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卜秀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心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0300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运用支持性心理护理对其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数据筛选来我医院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纳入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支持性心理护理,将最终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各项指标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遵医用药行为、焦虑情绪和日常自我管理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最终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将支持性心理护理运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对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日常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支持性心理护理;负性情绪;干预价值

正文


糖尿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且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肥胖胰岛素抵抗是导致本病产生和进展的主要因素,而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严重损伤。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但由于长期受到病情影响多数患者会存在负性情绪加之多数老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会影响最终疾病控制效果[1]为此本文中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了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并将最终干预效果在文中进行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我医院20191月至201912月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将其划分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观察组男女患者人数为17/13例,平均年龄值为(73.0±2.4)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6/14例,年龄平均值为(72.5±2.3)岁,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对比差值显示(P>0.05)临床可比性存在。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支持性心理护理,(1)风险评估:首先全面风险评估掌握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及生活饮食习惯等,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2)认知教育:可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以及家庭随访教育等方式,充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日常防护方法、合理饮食及合理运动的重要性等,增强患者的认知度及自我管理能力。(3)情绪引导:了解患者心中存在的顾虑和压力,给予正确的引导及安慰,从而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4)用药指导: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血糖指标、用药耐受性以及遵循患者自身意见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告知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纠正患者以往不良用药习惯。(5)生活指导:及时帮助患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饮食要少吃多餐营养均衡,忌食辛辣刺激油炸食物,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运动,通过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最佳范围[2]

1.3观察标准

1)使用自拟调查问卷表评定组间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遵医用药行为及日常自我管理能力,每一项指标的分值为10分,取得分值越高则证实指标越好。(2)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无焦虑分值为0-6分,轻度焦虑分值为7-20分,中度焦虑为21-28分,重度焦虑为高于29分。(3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指标进行详细记录对比。4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运用SF-36量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情感职能,每一项指标最高分为100分,取得分数越高则证实生活质量改善越好。

1.4统计方法

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0.0,计量指标运用(±s)/t描述检验,组间指标差值达到P<0.05则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评分指标对比情况

管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各指标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遵医用药行为均得到显著提升,两者数据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1组间管理结果对比(±s)

分组

n

健康知识掌握度/分

遵医用药行为/分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观察组

30

5.7±0.5

9.3±0.7

6.2±0.5

9.5±0.5

对照组

30

5.8±0.6

8.2±0.5

6.1±0.3

8.9±0.4

t


0.7012

7.0038

0.9393

5.1323

P


0.4859

0.0000

0.3515

0.0000

2.2两组护理结果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对比差值显示(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已得到显著改善,自我管理能力也明显提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2组间各临床指标对比(±s)

分组

n

            焦虑情绪/分

自理能力/分

实施

实施

实施

实施

观察组

30

18.6±2.3

10.4±1.4

6.2±0.4

9.2±0.5

对照组

30

18.7±2.4

15.6±1.6

6.1±0.3

8.7±0.4

t


0.1647

13.3966

1.0954

4.2769

P


0.8697

0.0000

0.2778

0.0001

2.3两组评分指标对比情况

管理前,两组患者血糖各指标结果对比显示P>0.05)管理与对照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组间指标结果对比显示为P<0.05),见表3

  3两组评分指标对比详情(±s)

分组

n

  餐前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观察组

30

7.9±2.3

5.1±1.2

8.6±3.0

5.9±1.3

对照组

30

7.8±2.2

6.5±1.4

8.7±3.1

7.0±1.9

t


0.1720

4.1586

0.1269

2.6170

P


0.8640

0.0001

0.8994

0.0113

2.4组间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示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4

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

分组

n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躯体疼痛(分)

情感职能(分)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观察组

30

60.3±5.5

91.6±7.4

58.6±5.1

90.2±7.8

57.5±5.2

92.3±7.9

61.2±5.6

90.5±7.5

对照组

30

60.2±5.2

82.6±6.2

58.7±5.2

84.3±6.4

57.6±5.3

86.6±6.5

61.1±5.5

85.8±6.3

t


0.0723

5.1061

0.0752

3.2028

0.0737

3.0517

0.0697

2.6282

P


0.9426

0.0000

0.9403

0.0022

0.9414

0.0034

0.9446

0.0110

3、讨论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一种高发的慢性病,该病的发生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尤其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趋势,加之多数人群存在长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导致临床接收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持续上升,并且倾向于年轻化。当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水平,但治疗过程中常会受到患者负性情绪、遵医行为以及日常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利于最终疾病控制效果[3]。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中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了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此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风险评估制定出合理性的护理方案根据最终评估分析结果对患者和家属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指导,可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健康知识掌握度,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家属的照顾能力[4]。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干预,帮助患者及时纠正错误认知,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减轻患者的抑郁状态;通过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生活指导以及跟踪随访管理,可确保患者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遵医用药行为、合理生活方式以及科学饮食,最终可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率,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影响[5]

由此可知,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开展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血糖控制效果降低疾病危害性

参考文献

[1]康小英.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279-5280.

[2]张萍,苏东强,杨蓉,.干休所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保健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289-290.

[3]刘莹莹.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和护理质量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23):45-46.

[4]王珍珍.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及满意度改善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23):9-11.

[5]柴红,李颖.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心理的影响分析[J].智慧健康,2019,5(27):29-30.


...


阅读全文