该病是一种可控但需要终身控制的疾病。高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发展可能伴随心、脑、肾器官功能障碍或器质性损害,是心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2]。现阶段,高血压患者仍以服药为首选治疗方式,配合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管理维持血压水平稳定,故药物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氨氯地平是传统降压药,作为一种钙通道阻滞药能够扩张血管以降低血压[3];缬沙坦则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抗高血压类药物,通过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封闭提高血管紧张素II血浆水平,继而刺激未封闭的AT2受体,同时抗衡AT1受体,最终实现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4]。为提高高血压治疗效果,本研究将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应用,评价效果并分析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年1月-2022年10月展开本研究,纳入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为分组方法,研究者根据平均、随机的原则,1比1将患者分为50例的参考组、50例的联合组。对参考组、联合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研究开展要求,可以比较。参考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8:22,年龄区间51-75岁,平均(60.83±6.21)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7.35±1.24)年;联合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7:23,年龄区间49-74岁,平均(60.90±6.03)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29±1.34)年。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参选本研究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相应标准且同时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对高血压的诊断要求;非同日测量3次血压平均水平符合诊断要求;治疗意愿良好能够依从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病程1年以上。将用药过敏、禁忌症患者排除本研究,剔除出现并发症、临床资料缺失、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3  方法

参考组采取氨氯地平治疗,给予患者氨氯地平片口服,每日服用1次、每次5mg。联合组治疗方案为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氨氯地平片药物选择、治疗方案与参考组相同,在此基础上联合缬沙坦胶囊,每日1次、每次80mg。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评价各项疗效指标。

1.4  观察指标

1.4.1  治疗效果:分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等级,分别对应血压控制120/80mmHg且未见不良反应;血压控制140/90mmHg出现轻微症状;血压超过上述范围、累及其他系统严重症状为无效。

1.4.2  血压水平:划定治疗前、治疗后为评价时间,检测其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并比较。

1.4.3  生活质量:以量表为工具,选择SF-36中与高血压患者需求相吻合的生理、心理、物质生活、生活质量方面,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4  不良反应:以水肿、皮疹、低钾低钠为评价症状,统计其发生率差异并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整理本次研究中全部数据后使用SPSS25.0软件包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卡方检验,()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效果可见SPSS分析优势,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P<0.05。见表1。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参考组

50

22(44.00)

18(36.00)

10(20.00)

40(80.00)

联合组

50

31(62.00)

17(34.00)

2(4.00)

48(96.00)

χ2





6.0606

P值





0.0138

2.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无SPSS分析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压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1。

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mmHg,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参考组

50

157.42±13.41

134.69±10.64

99.60±6.20

84.57±4.79

联合组

50

158.19±11.25

127.07±7.22

100.23±7.16

79.06±4.08

t值


0.3111

4.1904

0.4703

6.1921

P值


0.7564

0.0001

0.6392

0.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生活质量可见SPSS分析优势,评分均高于参考组,P<0.05。见表3。

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心理

生理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

参考组

50

80.35±5.10

78.86±4.15

65.42±4.56

75.23±4.01

联合组

50

85.56±4.29

82.33±3.09

70.65±3.71

81.19±3.53

t值


5.5279

4.7423

6.2909

7.8885

P值


0.0000

0.0000

0.5583

0.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组安全性可见SPSS分析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4。

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例数

水肿

皮疹

低钾低钠

总发生率

参考组

50

4(8.00)

2(4.00)

2(4.00)

8(16.00)

联合组

50

1(2.00)

0(0.00)

0(0.00)

1(2.00)

χ2





5.9829

P值





0.0144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慢性心血管病,该病长期发展会提高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此类患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故该病被称为“无声的杀手”[5]。通常情况下,高血压发并无明显症状,以持续性的发展导致的多器官损伤为主,此时仅靠血压控制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尽早通过药物稳定血压水平,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明确指出,将血压降低到目标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此类患者心脑血管的病变风险。药物是控制血压的重要途径,高血压病程长,需要终身药物控制,选择药物需要兼顾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用药效果的同时确保其用药安全。

氨氯地平是新一代的长效、碱性二氢吡啶型钙通道拮抗剂,属于第三代钙拮抗剂的代表药物,其药理机制是是通过细胞上二氢吡啶相连的位点为靶点起作用,影响钙通道的特性[6]。作为一种长效钙通道组织机构,氨氯地平能够扩张正常、缺血区动脉和外周小动脉,外周阻力,稳定血压水平;同时可阻滞钙离子内流,控制钙离子诱导的主动脉收缩并降低心肌收缩性、心脏负荷,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患者口服氨氯地平后在6-12h达到血药浓度峰值,该药物半衰期较长,能够持续发挥降压效果。缬沙坦则属于降压药物中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7]。有研究表明,缬沙坦其特异性拮抗AT1受体的作用大于AT2约20000倍,且对钾所致的释放没有抑制作用,降压作用突出[8]。除此之外,缬沙坦不需要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便能够发挥药理活性,患者口服后吸收快,4-6h达到理想的降压效应,生物利用度较高且降压作用可持续24h以上,可用于抗高血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尤其适用肾脏损害所致继发性高血压。

现阶段,高血压患者仅靠一种药物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诸多治疗建议、指南中均明确指出,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机制的降压药配合应用能够提高血压达标率,效果更佳。本研究基于两种药物的特点、机制,将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效果、治疗后血压水平均优于氨氯地平单一治疗的患者(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缬沙坦的联合应用能够提升降压效果[9]。究其原因:氨氯地平、缬沙坦分别通过不同机制降血压,前者调节血管内皮细胞以降血压,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后者则具备长效性、平稳性高的优势,夜间降压效果明显,能够稳定血压水平,避免患者夜间水平波动造成的危险事件。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追求降压效果的同时,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药物联合应用时需要有安全性保障,避免过度追求高效、快速降压影响生命安全。本研究结果可见:联合组安全性可见SPSS分析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可见缬沙坦的应用不仅能够协同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还能控制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能够避免氨氯地平单一应用导致的低钾低钠事件,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10]。本研究还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可见联合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考组(P<0.05),提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一方面由于两种药物血压控制效果更佳,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得到稳定,患者生理感受良好,心理负担随之减轻;另一方面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患者安全性有所保障,整体状态更佳,有利于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方面生活能力的全面恢复,减轻高血压疾病对其日常生活造成的干扰。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能够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可控制患者血压水平稳定,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雪娇.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 临床医学,2021,41(7):91-92.

[2] 李劲鸿,王红.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4):53-56.

[3] 尚俊杰. 复方制剂缬沙坦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的治疗及对临床症状改善好转率的药学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7):78-79.

[4] 姚娬斌. 缬沙坦氨氯地平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血压调控的临床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5):63-65.

[5] 阮继丹.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缬沙坦分散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98,105.

[6] 严华,郭芳云.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4):70-72.

[7] 胡泽蛟,黄喜华.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 黑龙江医药,2021,34(3):568-570.

[8] 王爱民.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CKD1期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1):42-43.

[9] 李娜.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6):126-128.

[10] 赵雪宏.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脏病1期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 当代医学,2021,27(26):66-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